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汽车安全不容争议,从事后的补漏到建立新的安全体系

撰文|宋雨婷  

在刚刚过去3.15晚会上,因缺乏汽车质量的曝光而引发热议,更有消费者认为近年频发的新能源产品质量问题值得被关注。  

确实,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高,2022年新能源汽车召回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新能源召回创历史新高#  

近日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04次,涉及车辆448.8万辆,分别较上年降低12.4%和48.6%。受市场监管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召回26次,涉及车辆175.9万辆,占全年召回总数量的39.2%。  

其中,共实施新能源汽车召回47次,涉及车辆121.2万辆,占全年召回总数量的27.0%,同比增长31.5%。  

除了召回数量提升,2022年有关于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多达4300例,反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问题占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的41.9%。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召回事件中,远程升级(OTA)正成为车辆安全改进的重要方式。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47次召回中采用OTA方式17次,涉及车辆88.7万辆,占全年召回总数量的19.8%。  

#OTA召回争议#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召回,OTA的召回形式,不需要将车辆送到专门的售后服务处,远程联网进行软件升级就可以修复车辆缺陷。因此,经常涉及OTA召回的特斯拉CEO马斯克多次“抗议”。他认为,应该停止将这些OTA软件更新称为“召回”,因为它们实际上并不是物理层面的召回,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召回”一词还容易给车主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并且影响品牌声誉。  

针对这一点,我国相关部门给出了明确的认定,2022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知》,明确指出对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及其生产的具备OTA升级功能的汽车整车产品和实施的OTA升级活动,应进行备案,申请主体应是汽车整车生产企业。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也发布过《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表示要加强对汽车OTA技术召回的监管,未来汽车厂商所有的OTA都需要向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备案,如果通过OTA方式来消除产品缺陷的,都同属“产品召回”范畴。  

简单来说,在中国市场使用OTA方式进行车辆召回和传统的汽车召回同属一个范畴,都需要向有关部门进行备案。  

#摸着石头过河#  

伴随汽车电气化、智能化高速发展,从最开始的“机械定义汽车”到现在的“软件定义汽车”。车企们在需求端的刺激下,一边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一边查漏补缺,在数据安全上更是摸着石头过河。  

以前车企苦于技术创新,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车企或许开始苦恼创新太多。如今的汽车,除了是交通工具,更多了社交属性,大屏、人工智能、App社交平台、车内K歌等,各类软硬件配置与功能一股脑地被堆砌到车里,可能这些东西对消费者行车过程中究竟能起到什么正面作用,企业也没想得特别清楚,但现实就是不跟风的企业就会落后。  

同时,由于车机系统越来越复杂,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召回原因已从传统的硬件故障延展到了系统程序和软件设计问题。而由此带来的召回新难题,更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要对汽车自身行驶和运行的功能安全,更让公众关注、车企头疼的是数据安全、隐私安全等新烦恼。  

一辆高度智能化的汽车产品,其研发、测试、运营数据量庞大,很多备受消费者喜爱的语音识别、人脸识别、高精地图,以及道路环境、充电网点的数据更新,都不同程度地关联着用户的个人隐私。  

因此,近年来智能汽车的信息安全备受关注,国家监管力度也与日俱增,有关智能汽车的管理规定、准入意见、标准指南等文件不断出台。如《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关于加强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工作的通知》《汽车采集数据处理安全指南》《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等等。  

#新的安全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3月15日前夕,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关于2021年全国汽车和消费品召回情况的通告》,对2021年全年中国汽车和消费品召回情况进行概述,并对于未来召回指明工作方向,其中针对智能网联技术发展新趋势,提出健全数据驱动的汽车事故深度调查体系,深化智能汽车OTA大数据安全评估,启动沙盒监管制度试点,坚守产品安全底线,维护公共安全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随后,《关于试行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通告》发布。  

日前,首批汽车安全沙盒监管技术目录中,新型电子电气架构、车载芯片技术、车端数据脱敏技术、大功率充电技术、新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等新技术,以及辅助驾驶类、自动驾驶类等新功能均在其中,从而推动企业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制造,降低产品安全风险。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汽车已经进入“下半场”较量,随着行业发展和技术累积,智能汽车的安全不仅需要事后的补漏,更需要从研发阶段开始建立起新的安全体系。【iDailycar】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