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2023年终考:看2024年的N种活法

2023,中国车市一言难尽,政策的持续刺激、车企之间的不断内卷、惊人言论的不断放出、弱势群体的出走退市。

说实话2023这一年,让身处汽车市场大家过得都不怎么样,笑着把钱赚的时代早已经过去,就像《让子弹飞》里面的台词,想挣钱吗?能挣,得跪着,于是层出不穷的价格战贯穿全年,甚至不惜打乱市场的秩序,只为在这乱世能够活下去。

价格战不会消失,不过今年比较激烈,又或者说是大家本来对今年寄予了过多美好的期盼,所以今年价格战的惨烈程度在今年被感知的尤为明显,互相卷这件事情只要是赛道里面有玩家存在,内卷就不会消失,直到卷到最后实力不够的被卷走,才能让市场回归平静。

说到被卷走这件事,从2022年年底到今年年中,就有18家车企和大家说拜拜,其中不乏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初期便扎根国内的老牌车企广汽三菱,要知道几年前,三菱的发动机相关配套总成还都是很多自主品牌采购的首选,甚至将其作为自家产品的一个卖点,但是随着如今时代变化,三菱走了,而这或许会成为一些竞争力不大、产品阵容略小的合资车企告别中国汽车市场的开始。

除此之外新势力品牌也在今年表现出了很高的流动性,而且在传统车企转型完成后,新势力在市场当中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想当年如同下饺子一般进入市场的新势力有几百家,如今也就剩下几十家,而且能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的,可能一只手就能数的清,像什么恒驰、威马、天际都已经成了历史。

不过有走的就有新来的,中国汽车市场从来不缺新人,不过从目前已知将要在2024年新加入到国内汽车市场当中的品牌来看,这些新的品牌已经不再像之前的新势力那么青涩,比如说背靠传统车企的,或者说是新势力经过这么多年衍生下来的,亦或是新势力与传统品牌互相结合的。

那么面对现在的市场竞争,这些新的品牌究竟能够在市场当中表现出多少竞争力?是昙花一现还是能长久地活下去?是真的想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是为了声量凑个数?

聊聊新传统车企势力

怎么定义新传统车企势力?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新势力品牌属于初创的基本上背后没有什么靠山,但是新传统势力则不太一样,其背后有着传统车企作为支撑,算是传统车企衍生出来的一个走精细化产品路线,或者说是脱离目前品牌一有产品矩阵的一个新品牌与产品体系。

从市场需求来说,现在的新能源大环境下推出产品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有时候觉得手里拿的手机换代都没有一辆智能车那么快,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全都在玩命加速,但是传统车企并不能应对这样的节奏,毕竟背后有着一套庞大的产品矩阵拖在后面,难以快速求变。

传统车企其实是在技术与体系力上积累更多,难得就是缺少一个转型当中冲在前面的先锋角色,那么这个时候,新传统车企势力的作用开始体现。

从2023年的市场表现来看,这些新传统势力的能量正在被释放,像背靠吉利的极氪在11月交付了新车1.31万辆,同比增长19%;智己在11月的销量也达到了8703辆,其中新车LS6在中大型纯电SUV领域的势头相当猛;再有此前略显沉寂的岚图,11月也交付了7006辆,同比增长达到365%。

面对新能源智能化这样一个市场,这些新传统势力承担了传统品牌转型的任务,摆脱了品牌传统体系的桎梏后确实能够放开手脚,不管是新的产品理念还是新的技术,在这些新品牌当中的体现看起来更为恰当。

此时我们再看一些车企在2024年的规划,会发现明年的新车市场将会出现更多的新传统势力品牌。

例如东风本田在今年就发布了一个新品牌灵犀,从官方给出的信息来看,这将是一个独属于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新能源品牌,其将在纯电、HEV、PHEV市场布局全新的产品,而且品牌将由更多的本土年轻人组成团队来打造产品。

之前日系品牌其实在转型方面受到了很多的诟病,比如转型缓慢、缺少新的产品规划,这其实和日系品牌在转型上面的整体规划有关,把目标定在了四到五年后的固态电池量产,把混动作为在此期间的主力。

但是转型前后中间的空窗期怎么办?如果说在汽车市场当中沉寂一年就完全会跟不上整体的节奏,那么就更不要说这种3-5年的空窗期了,尽管日系品牌现在在混动领域的技术储备很多、产品也足够成熟,但是我们都知道后半场拼的更多是智能化领域。

但是日系车企似乎对这一环节并不是十分感冒,所以这种依托合资公司来推出新的品牌来填补一下自己的空缺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背靠这种大的车企其实也给自身提供了较大的容错率。

