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他们的试车方式是错的,而我是帮凶

图片

​撰文:陈伟雄

我们看今天视频化的车评,真的千变万化,而且娱乐性丰富,除了专业,还有各种段子、剧本、大长腿等等,单是用”有趣”都不足以形容今天的车评内容发展。


今天的车评片:有趣、任性、疯狂


一头金发的女车评人自称Supercar Blondie,只要她在一款又一款全新超跑或未来概念车前,将新闻稿般的内容用她很吸引人的方法描述出来,再找几个车坛名人坐上她的车讲下生活逸事,那就可以有数以千万计的粉丝了。


图片

·今天要做一个有过千万粉丝的车评人,首先要亲身拿到最新的超跑或概念车,再以一头金发加动人的魅力便成,纵使讲的都是在车厂新闻稿看到的内容。


又或者来一个美食加美景的新车长测,途中找些有趣的故事演译一下,那很容易就有百万View。


如果你从小便有着开修车店的梦想,今天还可以化身成专业车评人,将一些热议中的,或者是被冷待了的车,放上验车架上,把车拆开,逐个零部件解构一番,说些连自称专业的车评人都不知道的修车业内的专家知识,看完都令我变成拆车专家了。


当然,今天评车坛无奇不有,比拆车更疯狂的是,将一部仿MINI的廉价车改造,二次模仿Mr Bean把一张烂沙发放在老MINI的车顶上,用地拖棍当转档杆。这竟然不是特技,真的可以在赛道上奔驰,他们还请来香港喜剧之王詹瑞文试坐。这种喜剧效果,比Mr Bean可能更亲切。这是我做了几十年车书的人想像不到的“绝桥”。


但这也不够任性,更任性的车评人可以和英国《Top Gear》一样,包起一个小小的赛车场,每次开着试驾车去做一个最快圈速时间,然后排出一个圈速榜,做成话题。其中一集看得我很感动和开心的,是两位试车手开着同父异母的新86和BRZ,在赛道上尽情飘移,还做了圈速去比较,得出的结论和我在香港石澳道试驾两车后得出的结论极其接近,我那一刻确是想拥抱他们说一声:”英雄所见略同呀!”只不过他们的试车方法好看得多亦过瘾得多了。


图片

·《Top Gear》在试车方法上的确很任性,他们特别弄了条专用试车道,为每台测试车跑一个最快圈速,然后再排名。今天,国内也有车媒搞出类似的做法,确实很有话题性。


Top Gear的主持人都知道,他们不会将自己做的圈速榜当一回太认真的事,最重要的是好看又有话题就得了。做车评的,应不需像各大车厂过份认真地,想将每一款新车都要开上纽布格林北环擦出新纪录,再发新闻稿向全世界宣布吧?但我听闻,国内真有车评人想把一堆国产车运去北环”撤野”。


《弯路王》是怎样炼成的


我所建立的《汽车与你》试车风格其实也曾经任性过,而陪我任性的包括YYP、陈富有、张格雷(Grey)、阿哲、袁启聪、宋海涛、陈川等等,今天这些好兄弟已成为今天独当一面的车评人,各自精采,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将杂志时期培养出来的专业试车精神承传到今天的车坛。


其中值得一提的任性试车专题,就是每年一次的”弯路王”之选了,我们每次都集齐编辑部认为是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弯路性能最好的车型,走到一条最适合做弯路测试比较的场景去拼出王者之选。


图片

·要评价这两款车的差异和优劣,真的要在赛道上加上数据才能做到吗?跑多几转山路能否得出同样的结论呢?是测试方法重要还是试车的人重要呢?


其实,这”弯路王”选题早在90年代初于香港《人车志》诞生了,每一期书,我们都会坐在港式茶餐厅。喝着”丝袜奶茶”吃着”西多士加炼奶”,开编辑选题会。在某一次的编辑会,主编口含着一啖充满了糖浆的多士叫道:”有没有让我兴奋的专题可以做的呀?”


图片

·《汽车与你》每年都认真进行的《弯路王》专题,原来是在一间港式茶餐厅孕育出来的。时为90年代某次《人车志》编辑部茶餐厅选题会。


当时我刚试过标致205,手脚还处在兴奋状态下喷奶茶而出:”不如找齐十部可以挑战205弯路表现的车,走到新娘潭路去做一个弯路之王比试吧。”


于是,”弯路王”便这样诞生了,而205亦成为当年的王者之选,但我们都想不到的是,标致205,甚至是标致以后推出的车款,都被汽车代理宣传和不少车迷赋予”弯路王”的称号。


而我也把”弯路王”的传统延续到《汽车与你》杂志。


《汽车与你》编辑部很重视这一年一度的专题,我们为这个专题认真去讨论哪几款车能选入竞逐名单,然后便寻找一条最适合测试的场景,我们曾用过的最佳弯路是怀柔十渡,后来我们更和珠海赛车场合作,用了两天时间在赛道上测试弯路王。除了编辑的意见,我们还加插了赛车手的意见,组成更全面的结论。


图片

·《汽车与你》很任性地走到珠海国际赛车场,做每年一度的《弯路王》专题,更请了专业赛车手为我们评测,给出另一种的专业意见。如果当年化为视频,会否成为今天过千万View的选题呢?


