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车市中,“叫好不叫座”的那些事

如果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你会说太肤浅;那如果说,这是一个看“销量”的市场,你又会不会赞同?如今百花齐放的汽车市场,在茫茫车海中,为什么就仅仅它“爆款”?而又为什么这几款“无人问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车市中“叫好不叫座”的那些事。

何为“叫好不叫座”的痛?

某些新车发布之前,会得到各路媒体或者专业测评人士的高度点评,甚至搬出各种五星级大奖等等,但可怜市场就是不买账。当然,这绝对不是水军,因为这些车在某些方面确实达到很高的制造或者工艺水平,可往往前卫的,消费者可能理解不了,或者不看中。所以“叫好”的是产品方面,“叫座”则是商业方面的。

“叫好不叫座”错在哪?

其实纵观车市上的“叫好不叫座”,不管是自主也好,合资也罢,甚至进口也行,很多都是有共性所在的。

第一,不符合“中国特色”。

中国市场上,有很多在国外非常受欢迎,而在国内却不被认可的车型。这就是造车理念和用车文化的差异造车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斯柯达Yeti。在欧洲,单款超45万的优秀产品,却在中国上市以后萎靡不正。当同平台的途观“如鱼得水”的时候,却是月销徘徊在两千大关。即使中国SUV市场的热潮,依然没有给带来利好。

在中国,消费者追求SUV的大空间,而却是以空间灵活,比如后座椅可拆为卖点; 确实是同级别中少有搭载全时四驱的小型SUV,但12.98-24.18万的定价,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又是鸡肋。所以对于来说,欧美用车文化不一定能满足中国市场,打造适合国内消费者口味的车型,才是产品热销之道。

第二,“价格战”的保守;

我们都知道,如今“买方”为主的市场,追求性价比就是第一思想,所以“价格战”也是常态。但是往往有一些车企或者品牌过于自信,自认为产品力能胜于价格竞争力,而忽视了同一级别中与竞品的价格差距。其实如今,大部分车企基本都采用“先让利润,后拉成本,再盈利”的模式,新产品为了打响“性价比”,会经定在一个没有利润的区间,通过后期规模上量来拉低成本,从而赢得利润空间。

其实很多人会有疑问,一辆车的价格到底能有多低?笔者就不在这一一述说。但是要知道的是,成本控制绝对是车企的首要KPI,而产品项目前期确实需要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提升产品力,所以单车成本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售价过于“惊喜”,就会出现观致的窘境,前脚刚说完“如果跳脱了此价格区间,品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后脚观致3就官降2万给观致5让路。

第三,受困于“渠道”;

曾经看过某车型论坛上的一则对话,“有本事直接降5万我就买”,后面立马有人跟帖,“朋友买了去哪售后”。这其实就反应了,渠道的问题很贴“民心”。

好的产品,要有“人卖”,最好是“到处有人卖”。如果终端渠道不够,消费者不能及时看到实车,就会错过新车上市半年左右的黄金期,最终错过了“上量”的好时机。想象一下,如果一开始不急于撇清与奇瑞的关系,如果能依赖500多家经销商,那么销量又会怎么样?可现实是,提倡“经销商要一家一家”,所以到2015年底,也才90多家经销商,而对应的2015年销量也就14247台。

第四,“沉默成本”很值钱;

好的产品不好卖,还因为消费者对过去使用,或者大众化使用的产品产生思维定势,或者使用习惯,甚至是品牌归属感,而这不是简单的好产品就能轻易代替,这就形成了“沉默成本”。这其实跟汽车行业没关系,属于社会经济学的范畴。消费者本身的购买风险和顾虑,就是影响产品销量的很大因素。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