这个时候其实就要看这些依托传统品牌的新势力们怎想向消费者表达自身的品牌内在,这其实需要拿捏好一个度,既不能完全脱离,又不能过度依赖,从目前市场当中表现比较好的一些新传统势力来看,消费者在提到这些品牌之后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其背后的传统主机厂是谁,或者说厂家在宣传产品的时候着重提到了这一新品牌背后究竟有哪些大佬在为其背书,这是其能够在市场当中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此之上,这些新品牌才有机会向外展示自身不同于自家传统品牌的优势点,这相当于一个承上启下或者说是延续与发扬的过程。

新势力都开始推“新势力”了

2024年三季度,小鹏滴滴战略合作的mona将会上市,在11月中旬的小鹏三季度业绩会上,何小鹏对外表示该项目目前进展顺利,未来将会在15万级市场当中率先推出支持自动驾驶的车型。

与此同时,早在2021年公布信息的蔚来阿尔卑斯也将在2024年进入市场,相对于此前蔚来四五十万的售价,阿尔卑斯将定价下放到了20-30万价格区间,目的也很明显,希望通过价格的降低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可以看到,二者均是将目光锁定在了目前国内汽车市场比较走量的区间当中,毕竟可以理解,这是这两个品牌目前最需要的事情,毕竟曾经的蔚小理已经土崩瓦解,理想在今年用极高的销量甩开了与二者的距离。

但是蔚来、小鹏的销量却并没有实现同样的增长曲线,甚至一度被行业认为即将走在衰落的边缘,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在其他方面向前一步,毕竟基础没有打好其他一切都是徒劳。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新势力品牌的压力不光在其内部,外部的影响因素以及压力也将逐渐明显,这其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华为究竟要在汽车市场掀起多大的风浪,若是下狠手,这些新势力的日子将会更加难过。

此前的新势力品牌算是各做各的,有做智驾的、有做补能的、也有在增程领域独善其身的,但是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以及华为在新能源智能化产业上的整合能力,这些各做各的的品牌将要面对一个要什么有什么的供应链大魔王。

所以这种新势力品牌逐渐推出新品牌去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与价格区间或许也是一种不得不做的无奈,谁能想到这么几年的时间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就这么快,而且自身在智能化方面的技术积累也不如那些科技企业来得这么迅速。

2024汽车市场看什么?

需要认清的一点是,价格战并不会在2024年截至,相反其将会得到延续,那么单纯的价格竞争其实在后续会成为常态,那么对于车企来说,有需要新的点来打出自己的差异化或者说是优势,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来梳理一下2024年的竞争将会围绕哪一点展开。

通过今年的一些产品主打特性,以及前面提到的将加入战局的新品牌,2024年将会迎来智能化产品的爆发,这其中华为系在今年已经开始发力,并且获得了足够高的声量与消费者的认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之前不温不火的问界在今年华为的强大带货能力下做到了月销量过万,后续华为成立新合资公司等一系列操作也在行业当中获得了极高的关注。

可以预见的是,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将会在后续持续增加,同时这也将汽车行业的竞争直接拉进了智能化赛道,不管是智能座舱还是智能驾驶,甚至说是科技企业打造的全方位智能生态,这都对后续的消费者用车习惯产生较大的影响。

此外就是小米汽车将在2024年正式进入市场,这时候市场很可能会在智能化领域成为华为与小米带头的格局,为什么这么说,智能化其实在现在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强的感知,尤其是华为小米这种在智能移动设备上拥有超多用户群体的品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程度会在消费者购车时产生决策的影响。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华为和小米这类的企业在目前的智能科技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在生态圈的加持下,很多车企将会成为采购商的形式,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当中品牌与品牌的差异化将会缩小,尤其是在软件系统的逻辑与路径层面,后续拼的则是自身产品与生态的契合程度与功能操作等方面的差异化。

那么与这种科技企业没有合作的车企要怎么办?尤其是一些主打自研的新势力车企显然不会把这种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交给其他品牌,毕竟这要交出去了自己就真是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优势了,这个时候智驾就成为了后续竞争的关键。

2023年算是城市领航辅助开放的元年,同时也是智驾大范围走进消费者群体当中的一年,以一些今年的新车为例,问界M7的10万大定当中,智驾版本近六成,小鹏G6带有智驾的版本在订购当中的比例也超过了70%,就连豪华品牌的梅赛德斯全新E级轿车也在主推自家的L2+级驾驶辅助系统。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么预测,价格将决定车企的销量走向,称谓市场竞争的大背景,而在此基础上,智能或者说是智驾等关键要素,将会在2024年的车市竞争当中成为车企的关键胜负手,尤其是十到二十万级这样一个主要走量的汽车市场,谁能把智驾做好还便宜,谁就能在2024年手握足够的优势。【iDailycar】


标签: 奔驰E级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