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汽车人】电动车关税:欧盟英国搏弈,中国车企观望


中国车企乐于投资欧盟,哪怕只是轻资产,但汽车是看家的工业价值体系,欧盟还是不愿意对等开放。

文 /《汽车人》孟华


11月份,欧委会的官员们仍在忙于处理英国脱欧留下的烂摊子。


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欧盟与英国针对电动车的10%关税将在何时开始征收。一种选择是不做任何事,等待12个月缓冲期结束自动加税;另一种是一次性推迟3年到2027年开始征收。


12月6日,有消息称,欧委会向欧盟理事会提出了后一种方案作为“建议”。这种程序性建议,尚无被驳回的先例,所以欧委会才是事实上的决策部门。


英欧互斗的中国因素


在“建议”出台之前,汽车制造商合伙雇佣的游说团体表示,如果在欧盟和英国之间施加电动车关税,那么行业将损失43亿欧元。而中国品牌将在欧盟和英国市场上受益(于关税)。


《汽车人》认为,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实际上都在暗搓搓赞成无限期推迟该项关税,但这种主张不能宣之于口。因为法国人坚持要给英国人教训,而“低地派”在脱欧谈判中也支持了这一原则——不能让英国既从脱欧当中获利,同时还避免承担脱离欧盟大市场的代价。



但在电动车关税这件事上,大声反对的只有法国。法国愿意寻求一个解决方案,确保欧洲制造商免受关税的影响,包括短暂的过渡期。英国人“既要又要”不行,同样道理,英国也不会答应欧盟吃两头。因此法国这种外交辞令翻译一下,就是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让英国人占便宜。


法国人主张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在建立对英国电动车关税壁垒之后,再屏蔽中国电动车品牌,不能让后者在欧盟和英国争端中渔利。这显然指的是欧盟正在对中国品牌发起的反补贴调查。


从这一角度,法国人已经将“反补贴”作为一个既定事实因素来考虑。但布鲁塞尔与法国人有些分歧。在这件事上,欧盟整体针对英国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对华反补贴,则没有法国人那么笃定。简单说,卢森堡和德国都在担心中国可能的报复。


德国人担心很正常,因为德国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汽车产业链投资。在跨国企业中,德国对华投资存量最多,3年来的增量同样是最多。


没有汽车工业的卢森堡为什么有类似的担心?很大程度上,卢森堡是大欧盟主义者,极力推动整合内部分歧。现在几乎100%站在欧盟立场上考虑的,当属卢森堡。这和被渗透成筛子的布鲁塞尔,显然有温度差。



而欧委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和谁都谈不拢。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上台时表示要“通过开放和公平贸易促进和保护欧盟利益”。4年过去了,和南方共同市场谈,因为附加了碳排放条款,被后者拒绝;和中国谈贸易协议,碳关税也谈不拢;和美国谈矿产,也谈崩了;和墨西哥谈,能源问题陷入僵局;就连和澳大利亚谈牛羊肉配额这点小交易,也谈不拢……当然,说一事无成有点过了,欧盟和新西兰在11月22日达成了自贸协定,但用处太小。


降低中企优势的三种途径


那么游说集团所称的,加了关税,可能让中国电动车品牌得利,逻辑上似乎并不直接。


大概的意思,恐怕是目前中国出口到欧盟和英国的电动车关税都是10%。如果欧盟出口到英国,或者反过来,也被征收了10%关税,那么就与中国电动车在关税成本上打平。



汽车制造商(主要是雷诺和大众汽车)认为,这样打不赢。要么抬高对中国的关税,要么不要在欧盟和英国之间互征电动车关税,总之要保持一个对华电动车税差。


英欧互征关税的前提是,OEM所在关税区,在整车上增加价值少于45%,就会触发关税。而汽车制造商几乎异口同声说,“电池供应商尚未做好准备”。这说明它们心知肚明,目前欧盟电动车的电池和其它零件,进口比例超过了55%。


