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11月车圈大事:造车神秘新人登场/自动驾驶与出租抢生意?

易车原创·车坛神评 每月点评准时2号抵达,11月份汽车圈有哪些热点大事发生呢?

本月的主题比较多样,国内自动驾驶出行步入商业化试点,可谓一个里程碑,造车或将有新的神秘玩家加入,未来更多热点也会在车坛神评栏目中进行展现。

11月25日,北京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最大亮点在于在于商业化和企业可以市场化定价,百度和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试点企业,两家企业现阶段将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60平方公里范围,投入不超过100辆自动驾驶车辆开展服务。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推进自动驾驶的落地也是任重而道远,为了保证商业化试点顺利开展,各方面的细节都必须精细入微,它们很大程度上能保证此次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的有条不紊,为未来真正商业化奠定基础。

此次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在笔者看来最大的亮点在于企业可以市场化定价以及对于相关责任的认定,在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明确市场化定价机制可行,在向乘客明确收费原则等前提下,方可开启收费,杜绝了不知情、乱收费等乱象。

而定价方面也有相应调节机制,在参考传统出行定价机制的基础上拟定,更接地气,也符合自动驾驶的出行场景和用户需求,而其中的差异化也很明显,不会出现影响现有体系的情况,这也是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从测试迈入商业化的新探索。

而对于相关责任的认定,同样是一大亮点,对于人们最关心也最重要的自动驾驶安全问题,在本次试点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在自动驾驶车辆行驶中所产生的安全问题,确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此前全球范围内测试中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有着很多案例,除了车辆本身传感器雷达的误判外,操作人员未能正确介入也是一大原因。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而当出现问题时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对于原因调查和责任划定是相当漫长的过程,也会出现“踢皮球”的情况,而此次的商业试点,车辆主体和安全员将共同作为承担责任的主体,如试点车辆造成交通事故构成刑事犯罪,安全员和申请主体的相关人员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参与企业每年都得定期向市自驾办提交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安全性能可靠,每日出车前要检查车辆性能、设备状况是否正常,成了事情也要追责,最大程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而为了保证乘坐中的服务质量,相关企业将建立完善服务评价体系及乘客投诉处理制度,定期提交包括试点运营概况、服务质量、评价投诉处理情况、交通违规及事故等阶段性总结报告,主管部门也将通过授权具有监管职能的第三方进行监管,对于违规问题,将采取约谈、暂停部分车辆试点运营、暂停全部车辆试点运营、取消商业化试点服务资质等处理措施,情节严重的,将向主管部门反馈违法违规。

那么就目前而言,自动驾驶商业化会否对现有出租、网约车市场造成冲击呢?

并不会。

究其原因,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覆盖范围很小,数量少,相比庞大的巡游、网约车市场可谓沧海一粟,尚无法撼动现有格局的根基,而是更多的形成互补的关系,弥补高峰通行时期的运力不足。

开放自动驾驶试点后,自动驾驶终于有机会检验下自己的发展成果,对于自动驾驶企业来说,也看到了从投入研发到商业化的希望,也有利于自动驾驶整个闭环的形成,给未来商业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意义。

对于造车局来说,11月又是充满变数的一月,小米汽车工厂正式安家亦庄,恒大汽车仍在褪壳求生,而此前蛰伏的万达也最终按耐不住,实业造车格局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11月27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签约仪式举行,随着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小米汽车正式落户。此次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该协议签署,不仅是小米集团的重要里程碑,也将进一步加速经开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助力打造成为世界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高地,助力双方打造共赢局面,亦庄方面也表示,为小米汽车项目做好保障服务,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日投产,从这点来看,小米似乎免除了很多后顾之忧。

小米造车的进度确实很快,今年3月才官宣造车的小米,目前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顺利推进,团队成员已超过500人,而在小米高歌猛进之时,恒大的“退”也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颇有点断臂求生的寓意。

11月26日恒大汽车发布公告,已退还未动工的生活配套用地和工业用地合计266.33万平方米,涉及7个项目,总金额12.84亿元,此外出售子公司、启动两轮配股,通过各种操作回笼资金成为当务之急。

当然,恒大的“退”并非完全的退,其真实意义就是回笼资金,当然在一列操作之后我们发现恒大汽车的转型还是处于稳步推进的节奏,这也与此前许家印提到的十年内实现由房地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相契合。

近些年来,造车再热闹,但万达却只是一个吃瓜群众的人设,但就近日消息看,万达汽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近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汽车新车销售、汽车零配件批发及机动车充电销售等,看来这个佛系代表也有些按耐不住了。

在此之前,万达集团宣布与中国一汽开启战略合作,与红旗方面成立汽车服务公司,依托万达商业体系和文旅项目为车型助力,此外双方将利用万达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7000多家停车场及智慧停车系统,向车主提供充电桩、智慧停车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服务。

