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猎杀Tesla,还得看Mustang

文 | 萝吉


看到福特Mustang Mach-E的定价,我想起来的第一句话是:特斯拉又要降价了。


在美国本土,Mach-E早在2019年就发布了,之后各类媒体的车评,都会拿它和价格、级别最接近的对手——Model Y来对比。而在国内市场,26.5万起售的国产Mach-E,却像是直奔的入门级轿车Model 3而来。



自从的电动车,开始在主流市场对传统燃油车厂商产生威胁,车圈就诞生了一个非常火的职业——杀手(Tesla Killer)。获得这个名号的,有捷豹、有保时捷、有BBA、有大众、有沃尔沃旗下的极星,甚至也有国内的蔚来、小鹏、比亚迪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在一众杀手的“围剿”下,愈发茁壮,市场从美国打到欧洲,又跨越大洋席卷中国。那些被称为“杀手”的车企,最终要么成为和一同壮大的“朋友”,要么直接成了陪衬。



有了这个背景,自2019年发布至今,我都没真正关注过,甚至它续航多少、能跑多快、在美国卖什么价格等基本信息,都懒得去了解。一众豪华品牌干不成的任务,能干成?


可是看到Mach-E的价格,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难以置信地又确认两遍,又自习查看了每个版本的性能、续航和配置,一个荷枪实弹、枪口已经死死盯住的硬汉杀手形象,跃然眼前。


除了定价策略,对Mach-E的销售策略也出乎很多人意料,对于这款车,直接放弃了目前遍布全国各级市场的销售渠道,转而采用直销模式,和一众新造车势力那样,开拓一套全新的电动车专属销售网。而在今年年内,首批瞄准国内20个核心城市的体验店就会就位。



充电网络方面,明确表示和国家电网进行紧密合作,通过APP能够一键接入340个城市的30多万根充电桩,其中快充桩数量就达到16万个。



而更让我意外的是,作为传统燃油厂商代表之一的,在发布会上将自家logo和并列放在了一起,两家车企已经达成合作,在全国的快充网络,也将对的Mach-E开放。


很明显,作为迄今为止最具威胁的“杀手”,这次不打算孤军奋战。



Mach-E的亮点,不仅仅是售价



从某种角度来说,拉低产品售价并不难,降低材料品级、缩减功能配置,总能把成本、价格往下压一压。


不过在Mach-E这款车上,全系标配的功能配置,已经妥妥称得上入门即顶配。


安全层面,有膝部气囊、车道保持、主动刹车、自适应巡航等等,也就是L2级的自动驾驶,实现了标配。



舒适和便捷性的配置,例如全景天窗、电动尾门、座椅加热、车联网、自动空调等等,也是全系标配。


这是Mach-E在配置上展现的诚意,只要产品能打动、价格能接受,这款车基本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接下来的问题是,Mach-E靠什么来吸引消费者,或者说在两款车面前,优势是什么?


外形不用多说,审美这点见仁见智,不好直接论高低,但大家应该都认同的是,Mach-E确实更具跑车范儿,气场和气势绝对是不逊的,溜背感更明显。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Mach-E的溜背并不是真正的溜背,而是通过线条和颜色的搭配,巧妙得实现了溜背的视觉观感,实际上车顶尾部线条还是比较平的,所以后排头部的空间,并不会像很多轿跑SUV那样局促,在意这方面的话,也就不用太担心了。



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原因,是它在车身和内部的各种创新性的小设计,例如可弹出的隐藏式门把手,就影响了后来一系列电动车型。


而Mach-E在这点上更加激进,直接把门把手完全取消,前后门都以开门按键取代,这样在侧面的极简和一体感上,就比现在一众隐藏式门把手要更出色。


车内的整体布局似乎显得有些常规,纵置大屏配合全液晶仪表,尽量消除各类不必要的实体按键,配合极简的中控台,正是当下非常主流的风格。不过细看之下,还是不缺值得玩味的地方。



比如中控屏的下方,有一个醒目的实体旋钮,看到它首先会觉得这是镶嵌进屏幕内部的旋钮,背后肯定对屏幕进行了挖空。而实际上,这个旋钮是以某种方式被“贴”在了屏幕上,并没有破坏屏幕的一体性,而旋转操作也并非机械旋转触发,而是在旋钮背部设计了模拟手指操作的材料。


也就是说,这个旋钮的操作,依然是基于“触摸”实现的,只是触摸的物体变成了旋钮而已。


这项功能诞生的背后,其实还有个小故事,据说是向客户征集反馈意见,结果很多人表示希望中控台上能有一个实体旋钮,于是的工程师们就想办法实现了这一点。单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是远比更愿意倾听消费者声音的。


除此之外,Mach-E搭载了新一代SYNC+ 2.0 智行互联系统,集成了百度数据、 云、地图、语音、支付等原生能力,这点明显是为中国消费者专门定制的,除了功能更加丰富,语音交互也实现了和其它品牌不具备的自然对话。



智能驾驶方面,Mach-E具备了L2+级自动驾驶的能力,硬件系统包括6个摄像头(4个360°环视摄像头)和17个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选装新一代Co-Pilot360 智⾏驾驶辅助升级包之后,能实现BlueCruise 主动驾驶辅助、侧⾯距离警⽰系统、FAPA ⼀键泊车辅助系统、360°全景影像可视系统等一系列功能。


技术层面已经具备、小鹏等品牌智能领航的功能,但是对这点并没有大加宣传,原因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这些功能依赖于车联网、高精地图等基础设施,而当这些尚不完备,过度宣传自动驾驶,实际上就有误导市场的嫌疑。



不过这些无需着急,Mach-E也具备升级潜力巨大的FOTA功能,当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未来就能通过升级⾃动变道辅助,车道内⾃动偏移防碰撞辅助,智能弯道速度调节等功能。


相比,或许Mach-E不够激进,但是在各方面的技术层次上,依然和站在同一个高度。



Mach-E的定价,意味着什么?




