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奥迪买星云平台?中国人教德国人造车了

  • 作者: 电驹
  • 2023-07-19 13:12
  • 731

最近,奥迪丢出了一枚“重磅炸弹”,传出将要购买一个中国的纯电平台。

是的,你没看错,奥迪这样的一线豪华品牌竟然也要购买中国的纯电平台了!

该消息最早来自于7月9日,德国汽车杂志《Automobilwoche》的消息称,奥迪正考虑直接从中国的电动车企业购买一个电动平台授权,用以提升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而就当大家纷纷猜测哪家中国车企将被奥迪看上时,近日又有多处信源爆料,奥迪最终合作对象基本锁定为使用上汽“星云”平台的智己品牌。

针对这个消息,上汽集团则表示:目前公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奥迪的说法则是:奥迪将携手各方共同制定战略方针。

从两者的回应来看,大家都没承认,但也都没直接否认。于是问题来了,奥迪购买国产电动平台,可能性大吗?

奥迪为什么要买中国平台?

上汽此前提出过“灵魂论”一说,表示很难接受华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认为核心技术就是灵魂,灵魂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上汽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凡是一家实力足够强大的汽车厂,都不会把自己的灵魂交出去。

比如像上汽、比亚迪、吉利、广汽、长安、长城等等,谁不是将三电、智能化等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甚至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都愿意不断投入研发,研究自己的平台和智能化技术。而愿意将灵魂交给华为的,无不是东风小康、北汽等自主研发实力较差的车企。

但是,奥迪何许人也。是与奔驰宝马肩并肩的世界三大一线豪华品牌,组成的BBA组合更是占据了全球豪华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可谓是要市场有市场,要资源有资源,要钱有钱。

更重要的是,奥迪背后还有大众这样的大集团支持。所以很多人就不明白:奥迪为什么还要找中国品牌去买纯电平台呢?

是的,背靠大众集团,奥迪能用的平台不少,但是没有一个是真正属于自己,并且真正算是好用的平台。

目前奥迪能用的有4个电动平台,分别是:MLB evo平台、MEB平台、J1平台、PPE平台。

MLB evo平台是大众汽车的,属于过渡性质的油电通用平台,该平台上诞生了奥迪品牌首款纯电动车型奥迪e-tron。作为油改电平台,放在现在自然没有优势可言了。

其次是MEB平台,是大众汽车首个纯电平台,诞生在该平台的车型有奥迪的Q4 e-tron、Q5 e-tron等等。从动力表现,纯电续航以及智能化等方面来看,这套纯电平台与很多中国品牌相比,确实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要知道,现在很多中国品牌的纯电平台已经兼容了诸多先进的技术。比如小鹏的SEPA2.0扶摇全域智能进化架构,采用全域800V高压SiC碳化硅平台并标配3C电芯,可做到“充电10分钟,续航300公里”;腾势N7搭载的最新比亚迪e平台3.0,拥有八合一电驱、CTB电池一体化、云辇平台等先进技术....

因此,奥迪想要加速电动化转型,快速抢占纯电豪华市场的份额,那么还用大众MEB平台显然就没有太多竞争力了。

J1平台则是保时捷研发的,诞生了保时捷Taycan,还有奥迪的e-tron GT和RS e-tron GT等车型。该平台虽然在性能很强,但是也有明显的弱点。

首先,它是由大众集团顶级车型的MSB 燃油平台经过电气化改造而来,说白了也就是个油改电平台;其次,它主打的是高端性能车,不具备普适性,无法覆盖到更多的细分市场。

最后就是PPE平台,为保时捷和奥迪联合为中型、大型轿车和SUV开发的纯电平台,基本覆盖了B-D的车型分级,也是支撑大众集团大型车的最重要平台,纯电Macan、卡宴、奥迪A6 e-tron和Q6 e-tron都将基于该平台生产。据悉,其中国长春工厂正在建设中,预计 2024年底完工投产。

同样的,这个PPE平台也有明显的缺陷,气主要用来生产中大型豪华汽车,生产不了中小型豪华汽车,同样不具备普适性,无法帮助奥迪开拓真正走量的入门级市场。况且,这一平台工厂建设要到2024年年底才能完工投产,最终实现实现产品量产交付又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了。

综合以上来看,奥迪虽然能用的平台很多,但是真正好用的确实没有。而且,以上这四个平台,没有一个是奥迪自己的专属平台。

这就像东海龙王虽然有很多兵器,但真正让孙悟空看得上,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也就只有如意金箍棒。所以,对于目前急需加速电动化转型的奥迪而言,需要赶紧找到自己的“金箍棒”。

根据奥迪此前的计划,到2025年,奥迪将面向全球市场推出30款电动车型,其中20款为纯电车型,预计5年后电动车年产量也将达80万辆,电动车销量将占全部汽车销量的40%。如今时间已经来到2023年下半年了,留给奥迪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所以,就像汽车杂志《Automobilwoche》所爆料的那样的,奥迪正考虑直接从中国的电动车企业购买一个电动平台授权,用以提升电动汽车的竞争力。只要拥有平台化的优势,或许就能解决奥迪电动化发展滞后的问题。

然而,想要再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发,搞出一个奥迪专属的平台显然是不可能。

于是,秉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奥迪借助中国现有成熟先进的纯电平台,不失为一个良策。

问题是,找谁合作呢?

