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智能驾驶科技不止改变内外饰,还在改变汽车结构

随着智能驾驶科技不断升级,汽车内外饰件发生了很多变化。把这些变化的影响做一个类比,像是智能家居给家装带来的质变。


特斯拉Model 3蔚来ET7威马EX5等一众新势力品牌,几乎将物理按键清零,取而代之的是超大中控显示屏。小鹏P7的卡片钥匙、奥迪e-tron Sportback的电子外后视镜、的Yoke方向盘等也都天马行空,和传统模式差别巨大。

智能家居只是针对装修改变细节,还没上升到房屋结构改造。而最新进展显示,智能驾驶科技不仅在改变内外饰件,还在改变汽车结构,更大的颠覆发生了。


主动安全技术改变溃缩吸能结构


应对碰撞危险,被动安全技术是盾,主动安全技术是矛。


所谓被动安全技术,溃缩吸能结构极为关键,它能在碰撞后牺牲自己保护车内安全。


溃缩吸能结构又分为很多级。应对低速碰撞,吸能盒很关键,它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能吸收低速碰撞的能量。如下图,主要撞击的左侧,吸能盒已经被完全压瘪,其后的结构得以保全。


既然溃缩吸能结构是这么好的设计,为啥要变呢?


这是因为AEB主动刹车功能与吸能盒作用有重叠。单是入门级产品工作上限就达到了40km/h,所以只要产品过硬,应对低速碰撞有它就行。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不就像战士丢盔卸甲,即便是拿了把MP5冲锋枪,那也是简配呀。


其实不然。下图是溃缩吸能区的责任划分。可见有了主动出击的“矛”,原本给吸能盒的空间就可以腾给更强壮的前纵梁,以此来应对碰撞能量更高的中高速碰撞,升级车身的抗撞能力。



现在这种结构已经在凯迪拉克最新推出的LYRIQ上出现,它的前防撞梁是直接螺接在前纵梁,取消吸能盒,前纵梁因此变得更长。


线控技术改变传统底盘


汽车底盘关系到一款车的操控性、舒适性、安全性。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在切实影响汽车底盘,比如智能空气悬架之于普通空气悬架的优势,就好比相机使用了自动对焦功能,可以针对悬架高度进行自动调节。怎么抓住时机,各家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奔驰是利用搭载于前档的摄像头实时扫描道路颠簸起伏,小鹏G9则是基于传感器+高精度地图。


这种改变还只是细节层面的变化,全线控滑板底盘(后简称滑板底盘)更是实现了对传统思维的颠覆。在此之前,脱离了车身,没人会单独买一块底盘,但滑板底盘不一样,它已经很接近一辆完成的汽车。


比如优跑“UP超级底盘”滑板底盘,像不像不带外壳的“GP晶片迷你四驱车”?即便没有了“车壳”,全线控底盘一样能跑。


全线控底盘将控制系统的驱动、转向、制动和其它车载模块都集成在底盘上,并且取消了机械结构,就像之前是连着网线才能打电话、看电视,现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所有工作。


未来一块底盘也能对接很多车身,优跑推出的三款UP SAPCE概念车就是采用了这种概念。

德国U-Shift滑板底盘的玩法更大胆,它允许用户根据使用需求实时更换车身,可以成为一个移动巴士,也可以作为货车,非常适合商用领域。

看到这些车型,思绪很快把我拉回的本世纪初,当年我也是一套S1底盘走天下,工具盒里常年带着蜘蛛王、魔鬼司令、胜利冲锋、战胜六百.......的车壳。没想到未来汽车也可以这么干。


可变轴距车身,满足不同驾驶需求


智能驾驶如果只是替代手脚,显得太小儿科,它的目标是突破传统汽车的局限。比如想要操控好,以前的思路是优先选择短轴距,想要大空间则优先选择长轴距。


鲁迅说,我们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那这不是世代被逼无奈刻在骨头里的基因使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kysphere使用了一套伸缩机构来改变轴距,Grand Touring模式下车长5190mm,躺着旅行都够;切换到Sports模式后,车长缩短至4940mm,运动能力被打鸡血。

雷诺也推出了一款Morphoz车型,它的主动车身技术可对车辆A柱后部进行拉伸。作为一款纯电车型,还能根据需求调整电池容量。


城市模式下,轴距为2730mm,整车长度为4400mm,并使用一块40kWh电池组,续航里程约400km。长轴距模式下,轴距扩展至2930mm,除升级乘坐空间外,还能给汽车补充一块50kWh电池组,将续航里程提升至700km。


智能驾驶系统改变车顶结构


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史堪称是汽车造型的发展史,虽然造型设计千变万化,原理却是相通。为了极致的流线型设计,汽车要尽可能做成水滴状的模样。


基于实验数据分析,瑞士空气动力学专家P.Jaray提出了流线短尾的J形车身造型。30年代初,德国Kamm教授又根据原有的车身造型,提出了风阻系数更低的K形车身。可以看到,不管怎么升级,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圆润的车顶。


然而现在,为了追求更高级别、更强的智能辅助驾驶,理想L9智己L7等车型选择将激光雷达放在车顶上。

智能驾驶科技不止改变内外饰,还在改变汽车结构


车顶有一块凸出物,就形成了一个“尖劈”,就像大坝开闸,闸口会将气流割开,造成紊乱,甚至出现噪音。

为什么明知道有弊端,还这么选择呢?从功能使用来说,激光雷达就像人的眼睛,站得高看得远,且不容易受到泥水等遮挡,而车头又是碰撞的重灾区,万一撞坏了贼心疼,放在车顶更合适。


既然方案有其合理性,那就老老实实攻克风阻系数吧。能将风阻系数压到这么低,头顶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显然优化得不错。仔细看它的造型设计,第一感受是比较圆润,使用了大量圆倒角来让气流尽快通过。



激光雷达和两颗摄像头的造型比较考究,还呈现出“头圆挺翘、尾部走低聚拢”的水滴型造型特征,又或者说很像一只魔鬼鱼带着两只小鲨,好处是能让气流流畅通过凸起点,减少风噪和风阻。

雅斯顿小结


汽车结构如此变化会增加智能驾驶技术的压力,以前智能驾驶技术充当辅助的射手,发挥出色自然好,掉链子也能理解,未来当它取代更多的传统机械结构,就没有如此宽松的环境了。


当然,我们也要对车企有信心,以前像傻瓜一样的车机,现在不也是打游戏都没问题吗?汽车结构设计思路在上80年代后,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很高兴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兴起,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今天介绍的几个改变,有关系到安全的,有关系的空间体验的,甚至有关系到驾驶体验的,车企的思路真的被打开了。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