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2万欧元小车成救命稻草,欧洲车企能扛住中国品牌的压力?

据《欧洲汽车新闻》报道,Stellantis集团正考虑自主生产部分汽车零部件,以此降低电气化转型的成本。


此前,奔驰和Stellantis联合成立的电池合资公司(AutomotiveCellsCompany,以下简称ACC)暂停了欧洲电动车电池工厂的建设项目,该项目投资金额为20亿欧元。未来发展方向或考虑转向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LFP)电池。

再往前,大众在5月底曾透露,将开发一款售价在2万欧元的低成本电动车型。雷诺则与中国伙伴一同开发纯电版新一代Twingo微型车,售价或将控制在2万欧元以内。

欧洲车企不约而同地把产品价格压缩到两万欧元以内,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这是参考了中国同行的产品价格。

如此一看,整条脉络就比较清楚了。谁说欧洲车企不在乎电动化转型的?或者说它们不是不在乎,只是在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下,要表现出不在乎的态度出来。比如我们之前看到不少外国车企宣布继续燃油车,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此放弃电动车。

这个世界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光看别人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小车是被动选择

具体来看,欧洲车企把电动化的目标放在了小型车上,且控制在2万欧元以内。这也主要是因为成本的原因。雷诺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表示,小型电动车更容易实现降低成本,因为可以缩小电池组尺寸,电池组通常占据电动汽车总成本的40%左右。


瑞银曾经发布过一份报告,报告指出,由于整体车市的不确定性以及家庭购买力降级制约了欧洲家庭的汽车消费能力,越来越多的客户都期待能有更多价格更低的入门级电动车型。

英国汽车在线交易平台Auto Trader指出,当前,英国新款电动汽车的平均售价要比同级燃油车高33%左右。

目前,欧洲市面上的电动汽车均价在3.5万欧元以上。价格因素使得欧洲用户对电动车的热情不再。今年4月欧洲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14.8%,但增速有所放缓,不及燃油车和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增幅。

为此,Stellantis、雷诺、大众、现代汽车、特斯拉等跨国车企都计划推出平价电动车型。

雪铁龙在2023年10月份表示,将推出新款e-C3车型,售价23300欧元,将在今年二季度交付。据悉,新款e-C3基于Stellantis集团Smart Car平台打造,配装44kWh的磷酸铁锂电池。此外,雪铁龙还计划在2025年初推出e-C3车型的城市版本,续驶里程为200公里,起售价为19990欧元。

雷诺品牌将推出量产版雷诺5小型电动车。据介绍,雷诺5小型电动车量产版起售价约为2.5万欧元,续驶里程达400公里;现代汽车此前也曾透露,现代汽车正计划在欧洲推出一款经济实惠的入门级电动小车,售价将在2万欧元左右。

欧洲开小车是有传统的。因此,欧洲车企选择小型车作为电动车的突破口并不是简单的消费能力问题,还有欧洲消费者的用车习惯因素。


当然,要把成本降下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则要复杂很多。和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拥有高度垂直整合的供应链的情况相比,欧洲车企明显更依赖于外部供应商。因此,要把价格降下来,欧洲车企就需要“压榨”供应商。

与此同时,欧洲车企也在组建自己的供应链。我们在文章开头说到Stellantis集团考虑自主生产部分汽车零部件,以及和奔驰合作生产电池,都是出于产品下调价格而采取的必然行动。

降本才是关键

欧洲车企布局2万欧元入门纯电动产品,更主要的是为了应对中国品牌的竞争。

众所周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有着非常大的价格优势。


据瑞银报告显示,中国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汽车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电动汽车,有高达30%的价格优势。尤其是在入门版车型上,这种优势更为明显。举例来说,大众ID.3全新入门级Pure车型的售价为3.69万欧元,而尺寸相同的MG4起售价则为2.84万欧元。

比亚迪4月宣布,海鸥计划明年在欧洲上市。即便加上关税,并且满足欧洲标准后,预计其在欧洲售价将低于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5.68万元)。虽然欧洲价格翻番,但与欧洲本土小型电动车相比,比亚迪海鸥仍有价格优势。

面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来势汹汹,这都到家门口了,欧洲车企想不应战都难。

大众集团首席财务官ArnoAntlitz说,电动车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各国车企都在这条赛道上加速奔跑。欧洲若想保持领先,就必须在技术革新和成本控制上下足功夫。

现在来看,别说领先了,能扛住这波攻击就不错了。

也就是这个原因,才有了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扩张,给自家的品牌留出足够的市场空间。据欧洲媒体报道,与原来的关税相比,新增的关税征收额度会很有力度。


但是,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优势实在太过明显。因为中国新能源在电池、电机、电控领域已经建立起庞大的供应链集群,在成本控制这块堪称全球第一。我们以电池为例,目前全球装机量前十名的企业中,中国就占了6席。瑞银报告显示,中国生产的大众ID.系列车型,被经销商平行出口到欧洲后,即便加上运费和关税,也比欧洲当地生产的ID.系列车型售价要低1/3。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即使关税再高,也是抵得了一时,抵不住一世啊。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是,欧洲车企如何把成本降下来。为了降本,大概率欧洲车企将会上演一场大戏,资方、劳工、政府、还有一些非市场因素都会裹挟在里面。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有意思了。

百姓评车

除了组建自己的供应链,欧洲车企也在积极和中国新能源品牌合作。比如大众和小鹏,Stellantis和零跑的合作,都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从这一点来看,欧洲车企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并没有被极端思想所裹挟。现在的问题在于,欧洲车企的这些降本措施能否起到作用,并不好说。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不管怎样,阵痛总是会有的。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