此前万达与汽车领域并没有强关联,更多其实体现在一些服务以及后市场方面,与整车制造没有联系,那么未来万达“造车”将采取何种路径,无论如何金钱的投入是少不了的,当然,对于万达来说,或许也不是太大的挑战。

作为2021年最后一个大型车展,11月的广州车展有不少新车亮相,有丰田卡罗拉锐放/锋兰达威飒奥迪Q5 e-tron、林肯Z、沙龙机甲龙等多款车型首发亮相,此外还有宝马iX奔驰EQA/EQB、雷克萨斯NX凌放福特EVOS路特斯Emira等多款车型上市,吸引了众多的关注。

当然在诸多新车亮相的同时,车展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比如“车主维权”。

在车展这么大的舞台上,发生的事情自然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今年4月上海车展的特斯拉女车主车顶维权在当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当然时隔半年多,到目前事情似乎还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广州车展又曝出了车主维权,此次的主角变成了国产新势力车企。

据后续消息称,此次的车主维权是由于当事人多次投诉“车载空调问题”,并且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引发的维权事件,而车企方面给出的说法是是由于当事人在车主群内多次与其他其他车主争执,结果被请出了微信群,此举引发当事人不满,当然这都是单方面的论述,事件的真正起因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有待后续查明。

车展不是法外容情之地,就算有再多的不满和无奈,也应该在正确的时间、正当的场合、以合法的手段来解决

同时希望车企也能完善自身的售后和服务,更多照顾到广大车主的直接诉求,当然刨除专业车闹,来车展以不合理方式直接表达诉求似乎也成为了无奈之举,当然我们希望这样的情况以后不再发生。

11月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焦点,作为《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期待各方能够真正落实减排承诺,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和挑战。

因此除了国家层面,作为排放大户,汽车行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对于节能减排,大家的目标基本一致,但对于如何践行这一目标,却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在其中最明显的禁燃问题上,汽车厂家们阵营明显,大有分庭抗礼之势,其中沃尔沃、福特、通用、梅赛德斯-奔驰、比亚迪、捷豹路虎等车企同意签署《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承诺2040年前淘汰燃油车

具体来看,这些厂家似乎有明显的共同点,都已明确转型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其中比亚迪作为唯一签约的中国厂家,以电池产业起家,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起步很早,也早已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奔驰沃尔沃捷豹路虎等此前都已明确表达转型新能源的计划,2月发布“重塑未来”战略,2025年起成为纯电动品牌,品牌将在未来5年推出6款纯电动车型;在2039年,将实现净零碳排放。

今年3月表示,2025年纯电动车将达到50%,2030年只生产纯电动车;今年7月,宣布企业战略向全面电动转型,2022年为所有细分市场提供纯电车型,计划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只销售纯电动车型;此外大众也将在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不过没有签署协议。

同这些车企不同的是,马自达斯巴鲁等车企,拒绝签署规定在2040年逐步淘汰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车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

细细,这些车企大多来自日本,难道一向主打节能经济的日系车企这次要站在环保的对里面了吗?

其实倒也不是,据观察,等车企以及川崎、雅马哈等摩托制造商拒绝签署《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并不因为他们不支持节能减碳,而是对于全面停止使用化石燃油有所疑虑,与此同时他们认为新能源也不应该仅限于电动,氢能源动力使用和相关更环保的其他燃料的开发也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由此来看,各车企对于禁燃呈现出分化的态势,纵然有些车企对此态度坚定,但禁燃仍然会是相当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但没有了引擎轰鸣的汽车,不管再怎么模拟,是不是总少了点什么,或许吧。

从近日传出的消息看,将对超级工厂扩产,据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发布的环评公示称,超级工厂(一期)第二阶段的产线优化项目投资达12亿元人民币,预计12月动工,明年4月完工。

在中国一直热度颇高,作为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车企,可以说风头无二,而此前在土地和贷款等方面也受到了的大力扶持,虽然签订了对赌协议,从2023年起每年纳税22.3亿元,但如果运营得当的话,其实方面只需要付出很低的成本就可完成,一边享受红利,一遍卖车,倒也是很惬意。

目前超级工厂分为四大区域,待工厂扩建完成后,生产车型除了Model 3Model Y,还涉及衍生车型,未来工厂将增加4000名员工,全厂员工数量将达到1900人。

虽然在国内屡屡站在风口浪尖之上,但似乎并不影响它的销量,随着其车型价格的不断下探,除了可以预见的现有国产车型继续调价,未来还将推出更低价的入门版本车型(或许18万元起?),的销量和营收预计还会再创新高,到时候完成20多亿的纳税可能并不难。

与销量持续走高相对应的是,的市值不断飙升,早已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2-25名的车企市值总和,达到富可敌国的地步,此时的和马斯克出风得意,而“我又扩产了”这个形容,不是描述的恰如其时吗?

责任编辑: 王忆斐

标签: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