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85后老粉聊聊大众,怎么能让奔四的我们再次动心

连续遭受来自大众的“暴击”,快要让我这个大众粉丝产生自我怀疑了。

从2024北京车展开始,连续看了挂VW LOGO的ID.CODE概念车,ID.UNYX 与众,国产版B9迈腾,新近试驾了途观L PRO。这些车从外观设计,到呈现出来的用车理念,都让我在原地CPU过热,冒出各种一万个为什么。

作为一个85后的大众铁粉,作为驾仕派内部著名的大众支持者,我不禁在想:是我的问题,亦或,难道是大众VW品牌的问题?

例行先狗头保命:

大众目前仍有大量设计优秀的车,整个大众集团旗下各品牌也是百花齐放,亮点频出。本文的出发点,是在2024年4-5月连续接触到的,悬挂VW LOGO的几款新车。关键的是,这几款车型的共通点,是主要面向中国市场。

本文后续所说的大众,主要指VW品牌,不含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兰博基尼保时捷等品牌。

从车型加长,到以推出朗逸等为代表的“中国专属车”,大众一直都在积极的拥抱中国市场。不过当下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智能化两大领域,以快速发展的节奏领先全球,让传统欧洲车企有些不知所措。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喜欢大众的初心,究竟在哪?

脑海中浮现的,是十多年前那个阴天的下午,二十来岁的我,开着高尔夫在成都的街头,1.4T+DSG的畅快加速,Q弹有支撑的悬挂,感觉就在后背的车尾,第一次理解了传说中的“人车合一”。

还有后来,围着CC看了一圈又一圈,流畅的前脸,曼妙的腰线,销魂的车尾翘起。优雅,真的优雅。

再到驾仕派自购长测的探歌,一年多时间,有川西高原山路弯道里,随动转向大灯的温馨;有朋友坐进第二排,对小车大空间的感叹;有执行长途项目时,巨能装的后备箱。

甚至是平日里,出差或者打车遇到迈腾/帕萨特时,那种平稳、宽阔的舒适感。日常试驾大众各种车型时,各种操作熟悉的亲切感。

只要不聊机油变速箱,天下大众车友笑盈盈。

时至今日,看着ID.CODE概念车,ID.UNYX 与众,国产版B9迈腾,途观L PRO,我呼吸不顺畅到底为啥呢?我也疑惑了很久。从北京车展以后,心里一直不能平静。

到底感觉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呢?

首先少的是设计上的。我安慰过自己,圆润的线条也是各种车都有的,掀背现在即便途观X途昂X也是有的,网状的进气格栅前两年帕萨特已经用上了。无论如何,既然挂上了VW标,设计肯定是有理由的。

直到我不经意间又看到了奥迪A6 e-tron的图片,又去看了看奥迪e-tron GT,特别是又回来看了看ID.3、ID.4车系、ID.7车系,我觉得:

大众面向中国设计的车型,设计缺少的是一种语言手法上的清晰的主线,一种视觉体系上的品牌感,一种审美上的清晰的思潮。

我们85后倾心大众的时候,正是大众把包豪斯设计理念应用到极致的时候。视觉上的舒畅,如线条的硬朗、简洁、实用。工艺上,如冲压极为平直的腰线,车身缝隙的严密拼合。材质上,如内饰适当的哑光铝合金,不硬且纹路细腻的内饰塑料面板,加绒的储物格。这些视觉、工艺、材质加起来,形成了具有品质感的大众。

我觉得大众关于ID.CODE概念车,ID.UNYX 与众,国产版B9迈腾,途观L PRO这几款车的设计,是陷入了思维的沼泽。应该脱身而出,去看看ID.系列,看看ID.BUZZ与ID.3之间车型差异巨大,但是又有统一而鲜明的风格;看看奥迪e-tron GT和奥迪A6 e-tron,运动、科技、未来是如何通过细节、色块和线条进行表达。

曾经有人调侃说,ID.系列用尽了大众燃油车未来几年的设计,如若真是这样,倒证明大众的设计没有垮掉。或许大众可以说,是因为有中国团队参与设计,有中方合作伙伴的意见,让这几个车产生了变形。

但看看之前南北大众的迈腾/帕萨特,宝来/朗逸,甚至探岳、探歌、途昂途铠等那么多SUV,这些车的设计流程是什么?大众现在内部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我试着问一问:

是不是审美的引领性下降了?没有像包豪斯理念那种清晰明确的设计思路,设计部门就失去了方向。

是不是欧洲的设计理念也产生了巨变?在环保主义的倾向下,德国的设计师又没能明白未来的科技感到底能落地成啥样,失去过往的支撑,又无未来的素材。

是不是繁琐的内部流程,让真正的中国市场需求,与决策者之间,产生的流通的障碍?

