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智能驾驶之路:百度和比亚迪合作与竞争,谁将引领未来出行革命?

今年2月,比亚迪高调宣布与百度合作,百度将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提供“行-泊”一体化 ANP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不曾想,短短一年多后,比亚迪竟然出现“跑单”现象。

近来有传言说比亚迪已经恢复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对于自主驾驶技术的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向英伟达、地平线等企业购买智能硬件,而最关键的软件与解决方案,则是由比亚迪自己来完成。

这对百度的智能驾驶业务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因为它只有软件,而没有硬件。而一旦失去了比亚迪这个大客户,百度在过去十年中所做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

百度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比亚迪与百度将走向何方?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1)百度上了“老实人”的当,被各大公司骗了

要知道,百度可是最先涉足 AI的公司,以前一直以来,人们提到百度的 AI,几乎都会竖起大拇指。再加上李彦宏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先声夺人,被誉为“开了天眼”的人,已经隐隐有了赶超老二的趋势。

但百度却在一片赞美声中,迷失了自己。

我想大家应该都见过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他们大多是试验性的计程车。这辆车的牌子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辆车的顶部都安装了一套完整的传感器,而在传感器的顶端,还有一台高速运转的激光雷达。

百度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先从L4开始,然后把费用降低到最低,然后再把费用放到最低。所以,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总是在不同的地点来回穿梭,积累数据,完善自己的算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百度 Apollo,在很多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排名中,都是排在前列的。

但是,仅此而已。L4级的无人驾驶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百度的这些技术,除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些技术实验,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成本很高,这十几年来的大投资,连百度都有了资金流动的警钟。

相比之下,特斯拉小鹏的做法就实际多了。他们并没有寻求完全自动化,但是他们正在考虑对现有的L2级别的辅助驾驶进行额外的处理。例如添加一个自动停车系统,或改进城市间的点对点无人驾驶系统。虽然偶尔会出错,但毕竟成本比百度要低,而且厂商也说了,不是完全自动驾驶,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

所以百度和 Waymo,虽然看起来很牛逼,但也渐渐被小鹏等“实用党”给甩在了后面。毕竟,后者是有销售数据的,是可以持续改进的。这就是百度的 AI困境,高不成低不就。

(2)百度激活后“黄埔军校”

百度在技术路线上走得太远,同时也在软件和硬件上走得太远。从一开始,百度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打造汽车领域的 Android系统。也就是说,无论你从哪家公司购买芯片,最后都可以使用百度的解决方案。

然而就是这一举动,将百度打造成了 AI领域中的一支“黄埔军校”。

百度的这个办法,是个不错的主意,谁都知道,芯片的制造难度很大,激光雷达之类的高精度传感器,更是难上加难。以百度现在的规模,真要什么都搞,反而容易被人分散精力,不如专心搞个 AI解决方案。毕竟硬件的发展总是会遇到瓶颈的,和电子产品不同,一颗芯片的计算能力在两三年前就已经足够了。而软件则是不断更新,不断重复。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因为百度没有硬件,所以对汽车制造商的“约束力”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能拿到汽车制造商的设计图,那么接下来的设计图,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在这个市场上,才会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大部分和百度合作的公司,都会推出一款或者两款新车,然后就会转向“自研”。更有一些公司,连一款车都没有完成,就将百度一脚踹了出去。

在2107年的六月,韩旭加入了百度的无人驾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景驰;在2018年一月,宝能汽车公司从百度公司挖走了邬学斌,后者主管智能驾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2021年二月份,顾维灏被长城公司从百度汽车部门挖走之后,长城公司的“咖啡智驾”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就在不久前的6月,百度阿波罗的核心技术人员郭阳离开了公司。

而且,这还只是技术部主任级别的人员变动,事实上,一般技术部的人员变动更大。行业里流传着一句话,百度最害怕的就是“驻厂”的工程师,因为他们很可能会被其他厂商给挖走。

被挖墙脚几乎成了百度的一种被动本领,也正是因为如此,百度才有了 AI领域“黄埔军校”的美誉,然而这份美誉之后,究竟有多少风吹草动,恐怕也只有百度才清楚了。

(3)百度押注,比亚迪一往无前

回到比亚迪和百度之间的关系,从双方第一次握手开始,就显得扑朔迷离。一个是对自主研发最为重视的公司,一个是“跑单”次数最多的公司。从头到尾,两人的表现都很正常,结果也没有让人意外。

比亚迪无疑是走在了最艰难的道路上,其实比亚迪并不是只想着开发智能驾驶系统,而是想着在未来开发出更高端的芯片。

比亚迪宣布了一项名为“云辇”的新技术,这是中国车企第一次将自己的核心技术,与车身稳定性、底盘技术结合在一起。比亚迪也发布了 iTAC智能转矩控制系统,能够提前预测车辆状态,并在转矩传感器的帮助下对转矩进行控制。

这就意味着,比亚迪在电子机械方面的底蕴,当真是举世无双。不过,智能驾驶是另外一条路,比亚迪是否还能继续走下去,还是个问题。但不管怎样,回到自主研发这一步对比亚迪来说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对于百度来说,很少有大型公司愿意伸出橄榄枝。毕竟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他们很难再拿出自己的“灵魂”来。以前威马汽车,就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在,却完全按照百度的想法来做。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威马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很快就消失了踪影。

百度看来也只有自己做汽车才行,近期才有了集大成的品牌,其中就包括了今年一月还在广州车展上完全亮相的吉IDUROBO-02。但是从当前的口碑看来,百度造车似乎难以获得消费者的好感。

(4)武打英雄

十年的谋划,换来的却是这一幕。相信百度公司的 CEO,在得知这件事的时候,一定会非常的不爽。但这就是市场,没有核心技术,只专注于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百度,显然不会引起任何一家汽车厂商的兴趣。更多的,只是一个踏脚石,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

而对于比亚迪来说,这个决定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在人们对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比亚迪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这一缺陷,将成为未来两到三年内最受关注的话题。

百度除了自己做一辆汽车,使用自己的技术之外,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但是那样会不会陷入更深的陷阱呢?

百度意识到他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时候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了。他们深知在智能驾驶领域,仅仅依赖软件是不够的,硬件同样至关重要。于是,百度开始加大对硬件的投入,着手开发自己的智能驾驶硬件解决方案。

在推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百度积极寻求合作机会,与芯片制造商、传感器厂商等进行深入合作。他们希望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构建起全方位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以满足汽车制造商的不同需求。

同时,百度还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特别是与那些在硬件领域有卓越能力的公司合作。他们意识到,在智能驾驶领域,形成强大的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与更多的优秀企业合作,才能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