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Ai大模型火了,噱头还是新开始?余承东是这样评价的…

最近,关于Ai大模型上车的消息火了。

先是一汽宣布与阿里云联合打造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应用GPT-BI落地;然后是吉利宣布百度文心大模型上车银河L6小鹏汽车宣布Ai天玑系统向所有用户推送,官方说法是国内首个端到端大模型系统正式亮相。

日产也宣布将与百度在Ai智能汽车领域开始战略合作;毫末智行CEO顾维灏也亲自背书,表示Ai大模型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唯一路径。

似乎就是一夜之间,Ai大模型上车成为当前智能汽车最热的话题。Ai大模型真能改变汽车行业吗?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与汽车是天作之合?

在讨论Ai大模型对于汽车的影响力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Ai大模型。说白了就是一个可以学习的Ai,通过大规模数据的“喂养”,形成自己的思维、分析能力。

比如著名的AlphaGo,作为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Ai机器人,它的特点就是可以“深度学习”。在被喂入了大量的经典棋谱并且自己和自己对弈很久后,AlphaGo会按两个方向进行自己的动作,一是落子选择,即观察棋盘布局找到最佳的下一步,二是做棋局评估,就是评估整个棋局现状不同走法的胜率。

很快,围棋这个曾经的机器人盲点被攻克了,之前普遍认为围棋的算法太多变,除非机器人算力进步到一定的地步,否则无法完成所有走法的穷举。但事实证明,Ai机器人并不需要那么强的算力,它只需要学习各种棋局,就能比人类棋手更强大。

如今的Ai大模型,其实已经进入到了各行各业。比如手机、电脑、地图、支付、购物等领域,也早就出现了Ai大模型的身影。但不得不说,Ai大模型与汽车的结合才会是天作之合。

首先是空间够大,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50%,而智能化车型又成为新的焦点。根据瑞银UBS研究团队的报告,2026年全球智驾车辆的销量会达到近9000万辆,这意味着庞大的市场已经等在前方。

在民用消费品中,汽车的价格又是最高的,远远高于手机、电脑,因此Ai大模型所需要的溢价能力,也只有汽车市场能够提供。同时Ai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也无比的广,先不说对于智能语音的加持,可以深度理解用户的指令了。光说代替人类司机,取代现有营运司机们的功能,这就是万亿级市场的存在。

因此各大车企争相布局Ai大模型上车,确实是非常正常的事,这个赛道的发展空间太广了。

(2)第四代智能,开辟新天地?

现如今的智能汽车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从最早的车机上车,到苹果、百度的第三方系统一统天下,再到高通8155引发的车机革命,整个体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Ai大模型的进入,则会让智能汽车进入第四代。

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在2014年左右,各大车企就开始为车机系统接入多媒体。但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初期,整体体验确实不算好。不仅用户界面凌乱,卡顿更是司空见惯。

原因倒也不复杂,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硬件发展太快,隔一两年配置已经是千差万别。按照汽车的开发周期,等到开发完成,硬件早就落伍了。而以主机厂为主导的系统开发,也确实不具备互联网属性。

后来苹果和百度入局,开始做第三方的“外挂”系统。虽然功能较为简单,但起码卡顿方面好了很多,一度Carpaly这样的功能成为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

再后来就是新势力们进来了,在以高通8155为代表的新一代芯片加持下,系统的流畅度大大改善,又不受第三方软件适配度的限制,重新夺回了领先优势。

而Ai大模型的加入,则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智能语音不再是简单的指令听取,而是变成真正的语义理解。比如说一句我有点冷,系统就会根据当天的温度情况,车内车外的问题,自动调节空间的设置。说一句出发回家,系统自动规划出最合理的路线,还会根据用户情况推荐合适的辅助驾驶模式。

至于其他的互动,Ai大模型的功能就更强了,可以回答小朋友的“十万个为什么”,也可以变身为工作小助手,整理用户传入的会议音频,甚至可以自动作图、做PPT。

在智驾方面,系统可以在各种规划场景情况下做出最优的决策,大幅提升智驾系统的场景通过率。总之就是,各种为驾驶人减负,让驾驶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3)别乐观,想想元宇宙

理论上,Ai大模型的引入,会引发智能汽车的新一轮革命。但问题是,这样的革命究竟会不会到来,还真不好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前面我们说了,有不少车企找到了阿里和百度合作。这样做很合理,因为这两家确实是Ai智能方面比较领先的企业,相比互联网行业经验不足的车企,它们理论上确实能做得更好。

但实际情况可能比这复杂得多,之前的车机系统,百度和阿里也布局很早,但最终却被理想、小鹏这样的后起之秀吊打,就是因为互联网企业对于真正接地气的开发并不那么上心。它们不知道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或者说也不那么想去做。

连个普通车机都做不好,指望Ai大模型这样更高深适配做到更好,显然是一件很难的事。

那如果车企自己做呢?余承东之前也做出过评价,他表示Ai大模型比拼的是算力和能力,这既包括软硬件能力,也需要大量的AI人才,这注定是只有少数厂家能做的事。

因此别看现如今各大车企非常热闹,但最终能落地多少,还真不好说。不信大家想想之前的元宇宙吧,那阵子也是大批车企号称要接入,现在还有多少人提到这个词吗?

(4)功夫拍案

虽然很多车企宣称自己接入了Ai大模型,但究竟做到了什么水平,其实还是未知数。理论上系统有了自学习能力,不仅功能上大幅提升,OTA能力也是大大增加,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如何,还是要看实际体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能力布局这一块的企业还是少数。一些所谓的科技公司,其实早已是智能汽车行业的“惯犯”,恐怕炒噱头拉升股价的意义,还大于做产品本身。

大家还是拭目以待吧,等的时间长了,看得也会更清晰。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