这些问题大概率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我要说说,我这个奔四的老粉,觉得大众的设计多了些什么。

多了不必要的表达。

ID.UNYX 与众的动感,靠繁复夸张的前脸,靠别扭上扬的腰线,靠生硬上翘的车尾。ID.CODE的科技感,多了刻意表达的贯穿前灯,刻意表达的VW LOGO,两者相冲,让前脸失去了顺畅的感觉。流媒体外后视镜大众真能实现么?不能实现的话,概念车侧面的曲线感就会被完全破坏。轮毂不是做大一些,做成低滚阻的样式就能提升带电科技感。毕竟小米SU7还致敬了保时捷的轮毂样式。

国产版B9迈腾,三厢的尾部设计,没必要刻意用ID.系列的圆润。车头方正就方正了,稳重,车尾呼应上即可。途观L PRO更是没必要为了年轻而搞网状进气格栅,深色而稀松的大嘴,像极了某个年老缺牙的动漫形象。

还有,国产版B9迈腾和途观L PRO内饰,高配没有必要在副驾刻意放一块不大不小的屏幕,比手机没大多少,看视频不如手持的Pad。反而破坏了中控面板的线条和内饰的氛围,现在看起来完全是强硬镶上去的感觉。

另外,智能配置部分,何必勉强跟腾讯和大疆合作呢?现在的车机多媒体系统和辅助驾驶系统,不上不下,也不知道后续合作伙伴有没有能力升级。以后这两块完全可以拿给小鹏汽车来搞,明显好得多,且又是亲密合作伙伴。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我也知道大众不容易,但目前的结果就是这个结果。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我试着说一说个人观点。

一方面是德国大众方面,对我们国家政策引导下的新能源,乃至整个汽车市场发展的节奏的把控不到位。我们不能说大众不及时,不能说大众不敏感。途观L插混、探岳插混、迈腾插混、帕萨特插混,都相比同时期的日系、美系车更积极主动的推向了中国市场。ID.4系列、ID.3、ID.6系列,也极快的拥抱了中国的纯电市场。

但是,大众以自己的全球视角和历史经验,都没能看到中国政策的有力性,没有料到中国市场的节奏之快,没有想到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创新能力之强,没察觉到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发展之迅速。ID.4系列、ID.3上市时勉强可以和当时市场上的车型相抗衡,但ID.7基本就是上市即落后。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恰好大众内部经历动荡,再叠加中国大众合作伙伴长期没有更独立的设计能力,特别是团队内稍有能力的人员的出走,导致了大众的“在中国”思维一偏再偏,结下的果实,就是ID.CODE概念车,ID.UNYX 与众,国产版B9迈腾,途观L PRO这几款日后终将被调笑的车型。

大众的“在中国”思维该怎么改?

不要只为了中国而设计。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汽车这一工业巅峰的设计美学,就应该取全人类关于艺术的精华而作。

真正了解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发展,掌握更多可以用、能够用、用得起的先进零配件。打通与中国供应链的沟通渠道,及时将最新技术的零配件用到车辆设计中。

智能辅助驾驶,找最强的合作方,才有未来。为了妆点粉饰智能,那不如不做。

最最关键的是,认清中国汽车市场在新能源车领域,以及传统燃油车的智能化部分,领先全球的这个事实,把心态摆正,建立新的合资合作方式,推进新式的研发、生产。

说了这么多,显得一个奔四的大众老粉确实有些啰嗦了。为什么要说,终归还是看着那几款车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态,终归还留有年轻时对大众的感情,终归还想要和喜欢大众的朋友一起吹牛。

又或者,如开头所说,真的是我的问题?

因为我看着奥迪几款概念车和新车谍照,都觉得挺好的。


(END)

标签: 迈腾 大众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