为什么是智己?

从目前网上曝光的消息面来看,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智己。而根据电驹小编的分析,这个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首先,国内的纯电平台确实很多,但是符合奥迪的纯电平台并不多。要能被奥迪看上,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要专注于高端市场,符合奥迪高端豪华品牌的定位。从这点来看,国内比较有名的就是比亚迪e3.0(腾势在用)、吉利浩瀚(极氪、沃尔沃都在用),以及蔚来NT2.0、长安阿维塔CHN,和上汽星云等等......

二是技术上必须要成熟。从目前来看,蔚来是新势力品牌,造车历史比较短,技术底蕴上不如比亚迪、吉利这些自主品牌。况且从目前来看,奥迪并不算加入换电模式。

阿维塔CHN有长安、宁德时代、华为三方支持,整合难度上比较大。吉利集团的浩瀚平台已经在吉利、沃尔沃、路特斯等多个品牌上应用了。但是沃尔沃和奥迪本身多少也有点竞争关系,所以可能性同样不大。

剩下来看,比亚迪e3.0和上汽星云都有可能。但是,如果从中挑一位“对象”,那么奥迪肯定是更愿意选择上汽。

一方面,上汽与奥迪有合资关系,在电动平台上展开合作更加容易一些。从远近关系上说,奥迪也会找到上汽的纯电平台。

其次,上汽“星云”目前主要应用在智己车型上,而智己同样是定位于高端豪华市场。

最后,就技术来看,“星云”确实很强。

该平台拥有上汽自研的“魔方”电池技术上汽“绿芯”电驱动力系统和 “银河”SOA电子电气架构,在三电方面都有核心的技术。同时在安全性上,“星云平台”在电池安全、结构安全、主动安全都满足全球五星标准。

“星云”还具备高度灵活的技术延展性,搭载电池包大小可以覆盖44-150kWh,也支持固态电池技术体系。支持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豪华车和轿车、跑车、SUV、MPV等各个细分市场的产品。

在奥迪最需要的智能化方面,“星云”也有强大的实力。比如智能座舱上,其车载OS出自上汽旗下零束科技,主打“云管端一体化”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实现智能车生态与IoT生态深度融合,可以给用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智能座舱功能。

在智能驾驶上,“上汽星云”采取的是提供底层线控底盘方案和相应的车控OS端口,主打的就是开源,方便合作伙伴适配智驾产品。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智己品牌从成立之初就主打驾控品质,采用了一系列“大牌”供应商,因此智己在驾控体验方面也是有着同级领先的优势。这点对于豪华品牌奥迪而言,同样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总结来说,星云平台的优势很多。从智己LS7和L7我们就能看到,在性能、驾控等方面其不输给任何自主旗舰车型。在安全性、智能化和可拓展性方面,也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在技术指标上,星云平台可以说完全符合奥迪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在平台开放程度上,“星云”也是可圈可点的,再加上与奥迪的合作关系,基本上能实现“即插即用”,让奥迪能够缩短研发,加速推出纯电量产车型,帮助其能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更快人一步!

当然,对于上汽或者智己而言,把平台授权奥迪用无疑是一件“双赢”的好事。通过这波合作,不仅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利润和收益不说。通过奥迪品牌的光环和影响力,无形中也给自己的产品技术打了一波广告。

试想,连豪华品牌奥迪都要购买上汽的纯电平台,某种程度说明其产品确实强。一不小心,智己就成为了奥迪的纯电平台核心技术的供应商,瞬间品牌价值和形象就上了一个台阶有没有。

中国迈入技术反向输出时代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1988年,奥迪与中国一汽在长春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那时候中国汽车要发展,于是开启了合资时代,希望用市场换取技术。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品牌与外资厂商却逐渐开始“角色互换”。

实际上,在此次奥迪被传出将采购中国汽车电动平台之前,已经有不少中国汽车品牌技术输出的案例。

比如2019年,丰田宣布与比亚迪联手,共同开发纯电动车型以及所需动力电池。而在今年4月,搭载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机和磷酸铁锂电池的一汽丰田bZ3正式上市,就被看做是丰田采用中国本土决策的积极转变。

再比如福特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中,双方在美国密歇根州建立电池工厂。其中,福特投资35亿美元,宁德时代则投入技术和专利。换言之,中国企业是“技术换市场”的技术方代表。

此外,吉利与雷诺也在今年7月11日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将以各占50%股份的方式成立全新动力总成合资公司,新公司致力于成为下一代高效、节能混合动力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导者,满足全球市场需求。

与丰田看重比亚迪的电动技术相似,雷诺作为百年欧洲车企,之所以寻求与吉利达成合作,看重的正是后者成熟的产业布局和技术实力。

此外,吉利与沃尔沃共同开发的模块化架构(CMA)和浩瀚平台,也已经在沃尔沃、吉利和极氪等多个品牌中被广泛应用。

可以预料的是,以后这种案例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智能电动车将成为主流。

现阶段,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品牌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不论是市场规模、新能源技术,还是产业链的完善度上,放眼全球市场都有领先的优势。也正是这份“底气”,让中国新能源车企对外资车企实现了反向输出。

甚至从长远来看,中国品牌将开启新的“技术换市场”时代。只不过双方角色开始转变,外资需要我们的技术,而我们则需要他们的市场。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