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野生测试可以休矣

文|江小花


昨天,有一个五百多万粉丝的汽车类大号叫小牛说车的突然消失了。为什么会突然消失我不是特别清楚,坊间特别乐意传的当然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这样一类的传闻。这事儿,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的。

虽然,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我最不乐意看到的一个内容账号消失方式,就是被封禁,但是对于这个账号所代表的一些东西,我个人一直是强烈反感的。花哥我从来极少做落井下石的事情。事实上,这篇文章的标题,我在acw内部选题会上,已经提出过数次了。正好遇到这次小牛被封的事情,就来说一说。

为什么,我觉得野生测试,应该停一停了。



首先,说一说什么是我认为的野生测试。就是任何在非标准定义的环境下,由非标准执行机构所组织的,非标准测试结果的呈现,都应该叫野生测试。包括碰撞、坠落等极限测试,包括拆车,电池极限测试等等。

有两种情况不在其列,一个是包括一些智能汽车的碰撞测试在内的简单场景测试,当然测试者最好能在测试过程中自证相关测试功能处于无干预的开启状态;还有一种是广告,比如尚格云顿在两台高速行驶的沃尔沃卡车中间劈叉,这属于商业表演。

说实话,若不是我明确的知道有一些车辆品质确实不错的品牌,也禁不住野生测试的诱惑,在高频的做这一路营销内容,我甚至更乐意跟用户说,凡是没事儿整个野生测试的车,那能不买就别买。

逻辑其实很简单。在一个短视频里,把一款车从三四十米的高空扔下来;弄个低当量的炸药把车炸一下;在非标环境下模拟一把现实道路的极限碰撞状况,比如被两辆大卡车夹击;用各种看上去大质量的重物从侧面撞击车身;用电钻找国家级主持人钻高强度钢;拉一条轨道,弄两台车做偏置碰撞;拆开车身简单对比一下用料。



等等种种,这样的信息从视频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好看的。

第一,高价值的物品被损毁,伴随着央10“走进科学”的音乐,确实能提供很高的情绪价值。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嘛。

第二,揭秘心态。原来是这样,我特么就知道这些大公司肯定是在坑我们。

第三,情节精彩,貌似专业。让人有一种总算有人来说句实话了的认同感。

其实呢。这些内容没有任何构成选车层面的有效信息。通常来说,当市面上充斥着类似的测试时,用户完全不会获得有价值的选车指导,而只能带来更大的选车焦虑。

在这个短视频里,这款车像是无敌的金刚;到了那个短视频里,看上去又是妥妥的配角。这个车的车身用电钻钻不开,那个车的车身用流星锤锤不散。

那你告诉我,到底是电钻钻不开的车身好,还是流星锤锤不散的更好。

去年冬天某帝那一场莫名其妙的冬测,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有效信息?在那一场测试里面,问界全军覆没,领克08居然纯电续航几乎归零。

在很多次拆车对比中,拆出来一些车型在某些地方使用了便宜的材料,有一些则用了贵一点的。但是你买车是买材料吗?如果一家企业可以在同一个地方,用便宜的材料做出你用贵的材料才能做出来的功能,你说是哪家企业的技术更强?

就好比,我搞芯片的朋友跟我说,他们那里可以用四倍的大小,十倍的成本,做出跟老美同款的芯片,良品率还要低一点。那你觉得是哪家技术更好。

当然,我说这个没有说用料越差车越好的意思,您别给我套帽子,我只是在说,这样简单粗暴的拆车对比方式,没有太大的意义。

当然,在如今的民间拆车或其他测试里面,有一些很专业的人在做。但是,在良莠不齐的信息场中,在广告费等盘外因素加持的测试场中,非专业读者完全不可能甄别对错。

往往是,今天看到一个特火的,说仰望拔河拔到轮胎冒烟,弱爆了;明天就有掉头暴击昨日份砖家的内容来辣你的眼睛。

小牛说车,不管他是谁养的也好,也不管他是谁关的。在我印象中,他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一支视频,就是用一台某车,去追尾一辆皮卡。且不说,他测其他车型的时候,用的都是重量更大的大卡车,就说追尾皮卡这一期本身,那辆皮卡是什么档位,还能被一辆轿车撞着滑行着走?

