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年产值11万亿技术全球领先,网友问:利润被谁“卷”走了?

  • 作者: DearAuto
  • 2024-06-14 22:26
  • 1518



“2023年中国的汽车总产值已达到11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10%,首次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的第一经济支柱。”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CACS2024)”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奇称。



李奇所引用的信息来自国家统计局,相当权威。

汽车产销持续增长,技术领先全球

当然,这11万亿是包含整车、零部件在内全产业链的产值。就在2021年,我国一年房子的销售额高达18万亿人民币,当年汽车(整车)的销售额不到4.5万亿人民币。

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创出新高,并且还在不断上升。根据中汽协的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车产销分别完成660.6万辆和67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4%和10.6%。

不仅市场规模全球最大,中国汽车技术也开始引领全球,新能源车走在了前列。在纯电领域,小鹏大众、零跑对Stellantis集团实现了技术的“反向输出”。

插混技术更为领先,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表示,世界最先进的插混技术都在中国,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插混新车销量占全球的69%,2024年1-4月达到71%的超高水平,中国在世界插电混动市场表现超强。

车企要卷,但人要生活

一般而言,市场大、技术先进的产业,相关从业日子过得不错。比如说美国的金融、高科技、法国的奢侈品,台湾的半导体都挺滋润的,台积电的人均薪酬在2023年达到了72万元人民币。

但我国汽车从业人员却没有感受到第一大产业带来的喜悦,就被各种“卷”冲击得七零八落,车圈的卷包括但不限于卷价格、卷配置、卷老板(做直播、做视频)等。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忍不住吐槽:“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过一浪,也是举世无双,这种现象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在重庆车展的发言也震耳欲聋:“这样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是盈利。而盈利又是为了什么,是为社会做贡献,包括交税和提供就业岗位。但现在呢?都在裁员,包括广汽集团也裁了不少。”

乘联会日前发出了“车企要卷但人要生活”呼吁,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0%左右的情况下,社会需要建立“油电同权”的竞争环境。车企要适应企业全面竞争的卷,但企业应该合理保护员工的权益,不能牺牲员工的利益,让员工过度内卷。

利润低不少企业亏损,价格战雪上加霜

为何汽车行业内卷,从业人员普遍不开心?甚至有人发出灵魂一问:钱究竟被谁赚走了?

其实,各种“卷”的背后,都是汽车行业极低的盈利能力。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5%,低于整个工业企业5.8%的平均水平。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尽管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但由于技术更新快、研发投入大,不少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汽车行业的利润率持续下降,2023年在5%左右;今年前4个月,更是跌至4.6%,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值。

今年以来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1-4月,汽车行业收入30,742亿元,同比增长8%;利润率为4.6%,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5%的平均利润,仍属偏低。

具体到国内18家上市车企,2023年有12家实现盈利,也就是说有6家是亏损的,但这12家中国车企2023年的净利润加起来也没有900亿,仅为丰田一家的40%。



2023财年,丰田全球的净利润为2300亿元,在中国没什么存在感的Stellantis赚了1400多亿,大众汽车集团尽管在华下滑,2023年全球盈利也在1400亿元左右。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车市价格战启动早、降幅大,从2月春节后延续到4月底,时间跨度大,参与降价的车型接近去年全年的降价车型数量。

有统计显示,2023年新车平均市场零售价、终端成交价,比前一年下降了10-15%,今年1-4月份又下降了10%,这个降价力度可谓是前所未有。

主机厂不赚钱,很快传导到经销商等下游。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8.3%,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5.8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表明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很多经销商集团甚至呼吁主机厂,停止发货三个月。

原因:电动化转型的变革,产能严重过剩

这场高度内卷的变革,很多人难以适应,主要是汽车行业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汽车行业正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的转型,从以燃油驱动向电力驱动之转型,形成巨大的产业、技术、生产制造各方面的变化,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这个机遇,中国车企一拥而上,总产能严重过剩。截至2022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289万辆,而当年的产量为2702万辆,产能利用率为6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低于75%时,就意味着产能过剩。



目前我国的汽车产能整体利用率在64%,按国际标准,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数据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

当下,中国国内的乘用车规划产能总量超过5500万辆,扣除建设中和规划中的产能,已经投产的产能约4465万辆,如果按照更严苛的实际可利用产能来计算,中国乘用车的“有效产能”在3850万辆的水平。

产能过剩就意味着激烈的价格战,但很多车企即使亏损也要强撑下去,因为涉及就业税收等因素,这使得短期内的价格战不可能停歇。

出海求利润,遭遇关税狙击

国内空前“内卷”,那就朝海外要市场、利润,有人说不出海就出局。毕竟,国际汽车巨头还赚得盆满钵满,中国新能源车在成本和技术具备比较优势。2023年,中国以491万辆的成绩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但海外市场远比国内复杂,光一个关税就可能让中国汽车失去优势。



“产能过剩”的把柄也被海外部分政客利用。5月份,美国就宣布,将对中国产的电动车征收100%的关税,相当于断绝了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的念头;土耳其日前宣布,将向所有来自中国的汽车征收40%的关税。

如果说中国汽车出口到美国、土耳其的很少,关税无伤大雅;但欧盟的动作你不得不警惕,因为欧盟是中国电动车的主要出口地。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披露了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临时关税水平。其中,对已经配合抽样调查的比亚迪、吉利和上汽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关税;对配合欧盟调查但尚未被抽样调查的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将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对其他未配合调查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加征38.1%的关税。

202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价值100亿欧元的电动车,市场份额翻了一番,达到8%,其中,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技术优势是根本所在。(文|DA彬)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