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反击2025,合资品牌有没有底气?

这几年,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一方面是中国品牌的快速崛起。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派选手,通过创新驱动、多元的产品布局等手段击穿原有的市场格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把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44.4%直接提升到了2023年的56%;

另一方面则是合资品牌的光速陨落。产品方面,8万-30万的价格区间全产品序列受到了严重挤压。以往牢牢霸占细分市场头部位置的德日系畅销车型纷纷被落下神坛,大部分车型单月销量和峰值相比下滑都在50%以上,某日系紧凑级家轿车型单月销量甚至下滑90%以上。

这样的数据看起来未免有些触目惊心。

合资车企们不可避免地在中国市场陷入了衰退期。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认为,这几年合资车企之所以落后,主要是新能源汽车没有搞上去。新能源渗透率普遍较低。

这几年,中国车市整体增量并不太大。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乘用车累计销量为2471万辆,2022年乘用车累计销量2356万辆,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据才实现正增长,达到2606万辆。这其中的增量主要是新能源汽车,燃油乘用车的市场规模在不断萎缩。

合资品牌衰退,有很多原因。外部来说,自然是中国汽车品牌新能源转型迅速,在产品层面、技术层面、市场方面严重挤压了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内部原因主要是,合资品牌因为自身的决策流程复杂,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也不够及时,再加上外资高层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反复内耗,导致它们错过了转型黄金期。

说了这么多,笔者并不是要唱衰合资品牌,反而是它们已经开始反击了。比如丰田目前在狂补智能化功课,并将搭载华为智驾,大众日产正重新开发PHEV项目,试图抓住市场东风,完成快速跟进。

尽管有些非理性人群,对于合资品牌不屑一顾,对中国新能源品牌持狂热态度。对中国品牌有信心是好事,但是我们也应该对对手要有充分地了解才行。

事实上,合资品牌的反击还是相当有力量的。

各家纷纷自研PHEV

2024年初,一汽-大众(商务)副总经理聂强在新春媒体沟通会上透露,一汽-大众正在自主开发全新电动车型,技术方案基本确定。同时,自主开发的混动系统即将上车,自研的PHEV技术,将率先搭载在大众品牌车型上。


上汽大众早已先行一步。2023年7月21日,上汽大众请员工吃了一份30元的午餐,目的是庆祝自研PHEV项目获得通过。该项目不必再经过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审批,转而与上汽集团合作。

2023年10月,东风日产宣布启动全新PHEV车型开发,由东风日产技术中心主导开发,其目的是抓住市场需求。

上汽通用表示,2024年下半年,上汽通用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自研的全新一代PHEV智电插混技术,将应用于别克GL8车型上。

从时间节点上看,不论是丰田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智驾产品,还是大众、日产开发的PHEV项目,产品推出大多在2024年末到2025年之间。

这也意味着,合资车企将在2025年发起反击战。

以前的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推出什么样的产品是由外方来决定的,中方能做的是营销以及本土化供应链,这显然不利于合资品牌转型。产品放权,背后凸显的是合资车企加速追赶的决心。


说起PHEV车型,合资品牌并不陌生。因为两个大众以前就推出过插混车型,只不过纯电续航并不长,在100公里以下。而中国新能源品牌的插混车型最高可到200公里,增程车型更加夸张,纯电续航甚至都到300公里了。

所以,我们看到大众、日产、通用等合资品牌要联合中方股东推出新的插混技术。同时还得把纯电续航搞上来,把智能驾驶辅助和智能座舱配备上,不能出更有竞争力的技术不行啊,要不和中国品牌真是没法抗衡啊。

从这一点来看,比亚迪前不久推出第五代DM-i技术,正好卡在合资品牌出大招之前,也是颇有深意。

届时,就看合资品牌自研的插混技术有多少战斗力了。

外资车企底气十足

从全球范围来看,背靠外资车企的合资品牌,也有足够的底气面对中国同行。

作为全球销量冠军的丰田,其2024财年净利润约合2300亿人民币,是比亚迪的7倍;2023年,大众汽车全球交付新车924万辆,同比增长12%。集团营业收入达到3223亿欧元,营业利润达226亿欧元,税后净利润达179亿欧元。截至2023年底,汽车业务部门的净流动性达到403亿欧元,集团财务状况十分稳健。


就连在中国已经一败涂地的起亚,2023年全球销量为308万辆,同比增长6.4%,总营收5369.778亿元,同比增长15.3%,全年营业利润624.618亿元,同比增长60.5%。

去年,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说“合资车企的技术积累、人才积累,全球化经验包括全球化盈利,远远大于本土车企。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

表面上看,这话确实有些不中听,但不可否认的是,外资车企确实是有这样的底气和厚度。市场竞争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市场早期,后发品牌可以凭借短平快的策略以及技术代差迅速突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到了中后期,当大家的技术代差没有那么大的时候,拼的就是谁更耐久,谁更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新能源品牌尽管跑在了前面,但是大部分品牌仍然处于亏损失血的阶段,虽然大家都在拼尽全力跟进价格战,但是谁又能保证自己能扛多久呢?


相比而言,外资车企出色的全球业绩足以支撑合资车企应对价格战。2023年下半年,大众ID.3将起售价降到12.59万元,其销量达到破万水平;第九代凯美瑞电混双擎3月销量还为6842辆,4月份价格降到15万之后,销量马上就升到到9323辆。

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只要价格到位,无论是谁都能拿到销量。

这也让合资品牌在明年看到了希望,有全新的PHEV技术,再加上合适的价格(这里不是说更低的价格,而是和同级产品做过对比的价格),合资品牌真的有能力和中国同行再拼一把。

百姓评车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汽车市场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样子才对,不应该是少数几个品牌独大。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合资品牌。

只有更多的品牌参与竞争,消费者才能买到更合适的产品。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