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不宣传≠不领先,真·800V先行者竟是八年前的比亚迪?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十年有余,从最初少有人尝鲜,到如今渗透率越过40%的节点,消费者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的同时,对新能源汽车的产品需求也在快速迭代。一开始人们希望能买到续航越长越好的车子,后来又开始追求动力性能、智能化体验,如今各家车企又开始卷补能体验,要么背靠国家队下场,要么自营补能体系,总之都是奔着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最后一点使用焦虑而来。

正是在这一市场背景下,舆论场兴起了几个新的流行词,例如超快充、液冷超充、800V高压平台等等。这些关键词往往出现在很多新势力、新品牌的车型上,争相比较自己的产品充电有多快,续航焦虑有多小。然而在这场“卷补能”的军备竞赛中,身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比亚迪却显得异常低调,以至于很多消费者甚至会因为看不到“800V”“超快充”之类的营销,转投其他品牌车型。

然而对于比亚迪而言,高压快充根本就不是一个应该被拿出来大书特书的营销点,而是早就普及全系的必需品。换言之,在“高压议题”上过于低调的比亚迪,无形中成为了这场互联网骂战的最大受害者。很显然,比亚迪肯定是坐不住的,当年兢兢业业研发、勤勤恳恳造车,怎么甘心被别人给“遥遥领先”了?


800V=新鲜玩意?8年前玩剩下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耕耘了20年之久,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技术迭代,比亚迪少有对外公布。之前他们曾公布了e平台三代演变的里程,逐步将三电、整车进行平台化整合,从而提升模块化水平和研发/生产效率。而在用户体验最直观的充电补能方面,比亚迪同样有着非常前瞻的技术眼光,早在2015年就实现了高压化的技术突破。

回想一下2015年,那个时候市面上仍然有大把的200km左右续航的电动车卖十几万骗补,而比亚迪却做到了800V高压平台的全球首创,并应用在2015款的秦EV、唐DM等车型上。笔者有位朋友曾购买过2018款的唐DM,并透露有车友为了用上直流桩,甚至摸索出了无损改装的配件,半个小时就能充满。正是这个改装,很多车主发现唐DM的直流充电电压甚至能干到600V,也就是车辆铭牌上的动力电池额定电压。放到现在,当然符合800V电压平台的严格要求。

应用了800V高压平台的好处很明显,快充体验和纯电续航获得了质的提升。无论是唐DM的4s级破百,还是秦EV的450km纯电续航,都是遥遥领先于业界的存在。不过这样做也并不是没有短板,当时几乎95%的直流充电桩峰值电压都还在500V以下,无法直接给高压电池充电,需要想办法车-桩电压匹配兼容才行。为此,比亚迪又来了一个全球首创——升压充电技术,直接先把充电桩的电压升上去再充给电池,功率上去了,适配的充电桩也更多了。

从第一代直流升压的60kW充电,到第二代电驱升压的100kW直充电,再到第三代油冷电驱升压的150kW充电,越来越集成化、小型化乃至复用电驱以精简零部件的同时,充电功率一步步走高。要知道,这还是在比亚迪没有自建800V高压超充桩的情况下做到的充电功率。

至于为什么执着于在车端先升压再充电,可能是因为比亚迪作为国标交、直流充电标准的参与方,从一开始就希望让车主用国家建设的基础设施也能确保优质体验,而非寄希望于差异化服务只为尝鲜。顺带一提,如今绝大多数充电桩升级到750V,离不开大量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带动基础设施加速“高压化”,有些车企的高调营销,多少带点“太阳是鸡叫出来”的既视感。


快充不够快?双枪超充够不够?

