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产业观察丨欧美汽车电动化放缓 溃败还是伏击?

苹果公司放弃造车,奔驰宣布取消纯电计划,2024年欧美两大巨头同频操作,无疑给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不小的震撼。

十年前苹果公司誓要打造一款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汽车,四处招兵买马投入5000名员工,前后砸下数十亿美元。其Titan项目被视为进军汽车业的重要一步,但其在造车路线和方向上反复摇摆,直至如今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宣告正式“退赛”。

奔驰作为传统汽车制造巨头,也是豪华汽车品牌电动化旗手,在发布2023年财报同时宣布取消2030年全面纯电计划的重大战略调整。另外有消息称,特斯拉暗示可能推迟在墨西哥新建10亿美元规模工厂的计划,通用汽车也同样推迟了扩大电动皮卡生产的计划。

以上欧美车企及科技巨头的种种举措似乎透露出欧美在电动车赛道上的“溃败”之势,原因何在?

一、外企纯电盈利难题无法破解,被动“丢卒保车”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之一,在全球车企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布局中国电动车市场是全球车企战略所向。但中国车企得益于国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完善的电动化产业链,研发和投入成本更低,以及后来碳酸锂电池价格一路下跌给头部车企提供了更大的降价空间,一轮比一轮更狠的价格战“卷”得外国电动汽车的盈利空间一路探底。

奔驰2023年财报显示,全年集团营收1532.18亿欧元,同比增长2.1%,表现一般,但迈巴赫销量增长19%,G级车型销量增长11%。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远比想象中更为激烈,即使是行业巨头也不得不考虑投入与产出,受天然“资本逐利性”约束,力保高端燃油车是多数欧美豪华品牌当下提升盈利点和提高品牌价值的不二选择。

二、国外品牌优势不敌国产新能源汽车硬实力

靠“价格战”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种策略在短期会有一定成效,但从根本上影响消费市场购买选择的是产品本身。目前国内年轻消费者对于国外豪华品牌的迷恋度降低,相反支持国货品牌热情高涨。高颜值、个性化、科技感、性价比成为国内年轻消费者购车关键因素,而这恰恰是近年来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突出优势。50万的奔驰没有方向盘加热、座椅加热和通风,但30万的国产电动车标配这些,精准命中国内用户偏好。

如今比亚迪秦PLUS以7.98万元上市,不仅彰显了其规模化量产和掌握完整供应链的绝对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选择趋势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新技术所带来的视听体验,因此外国品牌溢价空间逐步降低。

三、充电基础设施缺口难平,欧美汽车电动化普及难提速

欧美重视低碳经济,尽管欧盟通过了《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法规(AFIR)》,要求欧洲各地未来建设更多充电站,美国发布了《两党基础设施法》(BIL)和《通货膨胀减少法》(IRA),积极推动充电桩建设,但欧美仍存在较大的充电桩缺口。

根据2023年ACEA发布的报告显示欧洲17个国家的平均每百公里充电桩数量少于5个,只有5个国家的平均每百公里充电桩数量多于10个。据ACEA测算,到2030年欧盟需要约680万个公共充电桩,截至2023年9月30日,欧盟境内只有61.33万个公共充电桩,车桩比高达16∶1,充电桩保有量仍有较大缺口。

美国由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低,充电桩盈利能力欠缺导致扩建积极性不高,基建速度较慢,电网老旧等问题导致充电桩建设速度不如新能源汽车增速,车桩比矛盾日益凸显。海外充电桩市场存在巨大潜在的增长空间,但长期的缺口也在制约电动车在海外的销量。

继福特大规模生产和丰田低耗能两次全球汽车大变局后,电动化为世界未来出行带来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力量正在逐步主导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

中国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渗透率达31.6%。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先进技术和合理价格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而且开始拓展欧美市场。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已经占到欧洲电动汽车总销量的10%。新能源汽车加速增长,推动我国汽车出口已然迎来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的新机遇期。

今年两会期间,2024年政府报告中5次提到汽车产业,提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美在电动汽车产业上发展不利,但对于汽车智能化与联网化的研发进程并没有放慢脚步。

代替传统整车构造的不仅有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功率半导体,也有网联化、智能化涉及的芯片、系统软件、计算平台、视频传感器、激光雷达、控制器、执行器件等。因此新生态汽车产业链中值得发力的方向众多,产业链价值重构路径众多,一个国家汽车产业的发展受能源业、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多重因素影响。而电动车能否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形态,取决于电池的安全性、续航和回收等问题能否进一步解决。(文/郭翼姣)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