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华为,该不该造车?

一直以来,关于华为到底造不造车的话题始终是“玄学问题”。

“华为不造车”和“AITO问界更名HUAWEI问界”两种行业现象就像周伯通的左右手,始终互搏,始终难分上下。有意思的是,关于“华为不造车”的言论由任正非反复重申,最近一次是3月31日。而掌门人掷地有声的发声距离3 月8 日AITO问界更名HUAWEI问界仅仅过去20多天。

图片

是否听出什么了?很明显,所谓“HUAWEI问界的诞生”,大概率是余承东的私货。

华为并非不想造车

作为华为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再过去一年内可谓金句频出。仅凭借“遥遥领先”四个字就被冠以“大嘴”称号,而前不久“别人家车天天烧”的一席言论,又称为自媒体流量密码。但是,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些看似神经的言论均出自一颗清醒的大脑。

图片

作为华为维持1.3万亿市值并寻找利润蓝海的突破口,其涉足汽车产业目的很简单——赚钱。毕竟根据华为2022年财报显示,净利润356亿元,同比下滑68.7%,经营活动现金流178亿元,同比下滑70.2%。目前,华为在汽车领域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标准化零部件供应商、HI模式(Huawei Inside)和华为智选模式。

其中标准化零部件供应商自然不用多说,单纯的零配件供应商,并无太大合作深度,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HI模式具有一定合作深度,华为会参与到开发环节,并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采用该模式的车企在“此前”有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和广汽埃安三家,为何要说此前呢?因为广汽刚刚给华为降格为标准化零部件供应商。

图片

华为智选模式具有最强合作深度,华为会参与到研发设计并主导营销,此间华为拥有极高权重,最具代表性的便是AITO问界品牌,合作方是赛力斯。

很明显的,这三种模式表面上均为B端业务,但唯有华为智选模式最有可能衍生为C端业务。对于华为汽车业务而言,想要最终获得成功,最理想的方法是两条腿走路——通过供应商身份培养造车能力,当供应商以及下场造车,这二者在战略层面互为后手牌。

但最理想的战术行为方式是:以一模式身份入局,通过尽可能多的二模式成功案例,吸引尽可能多的车企参与到三模式当中来,最大化市场份额。待到时机成熟或者市场有变,自主下场造。

图片

要知道,任正非上一个承诺是2020年的“3年内不造车”,最近的承诺是3月31号的“5年内不造车”,倘若华为从最开始就不想造,又为何承诺会带3到5年的时间限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华为造车是早晚的事,当下的三种合作模式必定会遭车企排斥。以最近广汽埃安终止与华为合作开发AH8项目举例,其中广汽埃安高管表示:“华为的产品质量的确可以,但就是价格不受控,广汽完全没有议价权”。

仅此一语,便将华为在HI模式下的强势感暴露无遗。诚然,华为不仅现阶段想要利润,还想要经验,还想成为BOSS。假以时日华为下场造车,便是球员兼教练的同时还能当裁判。彼时的其他车企,于产品于行业,都会成为弱势方。

话已至此,想必大家已经明白,4月1日余承东下令拆除问界店内的华为相关物料不仅是对上一次更名HUAWEI问界的决策撤回,还是车企越来越多终止与华为深度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断腿求生”。

再放任,业务不保

数据显示,蔚小理在2022年亏损255亿元,零跑2022年巨亏51亿。这四家是去年交付量名列前茅的几家新势力,其交付数字足够AITO问界眼馋。时间线拉回到3月份,问界品牌交付量为3600台左右,不及去年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图片

这是一种信号——华为不遗余力的推AITO问界,市场表现不过如此。

有媒体报道称在华为智选模式下,每售出一台问界M5,华为抽成2.7万左右;每售出一台问界M7,华为抽成3.5万左右。但在恐慌感极强的价格战中,问界为了保证产品毛利根本无法推出行之有效的降价方案,进而无法参与到价格角逐中去。此外,市场对华为产品的印象更多集中于车机系统,而车机优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真好用”,并非必需品,如此一来优势便被淡化。

图片

在较低的销量面前,华为众多业务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只贡献了21亿元的收入。因此,任正非在3月31日重申不造车,并再次强调“华为要保持足够的警惕,避免被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美的产业诱惑,不要在不相关的领域过度投入资源,否则可能会分散公司的资源和精力,甚至会使公司陷入危险。”

一言以蔽之,摊子不能铺太大,毕竟任老曾明确表示过:华为造车的优势在于ICT技术,而不是汽车制造技术。可见,在愚人节前夕,华为内部对汽车业务进行了二次扶正,冥冥之中像是任正非为下一轮轮值主席做的最后一件事,而截止发稿日已经走马上任的轮值主席正是孟晚舟。

不过光聊公司内政仿佛多了一丝猜忌感,进而让证据感不足。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5日,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深圳)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名下,以“汽车、自动驾驶、雷达、地图”为关键词,并剔除和汽车无关的专利,共计筛选出华为名下357条专利,其中大多数与智能驾驶有关。



这表明华为适合通过三种模式成为不同程度供应商,但放眼整个行业,华为在汽车领域的专利数并不算多,想要自主下场造车难度并不低。


写在最后

市场正处于“初极狭,才通人”的阶段,这里太狭窄,并没有给华为留出太多空间,成功率并不高。至于谁能“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才是华为需要思考的,铆足劲服务于抵达“桃花源”那位,反而是华为供应商身份的最好的归宿。问题来了,倘若今年华为智能汽车板块业绩再一次寥寥,那么谁最有可能背锅呢?

标签: 造车 华为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