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试驾了宝马i3,又开了比亚迪汉,发现两车三电技术差距很明显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资车品牌溢价依旧不减当年,国产车再次被打脸。

前几年谈及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国产车与合资车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国产车很多核心技术都要依靠引进,三大件技术还无法完全实现自主研发,造出来的车,综合实力也确实比不了同级合资车,在那时候,合资车卖的比国产车贵,完全能理解。

可是,新能源造车与传统燃油车造车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领域,不管是合资车企还是国产车企,“三电”核心技术,可以说都是从0开始,大家都站在同一技术起跑线上,按理说,同级车型,各方面性能差距不大的情况下,造车成本差距也不会很大,可为什么,宝马i3纯电版的售价几乎是比亚迪汉的2倍,差距到底在哪?

宝马i3(续航592千米)与比亚迪汉(续航605千米)的两款车型为例,对比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智能化、车身底盘等核心技术后,两者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

第一、对比电池技术。

宝马i3并没有自主研发的电池,而是采购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电池能量密度为140Wh/kg,电池容量为79度电,官方纯电续航为592千米。

比亚迪搭载自主研发的磷酸刀片电池,为150Wh/kg,电池容量为72度电,官方续航为605千米,刀片电池在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针刺安全性、循环充电寿命等方面的优势都很明显。

不难看出,原本的能量密度普遍都比磷酸铁锂电池高,而宝马i3所搭载的的密度确实没有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密度高,以至于宝马79度的电池容量,其续航也只能与比亚迪汉打个平手。

第二、对比电机技术。

宝马自主研发了励磁同步电机,在以往的新能源汽车电机中,绝大部分车型都使用永磁同步电机,部分特斯拉性能车型采用交流异步电机

永磁电机在低速大扭矩的场景下性能较优异,效率高,但高速时效率偏低,简单来说,永磁电机极限车速性能一般,但车速不是很快的情况下,电机扭矩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永磁电机的新能源车,最高车速都控制在每小时180千米-200千米以内的原因。

在电机技术方面,宝马的励磁电机利用电励磁线圈代替了永磁铁,通过电流量来调整磁力强度,这项技术既保证了低速状态下拥有大扭矩,同时也保证了高速状态下大扭矩、高效的性能,相当于是永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这两者的结合体。

从搭载在I3车型上的励磁同步电机性能来看,单电机功率可达250kW,电机最大扭矩可达430N·m,零百加速只需5.6秒。

再看看比亚迪汉的动力性能,单电机功率可达168kW,电机最大扭矩可达350N·m,零百加速只需7.9秒。从两车电机的性能来看,显然是宝马i3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励磁电机的缺点也明显,在高速大扭矩的场景下,需要考虑电刷的耐磨性以及磨损产生的粉尘对电机的影响等问题,因而可以看到,宝马对最高车速也进行了限制,与大部分永磁电机限速180千米一样,当然了,从宝马的研发来看,也有对应的保护措施。

第三、对比电控技术。

宝马汽车与比亚迪在电控系统方面都是自主研发,都有各自的优势,前几年,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电机能耗控制方面,特斯拉可谓一枝独秀,但各家新能源车企经过这几年的技术沉淀,实际上主流车企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基本上都是采用液冷技术,再利用热泵技术来给电池装了一“空调”,高温时就用来降温,低温时就用来预加热。

第四、对比智能化、功能配置等方面。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化、数字化几乎所有车企都很看重,宝马、比亚迪都不例外,均提出以数字化技术打造智能座舱、自动辅助驾驶等技术。

宝马新能源车型较少,也是最近这两年才陆续推出,市面上保有量偏少,还没有更多的实例用来验证智驾技术,因此,目前阶段还不好评判,但是比亚迪这两年在智驾技术方面的表现,确实有目共睹,尤其是仰望U8的各项技术,几乎是“天花板”的存在。

至于功能配置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国产车的优势之一,宝马i3对比比亚迪汉也不例外,同样都是低配版本,像自动泊车、定速巡航、车道保持、偏离预警、360全景影像等等这些功能,比亚迪汉该有的都配置好了,而宝马i3几乎都需要选配,同等配置,意味着宝马需要花更多钱。

当然了,从配置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差距,宝马i3搭载了空气悬架,悬架高低可调,前悬架采用双球节麦弗逊式独立悬架,这是宝马硬件方面的优势,从成本来看,搭载常规空气悬架的车型比未搭载空气悬架的车型贵了1万-3万左右。

除此之外,像车身结构件、用料、工艺等方面,说实话,在新能源车企中,不管各家怎么宣称用料有多厚道,其实在同级车型中,大家的差距都不会太大。

对比各项技术、用料、配置、成本之后,可以看出,宝马i3的硬件成本确实要高一些,然而宝马i3售价均在35万到42万这个范围,而比亚迪汉售价在20万到30万这个范围。

同级对比后,会发现差价基本上都在15万以上,高达近20万,从硬件配置方面的成本差价来看,主要是底盘悬架、电机以及控制系统、车身用料方面,这部分的成本差距显然不会有那么高。

剩下的差距自然就只剩品牌溢价了,燃油车型如此,新能源车依然逃不出品牌溢价,i3今年6月刚上市,当月只卖了几百台,没想到进入9月份,销量超6000台,比小鹏还多,原本以为国内的很多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不愿被割,但还是想错了。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