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合资的今天,比想象中更危险

  • 原创
  • 作者: jinyaoy
  • 2024-06-27 15:07
  • 471

 

“某合资品牌,将会撤离北京销售总部搬迁到生产基地。”不久前,一位汽车博主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则爆料。

信息发的很隐晦,评论区的网友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推断——一汽丰田、一汽-大众、华晨宝马……很快,多家车企被列进了怀疑名单。

毕竟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找到一家合资车企经营不佳的证据,实在太容易了。

5月中旬,一汽-大众曾向全体系员工发送一条名为“突围行动”的推送。在这条消息里,一汽-大众的管理层写到:“一汽-大众正处于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转型窗口期,除了背水一战我们无路可走,唯有万众一心向死而生”。

激烈的用词固然是一种激发员工斗志的策略,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这个去年还在同比增长的合资销冠,今年2~5月销量已经连续同比下滑了4个月。

即使是这样,它已经算日子过得不错的。同样曾经身为合资翘楚的上汽通用看起来更加“危险”。

在前5个月累计销量同比近乎腰斩之后,有消息传出,为缓解产能过剩,上汽通用决定趁高温假停产2~3个月。虽然随后官方进行了辟谣,甚至邀请车圈大V来了场工厂直播,但从评论区的高赞留言来看,似乎适得其反。

在不久前乘联会公布的5月市场销量中,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只剩下了28.8%。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低。

回想2023年时谈起中国车市的未来格局,合资品牌普遍坚信,长期来看市场上一定会有自己的位置。但时至今日,处境似乎比想象中更危险。

NO.1

[ 合资品牌开始亏损了 ]

“卖一辆亏一辆”,在外界认知里这是很多新能源车企的标签,如今这个标签也开始逐渐转移到合资品牌身上。激烈的价格战之下,不止是新能源品牌在亏损,卖燃油车的合资车企同样赚钱越来越难。

此前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关于内卷的一番发言,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不满和着急背后,是广汽集团今年以来巨大的利润波动。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广汽集团实现净利润12.2亿元,同比下降20.65%。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腰斩,下滑了52.08%,仅为6.87亿元。

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原本两大利润奶牛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的销量减少:今年一季度,两家合资企业一共比去年少卖了大约10万辆。为降低运营成本,不久前广汽本田不得不开启了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合资销量占比同样很高的东风汽车和上汽集团身上。

由于合资品牌整体表现羸弱,去年东风的业绩自2006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整个2023年,东风旗下合资企业的利润只剩下了5.13亿元,比2022年减少了113.71亿。曾经给东风带来巨大收益的东风有限和东风本田,利润分别减少了41.88亿和46.94亿元。

上汽集团方面,原本长时间占据车企销量TOP3的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去年营收分别下降了14.84%和10.75%,而利润的下滑比例更加惊人,分别达到了64.12%和54.42%,单车利润也降到了2500元左右。

随着内卷的持续,今年这样的下滑还在加剧。一季度,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亏损了1.06亿美元。有预测认为,如果按照最近两个月合资销量的下滑趋势来看,今年二季度多个汽车集团很有可能将接近盈亏平衡点,甚至濒临亏损线。

主机厂亏损,经销商通常会更惨。

曾经的日系及豪华品牌一直以价格稳定、经销商生存状况好著称。如今,很多经销商为了达成销量目标也不得不降价亏损卖车。

以5月份公开反对保时捷中国的几家经销商集团为例,在2023年时,美东集团的新车销售业务毛利率就下跌了4个百分点,降至-0.6%;而百得利的乘用车销售毛利率则由2022年的4.1%下降到了2023年的0.2%。

传统合资品牌的经销商在亏损边缘挣扎,而另一边的新势力和他们的经销商们则“风景这边独好”。

据说今年销售最为火热的问界M9,仅是销售佣金每台车就能达到2.0-2.4万,连带从合资转投自主品牌的4S店销售人员也多了起来。

赛力斯发布的一季度财报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6月18日,其市值还超过了理想,成为了新势力中的“新王”。

NO.2

[ 流血甩卖,只是一个开始 ]

当内卷已经成为定局,一些合资品牌也开始纷纷表态,要想尽办法、拿出优势,决战到底。

以上汽大众为例,自从去年初贾健旭担任总经理以来,他们就曾多次强调,在全新的新能源车型推出之前,要想尽一切办法撑过去,跟上自主品牌的步伐,保证市场份额。

按照目前大部分合资品牌的规划,即使是采用国内技术的新能源车型,也要到2026年左右才能推出。在瞬息万变的中国汽车市场,两年时间并不算短,关键是要如何撑过去。

当原本的经营节奏被打乱,从引领者转为被迫跟随的大部分的合资企业,似乎只能拿出降价这一个方法。

最近趁着618,多个合资品牌都给出了幅度更高的价格优惠:

一汽丰田直接将卡罗拉的价格降到了与比亚迪秦相当;格瑞维亚和广汽丰田的塞纳也从此前的加价提车,变成了如今的优惠几万。

而在618之前,一些豪华品牌也早就开始了靠降价保住销量:

奔驰的新能源车型EQE,优惠达到了20万元;而宝马的多款车型,仅最近半年终端价格就下降了三四万;就连保时捷也开始发放优惠券,最高面额达到10万元,Macan的最低售价已经来到了40万元。

但即便如此,更让合资品牌们头疼的或许是,即使降价,今年1-5月几乎所有的合资品牌销量也依然出现了下滑

有人评价,如今中国市场上的合资品牌似乎处于一种“被卷懵圈的状态”。缺少新能源车型的它们,短时间内除了降价很难拿出行之有效的反击手段。

在今年3月份的比亚迪2023年财报投资人沟通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做出预测: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2024-2026年将是规模、成本和技术的决战。而未来3-5年,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将从40%降到10%。

正如前面所说,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普遍要到2026年才能推出,能否赶上决战是第一个关卡,而到时候这些车型是否能赢得市场认可,又是另一难题。

双重难题之下,不得不说,留给合资品牌的时间是真的不多了。

标签: 合资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