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欧盟确认将对中国电车加征关税,新一轮贸易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欧盟有关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操作基本落地,欧盟将于2024年7月4日左右开始实施,除非在此之前与中方商定出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对相关消息进行回应,大意为:

中方已经多次阐明有关立场,这起反补贴调查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欧方以此为由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做法,损害中欧经贸合作和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稳定,最终也会损害欧洲自身的利益。保护主义没有前途,开放合作才是正道。

看来达成新共识的可能性很小,新一轮的贸易战号角已经吹响。

或许不用反制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欧盟加征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关税,那么从欧洲进口的汽车自然也可以加征关税。

目前我国进口汽车有基础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燃油动力汽车会按照排量大小征收不同比例的消费税,但是新能源汽车是免消费税的;所以未来面对欧盟国家汽车制造商打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征收一定比例的消费税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德国汽车制造商里的大众汽车和奔驰汽车已表明态度,其均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为何这两家欧盟的车企会有这样的态度呢?想来因为保时捷有Taycan&Macan EV,奔驰也有EQS等高端纯电动车型,如果这些车被加征关税,那么气本就很低的进口销量只会更低。而当这些进口车的销量和保有量持续降低之后,其品牌定位也会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其合资品牌的市场定位与评价同步下沉,后果或将是难以承担的。

可是经贸不止应当自由,同时也应当对等,面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设置的壁垒,出于对中国本土品牌的保护也有必要对欧洲知名汽车品牌设置相同的规则;所以现在的德国、英国、意大利等知名汽车制造商的压力是最大的,甚至是猪八戒照镜子——两头不是人,但是全球三大汽车市场分别是中国、美国和欧洲,不想要放弃中国车市这块大蛋糕,欧盟的车企会自己解决好问题。

所以现在不用着急等待反制消息,耐心等待它们自己关门协商吧。

最坏的结果

假设没有反制,欧盟开启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的征收,结果会如何?

可想而知的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销量将明显降低,此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的调整方案只能用“无所不用其极”来评价;比如对比亚迪汽车的关税加征17.4%,但是对吉利汽车加征比例达到20.0%,而对上汽集团的加征比例高达38.1%!唯独对中国生产的特斯拉汽车尚未确定单独的税率。

特斯拉毕竟是美国企业,税率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

但是为什么对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集团三家车企的税率调整各不相同,又会各自精确到小数点呢?来看一张图片,这是2023年中国车企出口欧洲十三国的销量排行榜。

上汽集团出口欧洲市场的销量是最高的,其中出口销量最高的品牌是MG,吉利集团排名第二、比亚迪排在第三;但是比亚迪出口欧洲的销量与上汽集团相比低了很多,所以加征比例也最低,可是在销量本就不高的前提下加征关税,其品牌与产品竞争力自然会更弱。

反之,对于上汽集团加征38.1%的关税则基本等于堵死MG等品牌的大门。

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销量必然会大打折扣,这是中国车企的巨大损失,那么欧盟就不怕欧洲车企承受相当或更大的损失吗?或许真的不怕。原因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并且正在全域替代欧美豪华汽车品牌,说白了就是欧洲出口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本就会越来越低,所以对不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都不会改变这个结果,此时的欧盟大有些“光脚不怕穿鞋”的味道。

为何欧盟害怕中国电动汽车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欧洲老牌汽车工业强国没有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其汽车产业链是围绕内燃机汽车打造。

简单来说就是欧洲能造出来和中国电动汽车品质相同的汽车产品,但是其无法以相当的成本打造出品质相当的车辆,打造出同样一款电动汽车,在中国需要10万元的成本,在欧洲则需要15万元甚至更高!那么欧洲车企打造出的电动汽车自然没有竞争力。

所以欧洲车企还得依靠内燃机汽车,也就是燃油车,然而燃油车的使用成本远高于电动汽车,尤其是在需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的欧洲国家;在这些欧洲国家使用电动汽车要按照年来缴纳二氧化碳排放税,其成本相当于每一年的汽车保险,这一部分开支会给车主带来相当程度的用车压力,这也是欧洲流行小排量汽车的原因之一。

反之,纯电动汽车没有排放,那么这些车只要能做到与同级燃油车同价,欧洲汽车用户显然更愿意选择电动汽车;并且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在欧洲基本不存在,因为欧洲面积虽然达到1016万平方千米但是由四十余个国家组成,所以每一个国家的面积都不算大,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使用电动汽车都不用为续航担心。

而现在的中国电动汽车恰巧能做到与其同级燃油车同价位,这些车投放到欧洲市场则必将给其本土车企与品牌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换位思考,欧盟不择手段的贸易保护也能够理解,只是这种闭关锁国式的贸易保护只会把全球汽车市场与产业割裂,后患无穷;正确的思路还是选择合作,合作的方式应当是合资建厂,中国车企也应当考虑产业外迁,比如像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集团和中国车企零跑汽车的合作方式一样。

说白了只有在欧洲建厂,带动属地汽车产业发展才能长久的合作下去。

单纯依靠出口确实不是长久之计,只是欧盟国家也需要打开合资建厂的合作窗口,否则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天和Auto编辑,欢迎转赞评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