亚洲电池供应商在欧盟正大举建设产能。即便这些电池产能落地,上游的正极原料、前驱体、隔膜、电解液,可能都要依赖中国。真正的比例,可能大于80%。



解决这一困局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给中国原材料和电池加上碳关税,但一直与中国谈不拢。


第二种是要求电池供应商在欧盟就地采购,这一点更要了命了。不管欧盟官方和主机厂扶持的电池生产商存亡如何,上游依赖是摆脱不掉的,欧盟压根就没有信心建立,从矿山开采(必要时持股),到原矿筛选,再到冶炼和精细化工的一整套盘子。事实上,德国自己的化工产能,都因为能源价格跑路了。


第三种是尽量在服务和软件上增加价值,压缩三电所占比例。但这一块,欧盟更不是中国主机厂的对手。双方差距很难以几年来计算,因为欧洲车企大多数都尚未出发。唯一比较激进的大众汽车,在OS上遭遇了一连串的挫折。大家回过头来看,还不如向斯特兰蒂斯那样直接躺平,买入软件和平台技术,来得省心。


这就是为什么,在英国市场上,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并未占据任何优势,但欧盟仍然担心英国电动车市场被抢走的原因。只要欧盟与英国把电动车的10%关税加上,就算物流成本占据优势,欧盟企业也不放心。


而成本和技术差距还在拉大。如果英国不对中国品牌采取其他限制措施,3年后实施欧盟与英国互施的10%关税,将继续削弱欧盟品牌在英国的竞争力。


中国车企观望,在等什么


10月份,英国汽车市场销量15.35万辆,同比增长14%。其中新能源占比25%,相对2022年同期(21.5%)有所提升;纯电占比达到15.6%,插混占了9.3%。


从新能源厂商排名来看,排名最高的是宝马;中国品牌排名最高的则是上汽旗下的MG,排名第四,当月占据电动车市场份额的9.5%;同样进入前10名的还有中资背景的沃尔沃(市占率5.6%)和极星(市占率3.2%)。



表面看起来,英国消费者认知惯性很强,只认欧系血统的品牌。实际上,中国新能源品牌无论在欧盟还是英国,都还没有展开真正的亮相和市场教育,市场认知作战也未提上日程。慕尼黑车展上亮相,还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依靠铺网络、签约渠道与打广告。


中国整车品牌如今做出海规划,已是势在必行。不止因为国内市场竞争太激烈,需要扩展生存空间,也因为有先行者拿到红利(比如奇瑞)。而新能源瞄准的两个战略级市场——东盟和欧盟,不光是要卖车的问题,还要部署本地化产能。长安埃安、上汽、长城比亚迪都在泰国等部署产能。而对于欧盟,还处于观望中。


原因很简单,正如我们看到的,东盟在新能源政策、招商引资和对待中系品牌的社会氛围上,要稳定积极得多,而欧盟还处于各方力量拉扯博弈当中。不止因为东盟和中国签了RCEP、欧盟与中国连投资协议都搁置了的问题,欧盟与中国尚未建立战略互信,这是根本的问题。


缺乏战略互信,导致除WTO多边机制以外,中欧双方没有系统性经贸关系安排。做一般贸易没问题(当然争端是常态),但放中国整车品牌进来投资,欧盟内部反对的力量远大于支持的力量。



欧盟车企对华投资都几十年了,甚至在欧盟诞生之前就这么做了。而中国监管对股比的限制已经取消,让欧盟对华投资再无任何政策性约束(新建产能已经极难审批通过,中外一视同仁)。但汽车作为看家的工业价值体系,欧盟还是不愿意对等开放。


欧盟当然不会提到自己双标,只会不断抱怨自己持续性逆差(比如12月6日欧盟外长博雷利所言),中国也不宜逼得对方太紧。目前呈现出一种僵持的局面,中国车企投资欧盟,哪怕只是轻资产铺服务渠道,需要等待的,不只是反补贴、碳税一类的案子结果,而是双方达成战略级协议。【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