我不知道今天的车媒是怎样做选题的,但《汽车与你》编辑部对每期的选题、对比测试都很会很激烈地交换意见,再冷静地分析、安排、量度怎样才做到最突出和最有效。


当我们做汽车对比,大型如《弯路王》或小型如两车对比,几位编辑都会坐上每部对比车试驾,甚至重覆测试,再互相讨论,才能得出更确实的结果。


而每篇专题文章出来后,我们都会多次打磨,要写出坚实而独到的见解,当中有时候会要求重写,确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如果,以《汽车与你》每次做专题的态度放在今天的视频化制作,可能我们要”NG”几百次才能拍出一段片出来。我们在屏幕前看的三分钟片,可能背后用了三个多小时才完成的制作。


就因为有这样的磨练,各试车编辑无论在试车、写作甚至是摄影都能够健康而专业地成长。我敢说从《汽车与你》出来的车评人,都有很深的底子和很专业的态度,当然亦有各自的车评风格。


当年《汽车与你》的试车方法是错的


但我想在这里作一次忏悔,就是,今天回望当年《汽车与你》的试车方法是错的。


当我接手《汽车与你》的主编工作,我重新检讨过自己一向太个人风格的车评,主要凭感觉和和经验去体验和作出见解的试车方法是否适合《汽车与你》呢?


坐在编辑室中的一班很有见地和前途的年轻汽车编辑,都满怀热情地钻研如何更专业地去做汽车评测(有些人更是在大学修读和汽车工程有关的学科),那我们可否走上一条更客观、严谨和专业的试车之路呢?


如上面所讲的《弯路王》专题,我们用这样费功夫做的测试对比,如果放在今天的汽车视频平台,实在是很低效率,只要出镜的人有其个人魅力,再加上很炫耀的驾驶技术,加上出彩的镜头运用,便能拍下一辑很高收视率的节目了。


我说的错误也不是因为我们太过认真和严谨的试车方法,而是我们做完试车后,更要多次打磨出文字出来让读者欣赏,以往的车迷很有耐性细细咀嚼每一个字,但今天我们将文字化为影像,今天的车迷只想即时感受到测试的精华和主持的魅力演译,影像留在人的脑海中和文字留在人的脑海中的效果很不同。


但这也不算是致命的大错,更错的是,我们更化身成专业的测试机构,买来专业用的测试工具VBox,去做我们的试车比试。


图片

·在《汽车与你》时代,已率先用上专业的测量器材,去量度试车的量态表现,而写出来的是很数据化的试车文章,但今天回望,这是一个错误的试车方法呢。


我们在一条开放道路上,用VBox去量度每部车的加速、煞车、转向时的G Force变化。再输出图表,以文字解释图表和讲解每部车做出来的数据差异,再得出看似专业其实有很多不稳变数的结论。


我不知道当时有多少读者认真会看这种太专门和太数据化的分析,我担心的是他们相信了我们这种测试结果,甚至认为这种看似很专业的测试才是客观可靠的车评。


我当时其实一点都不关心这些数据,但作为主编我也不阻止编辑们的做法,回想起来都令我有点出冷汗了。


数据化的车评才是车评吗?


今天确是仍有人用数据测试去做车评,而且也不真正用到VBox或Racelogic这样专门测度汽车行驶数据的仪器,随便用一台手机的Apps也能得出很准的数据了,再不然,将车抬上马力机量度一下,分析一下动力曲线图,也像是很专业的感觉吧。


《汽车与你》那时只能用文字描述数据,实在是太沉闷和难懂,今天用影像表达就简单易懂和有趣得多了。但数据式的车评就一定是最专业的车评吗?我现在仍然存疑。我知道的是,标致工程师在调校弯路王205掀背,或是保时捷工程师在研发911车系时,也不是只靠数据去做出来的,如果他们只凭数据造车,我们享受到的205或911的驾驶乐趣,很可能都不是那种味道了。


在我为《粤爱车》写文章时,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他说:” “车评”,首先“车”就要是关于车的,而不是各种段子、剧本、大长腿。其次,“评”要有个人的体验和和见解,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而不是一味地堆积参数和毫无美感的大白话。这才是车评的最初的初心。”


我想在此借来作此文章的总结。


老友,觉得好睇的话,记得点赞、分享啦!


标签: 丰田86 试车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