随着国家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方参与充电网络建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如今750V充电桩成为了城市直流快充的绝对主流,低压桩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然而,另一个问题又暴露了出来——低电流,严格来说,是电流300A以下的公共充电桩占到了98%之多,主要原因是大电流需要进行液冷,比起常规的风冷设备成本高出一大截。虽然有些车企都给出了“x年内布局x万个液冷超充桩”的雄心壮志,但在画饼兑现之前,解决现有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在比亚迪看来,与其让消费者为了极少数的液冷超充桩去绕路、去争抢,不如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快充桩资源。既然一个桩、一根枪的电流不够大,双管齐下不就可以了?双枪超充技术,正是在这种非常直给的逻辑下应运而生。

腾势D9 EV首搭双枪超充之前,比亚迪已经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有所应用。可能有些去过工地的朋友见过比亚迪的电动泥头车,停在一旁时往往会两根枪一起插入充电,最大充电功率能做到300kW甚至更高。不过商用车一般都有指定专用充电场地,而且充电控制模块专为指定充电场地设计。

而在乘用车这里,双枪超充需要考虑到用户充电行为和场景的复杂多元,突破性地在两个充电回路均设置了与充电桩通讯的智控单元,独立控制,互不干扰;两个充电口也完全符合国标充电接口、控制导引、通信协议的标准要求。腾势N7插入双枪能干到230kW的最高功率,在公共快充桩就能实现15分钟充电350kW。跟其他家动辄“10分钟充电400km”“5分钟充电400km”相比,双枪超充可能没那么惊艳,但要论对桩端的兼容性,比亚迪还是能轻松教做人的。

大功率充电时,车端的散热能力决定了一台车的充电除了够快,还要够持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功率不会是“昙花一现”。双枪充入车端,电流合升便会对电池热管理提供了更严格的考验。比亚迪这次全球首创了复合直冷技术,通过在电池上下两面均铺直冷板,设计了双冷媒独立控制系统和补偿式流道,冷却面积提升100%,换热能力提升85%以上,为超充安全保驾护航。


冬季充得慢?脉冲加热无惧严寒

电压、电流这两大问题都解决了,按理说新能源汽车的补能体验也就差不多完善了。然而对于三电这种温度敏感性较高的零部件,寒冷天气往往会严重限制其性能,无论是续航还是充电速度都是如此。尤其是在-30℃的极寒环境中,电池自身温度不足,跑不远、充不进,都是新能源车主避之不及的“地狱体验”。

比亚迪再一次对电池技术下手,首创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极低温下冷车快充。还是以腾势N7为例,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在-30℃极寒条件下,让电池加热速率较传统方案提升230%,满充时间降低30%。该技术不仅充电时能自加热,驻车、行车状态都能智能启动自加热技术,保障极低温整车性能。

究其技术原理,比亚迪并没有依靠在电池外部布局加热膜、加热板、冷却液/冷媒管道等“暖宝宝”进行电池加热,虽然它们存在有其必要性,但加热慢、能耗高、不均匀等固有缺陷,仍不足以让比亚迪的工程师满意。工程师认为,既然贴暖宝效果不佳,那不如利用整车高压拓扑,驱动电池与电驱之间产生高频脉冲电流,由内阻产生焦耳热,从而实现电池给自身加热。


如果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让电池通过自身的战栗,甚至适当运动,消耗一定的化学能转化成热量从而暖和起来。只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这种“自身发热”反而要比贴暖宝好处更多——升温速率更快、加热更加均匀,加热效率更高,而且还能全场景加热,从而保证极低温的整车性能。


写在最后:

相信你也能看出来,比亚迪之所以不像其他友商那样去自建补能体系,一方面是国内现有的公共充电设施已经足够多,自建速度再快也只是对这些庞大存量的小补充而已;另一方面,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来到了年销300万辆,累计已生产了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如果为之匹配自营补能体系,所投入的金钱资源和时间资源是不可想象的。恐怕除了国家电网,再无一个主体能带头服务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

既然做不了“小而美”的差异化,不如从一开始就把车-桩兼容度做到最好,让大多数用户能够享受到平均线水平之上的补能体验。“过去可兼容,未来可拓展”,无论是尚未淘汰的旧国标老桩,还是面向即将升级的大功率超充新标准,比亚迪都能做到“不挑食”,对用户、对充电运营商的友好度更是直接拉满。在造车这件事上,不光要有对未来的前瞻,更要有对过去的包容,这或许就是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博大胸怀吧。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