26.5-37.99万,没有公布所谓的官方指导价,而是直接给出了入门款补贴后的价格,单看这个定价,Mach-E的起步门槛仅比高了1.51万,而和它真正对应的竞品相比,则低了8.29万。这个价格对比是基于目前没有上单电机版本的情况下,即便后期推出了单电机版本,它的价格优势和Mach E也拉开不了多少。


至于价格上限,Mach-E目前国内最高版本GT First Edition,定价37.99万,相比的高性能全驱版,高了2千元。


这个定价很微妙、很有意思,没过虚招,上来就直接出杀手锏,摆明了就是要来猎杀的,而最后不管是入门门槛还是顶配天花板,价格都稍稍压一头,好像又摆出了“我是猎杀你的,我还比你高贵”的姿态。



从尺寸来看,Mach-E是一台不折不扣的中型SUV,是的直接竞品,考虑到SUV的天然溢价属性,这也说明它相比本应高一级的,而它入门版的售价,却已经几乎和打平。



再看具体对比,Mach-E的标准续航后驱版,工信部续航里程基本和入门版相当,动力参数Mach-E稍高,但毕竟它是一台更重、更大的SUV,官方0-100km/h提速成绩小于7秒,稍稍落后了。


有意思的是,Mach-E的长续航后驱版,在增加了更多的电池容量后,0-100km/h提速依然保持在小于7秒的水平,这说明7秒对于Mach-E来说是一个底线,非性能版本,最慢也不能高于7秒。


觉得7秒太慢了?对四驱有需求?Mach-E的长续航全驱版定在了33.99万,和的高性能全驱版相当,比的长续航全驱版稍低了8千元。性能自然是高性能版更快,但Mach-E的长续航全驱还是和的对应版本较上了劲,不到5秒的破百性能,就是比的5.1秒快一点点。



看到这里,对比应该就结束了,两款车再往上的版本,都不再是主销车型,为了更极致的性能,续航都要大打折扣,即便是不差钱的童鞋,也应该知道怎样才是理性的取舍。


作个小结,Mach-E的定价,就是同时和两款车型的贴脸对峙,双线作战,就是要死磕


不过菜鸡互啄,通常只会伤害到自己,而神仙打架时,破坏性就往往会波及到平民。看到Mach-E定价后最担心的,并不一定是



Mach-E威胁到的,仅仅是特斯拉吗?



从某个角度来讲,现在的电动汽车市场,还处于早期的拓荒时期,虽然各车企互有竞争,但可开拓市场巨大,所有燃油车的市场,都是电动车有待开发的良田。


不过这种近似蛮荒时代的状态,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规则和秩序尚未成型,各车企该如何自我定位?一台车型应该怎样定价?大家心里都还没谱。



比如上市不久的ID.4 CROZZ/ID.4 X两款车,20-28万的定价当时也被视为的自我颠覆,L2级自动驾驶的全系标配,在燃油时代几乎不可能出现。


在Mach-E上市前,/的定价确实足够有吸引力,综合性价比甚至已经超越了部分自主品牌的电动SUV。不过如今在26.5万起售的Mach-E面前,和它毕竟接近的,是23.99万的长续航PRO两驱版,价格差已经缩窄至2.51万元。



此外,/两款车,都属于紧凑SUV,级别尺寸和Mach-E相差最少一个级别,真正有潜力和Mach-E直接竞争的,应该是还未上市的ID.6系列。在/定价已经确定的当下,ID.6的价格稍微一提,就有可能“反超”Mach-E。


面前,的品牌依然是有优势的,但是Mach-E却悬挂了Mustang徽标,再考虑到其性能跑车的设计和定位,品牌高度原本应该是持平、高于的。


那么接下来留给ID.6系列的定价空间,就变得非常局促了。



实际上,在Mach-E上市当天,还有另一款比较重要的电动车做了价格调整,它就是极星2。


这款车最早上市时,定价起得很高,达到了40万以上,经过一段冷淡的市场反应后,内部又降到了34万元以内,但是依然收效甚微。


而在昨天,极星2新增了两个单电机两驱版,在保持续航不缩水的前提下,价格下探到了25.28万,终于真正和它的对手站在了同一高度。


如果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自主品牌,不论吉利、广汽等传统品牌,还是、小鹏、理想等新造车势力,在Mach-E面前,品牌的高低和溢价,都已经失去了明确的界限,进入一片混战厮杀的状态。



失去了价格和性价比的优势,乍一看似乎是中国品牌车企的坏消息,不过从市场销量看,不论是五菱宏光MINI EV这类超低价代步车,还是埃安S这类中端家用车,亦或汉EV蔚来ES6这类高端车,在各自细分市场都处于领先地位。除了之外,还没有任何一个来自传统阵营的外国品牌,对中国品牌电动车产生实质的威胁。


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外国传统巨头在面对严重威胁时,到底能产生怎样的爆发力,这确实是一台值得关注、值得尊重、值得敬畏的对手,不过在电动时代,我们也逐渐摆脱了过去在外国车企面前的品牌包袱,不论核心技术还是综合产品力,都已经有底气、有实力,自信地和它们在一个高度同台竞争。


拓荒时代远未结束,只要努力,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