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人汽」日系电动车难作为,根本源于“封建残余”作祟?

  • 作者: 人汽
  • 2024-03-21 10:07
  • 352

图片

作者:谢人杰

3月15日,日产本田宣布合作这事,在中文社交媒体上嘲笑的声音很多,什么“失败者阵线联盟”、“差生学习小组”等。

其实,要往好处想。这事至少表明,本田和日产,基本愿意正视现实,即两者都在电动车这件事上落后了。尽管还没公布具体做法,至少从态度上也愿意做出改变。当然,实际做成什么样,多久能推动,得另说。


认识有进步

两者合作的内容是“研究开发电动车及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的方法”。而且,“联合采购和开发电池等零部件”这事摆在前面。

目标和任务优先级,貌似选的符合舆论预期。日系为什么在电动车上落后?企业和媒体视角不同,外媒非常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的“廉价电动车”如何如何。

本月,比亚迪的“探索者1号”在不莱梅卸下3000辆电动车的时候,德媒称这艘船为“大白舰队”。比亚迪第一批就订了7艘专用滚装轮,每艘都能承载7000辆车。表示羡慕之余,德媒还直接说出来“中国车便宜,(因为)中企的(质量)标准更低”。

图片

即便不考虑中企在高端品牌和产品上的成绩,只说一个“廉价”,跨国车企就不可能做到。人力成本要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有些外界舆论总是想阴阳我们不重视劳动者权利,甚至还想往“强迫劳动”上引。某些媒体这么讲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如果车企也持这种偏见就太蠢了,会把自己带到沟里,认为不是自己太菜,而是抱怨中企“不公平竞争”。

这些日子,所有欧洲的Tier1,没有不裁员的。汽车圈舆论就平静得很,似乎没有一家大点的媒体,像以往那样跳出来说“都是中国人的错”。知道且嘴上也承认,是自身竞争力和他们票选出来政府政策的锅,就是进步。

图片

如果对手在同样产品力前提下,实现了“廉价”,那么意味大事不妙。“廉价”代表规模效应,代表产业链整合能力,已经呈现出优势。如果追不上对手的成本,持续时间一长,结果就很确定。


承认不彻底

日产和本田的经营一把手,都强调了合作必要性。日产CEO内田诚表示,新型汽车品牌“正试图利用碾压式价格优势和速度来赢得主导地位”。“仅靠我们自己,是不可能开发出电动车和智能技术的”。

本田CEO三部敏宏说,两家公司还没有讨论过交叉持股的问题,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图片

能承认落后是一个进步,但能不能找到落后原因,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日产和本田强调,即将创建的联盟,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商联盟(全球销量800万辆)。这无疑暗示,规模足够大了,在规模效益的比拼当中,新联盟将占据优势。

这属于偷换概念,将两者体量简单加总,就得到完整的新竞争力?而且,还将传统产品的销量与新能源混为一谈。


中国业务走向,日企并不乐观

2023年两家总计800万辆,但日产在美国销售了2.06万辆电动车,本田在美国没有推出纯电车型,而特斯拉在美销售65.5万辆车。在中国市场,这两个品牌的电动车业绩更是乏善可陈。本田迄今并未公布在华纯电车型销量(插混车型倒是公布了),而日产主推的e-power(轩逸奇骏两个车型),今年1、2月份累计1264辆。

日产计划削减在华产能最多30%,而本田则打算减少20%的产能。有没有一种可能,打算削减的产能,实际上已经是闲置产能。而且总部判断这部分放空的产能,再也用不上了,所以打算连同上游配套、产线对应资产(包含人力资源)都砍了。

图片

与此同时,丰田在华占有率微跌,丰田以价换量的结果,就是本田和日产充当了代价本身。日系从高峰的24%占有率跌到14.4%(2024.2)。现在本田和日产的动作表明,14.4%不是底,还得跌,而且没有希望爬回原来的位置。

表面上只是为了省钱,实际上是对自身竞争力走向有多么绝望,才做出这样的公开决策。

要知道一个人真正的想法,不是听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东京车展上,日系嘴都挺硬。御三家都拿出电动车(尽管都是概念车,还处于凹造型的阶段),但实际上他们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局面非常清楚,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打的都是战略撤退的谱。调降产能这种事,只要开了头,就刹不住车。


本田日产合作?前景并不乐观

其实日系也作出了一些努力,就是利用中国合作伙伴的技术平台,推出相应的新能源产品。丰田与比亚迪联合,算是例外。日产和本田,都立足于与合资伙伴搞合作。但是,

真正能在成本上具备竞争力,就必须全盘接受中国技术平台、全套利用中国供应链。

站在这个角度,无论是本田和索尼联合研发,还是日产和本田联合研制电池,都是瞎耽误工夫,就算做出来主流水平的车机和电池,生产成本比对手高了不止一星半点。

从2022年8月31日,Honda中国、东风集团和广汽集团,三家签署协议,成立了一家联合采购公司“众锐”,由新公司统一向宁德时代采购电池。既然此前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分别向宁德时代采购电池,改由新公司统一采购的意义何在?

无非是凭借量大谈个好价格嘛。可惜,就算联合采购,这点量还是太少,很难拿到和对手相同的采购价。所以,大家用的是一样的电池,成本也上去了。

图片

这种情况下,自己研发电池、并打算将来生产电池,看似为了平衡供应商,实则毫无作用。谁都知道,等着日产和本田搓出电池厂,黄瓜菜都凉了。

2023年,4GWh的装机量(加上储能业务,实际产能需要在6G以上),只能排在前10。电池比整车更快进入拼体量的“巨人战争”阶段。

为什么不能全盘采用中国新能源供应链?问题就在这。日系所有主机厂的大股东们,都通过交叉持股,彼此联姻,对供应商逐级控制。从某种意义上,供应商也绑架了主机厂。整个链条结成命运共同体,这也是雁阵的本质。

日系企业,无论投资结构,还是彼此的供应关系,从来不是纯粹的商务问题。其运作的基本内核,多少有封建残余,就是幕府、大名、武士、平民那一套支配体系。这个不展开,看看丰田章男妻子来自哪个家族,就知道为什么日本没有汽车创业品牌。

如果新能源供应链以中国供应商全面替代,主机厂根本做不到,因为董事会不会同意。职业经理人看到成本弊端,并无意义。

从历史上看,跨国车企的技术联盟,只要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方,从未有成功的例子。不是各怀鬼胎,联盟沦为清谈俱乐部,就是高管互飚问候,激烈拆伙。而更紧密的合资体系,历史表现稍好一些,瞄准新能源抱团取暖的联合,同样缺乏成功案例。缺乏路线图和推进合作的强劲动力,合作能走多远并不乐观。

日产和本田的联盟也是如此。理想的联盟,两者应该各具优势,取长补短。实际上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两个做的都不好。就像两个差生为了联合作弊,苦练了摩尔斯电码。但题都不会,联络手段再精熟,恐怕也无济于事。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