为什么在任何国家,测试都有着标准化的刚性要求?就是因为野生测试一旦泛滥,就算是一些良心测试,因为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做出很多有标准化意义的数字;而更多的测试夹杂着太多这样那样的目的,再加上企业主动营销的内容,多种无序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唯一的结果就是制造信息焦虑。

如果再加上后面专业程度各异,但通常都斩钉截铁的评论,以及我最不乐意提及的水军的烘托、推动,那对于不专业的,或者只在某个局部有专业的读者而言,那结论通常都会是牛顿强过爱因斯坦,因为牛顿的东西大家都懂一点,并且视觉上比较盛宴嘛。



当然,虽然专业测试有价格昂贵,且短视频产能有限等传播限制,不能满足普罗大众喜闻乐见、恍然大悟、叹为观止等不应该被批评的情绪价值需求。但是,在整个国际汽车产业中,测试都被认为是最专业,最不应该随意进行结果公布的环节,他不是没有道理的。

比如一场正经的碰撞测试,从怎么抽样的,到要进行哪几个角度的碰撞,再到每一次碰撞都能产生哪些数据,其他数据为什么不能在这次碰撞中成为有效数据,都是有严格讲究的。

很多大企业的量产车型,在自己的测试场里面,做出的一些测试数据,要远好于测试机构公布的数据,你可见哪家大企业拿着那种数据出来传播的?为什么,因为非标。

有趣的是,我上个月居然看到,有汽车企业高管,坐在车里,肉身做了一场相对速度70公里的碰撞速度,作为对一个营销人的拼,我佩服的;但作为对一个汽车人的专业,这让我怎么说呢。

很多企业都在抱怨,对于汽车这么大体量的企业而言,确定性是最重要的。什么是确定性呢?就是要确定,在当下的汽车市场里,你只要用什么样的成本,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就能大致获得什么样的市场结果。

再高级一点的话,就是你在什么方向上,对产品以什么样的成本获得什么样的创新,就能赢得市场好评。

确定性,对于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体系成熟的企业,是第一要素。当然,现在的中国车市虽然比三四年前确定性已经高了一些,但是仍然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最有趣的是,领导人的ip、流量居然也成了不确定性的重要部分。这个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也一言难尽的很。

说回确定性,就算现在是一个不那么确定的时代,但大型车企,你始终要追求的还是确定性吧?没有确定性,你的体系、你的标准、你的软性,如测试、调校、验证,这些东西不都啥也不是吗?

那咱就不要为了营销上的一时爽,反而去做那些反确定性的东西了嘛。所谓传统企业如今的困局,一多半不都是因为你们事实上在态度上支持了很多违反行业确定性的东西,而在擅长的确定性上又放弃了耕耘导致的吗?

野生测试国外有没有呢?当然也有很多,比如我就推荐你来看一下已经下架的不接商业广告的top gear做的丰田Hilux那一期。这个比国内的野生测试可好看太多了。


但是他诉求什么消费引导型结论了吗?也并没有。

所以,建议野生测试,要么就是你爱玩,又玩得起,那就自己玩玩;要么企业乐意搞,那就自己拍了,在自己的app里放放,这玩意儿最大的价值,应该就是让已购车车主产生巨量情绪价值,其实也挺有意义的不是。

至于小牛说车,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自然人运作的账号,我就封号本身表示同行的同情;如果这不是,那……我对账号里只配撞挂空档皮卡的测试车表示同情,人都没来得及给你找补一下。

当然,阿尔帕西诺演过,魔鬼代言人,春风吹又生嘛。


标签: 领克08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