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都2024年了,谁还迷信进口车啊?

提起“原装进口”这四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长期以来,进口车似乎一直是高品质、高规格以及高调性的代名词,如果谁能买一辆原装进口的车型,那么便说明他是有实力、有品位的一个人。‍‍‍‍‍‍‍‍‍‍‍‍‍‍‍‍‍‍‍‍‍‍‍‍

可时间来到了2024年,进口车好像失去了身上的光芒,在经济形势下行、自主品牌高端车型崛起,而且消费者认知提升的情况下,进口车变得不再备受消费者追捧,“原装进口”的神话真的要破灭了吗?‍‍‍‍‍‍‍‍‍‍‍‍‍‍‍‍‍‍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数据,在2023年,我国汽车整车共进口79.9万辆,同比下降9%;整车进口金额470.5亿美元,同比下降11.6%。中国汽车车进口量从2017年的124万辆,持续以年均8%左右下行,到2023年仅有不到80万辆。

时间进入2024年之后,情况依旧如此,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今年前4个月国内汽车进口21万辆,同比下降8%。按照这个形式,今年我国汽车进口量或许只有70万辆出头。‍

(图片来自公众号-崔东树)

从结构上看,今年汽车进口结构中,乘用车占到98%,是绝对的主力地位。其中主要靠的是豪华车的需求支撑,进口车中豪华车占比大幅增长,雷克萨斯的进口零售暴增36%。

除此之外,宝马奔驰奥迪的进口量仍占大头,保时捷的近期表现偏弱。而普通合资品牌进口车快速萎缩,丰田大众斯巴鲁等部分品牌进口车萎缩剧烈。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之下,大家对于进口豪华车的需求愈发减少。大环境好的时候,许多企业会购入进口豪华车,一方面用于商务接待,另一方面则用于合理抵扣税款。‍‍‍‍‍

学习过税法的朋友都知道,企业购入新车是可以抵税的,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这样做比起直接缴纳企业所得税更加“划算”,后续将车辆卖出又可以回笼资金,能让公司利益最大化,因此进口豪车很大一部分客户群体是企业用户。

但近些年来,实体经济遭受剧烈冲击,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自然也就没有资金可用于购入进口豪车,这是直接导致国内市场对于进口豪华车需求下跌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国内豪华车型的用户群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精英人群,他们的需求相对而言仍然比较强烈。但对于这部分人而言,他们多数会选择豪华品牌的入门或中端产品,而这部分产品的价格多数在50万元以下,而且“国产”的比例十分高

目前有不少一二线豪华品牌在中国设立了工厂,并且将越来越多的主销车型进行国产‍‍‍‍‍‍‍‍‍‍‍‍‍‍‍‍‍‍‍,像是大家熟知的“34C”和“56E”,大部分版本都是在国内的工厂中生产出来的。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得豪华品牌大部分车型不需要依赖进口,自然也就压缩了进口量。

而雷克萨斯的进口零售之所以会暴增36%,则是因为旗下全系车型仍坚持纯进口,大额优惠推动了销量的提升,自然也就拉高了进口量。不过目前坚持全原装进口的品牌并不算多,而且各大主流豪华品牌还在持续提高「中国生产」车型的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汽车进口量在未来只会继续降低。‍‍‍‍

在之前的文章《跌落神坛,从加价到优惠超8万,亲身暗访合资4S店》中,我们能发现当下的各大豪华品牌,都有较大的终端优惠,“国产”的车型比起纯进口的品牌优惠力度普遍更大。这也说明了在进行国产之后,这些车型的制造成本有所下降,所以才能作出“让利”的行为。‍‍

但以上这些原因,并非影响最大的,我认为自主品牌中高端车型产品力的提升,才是导致中国市场汽车进口量持续降低的最重要原因。

以MPV市场为例,早年间提到商务接待,除了物美价廉的别克GL8之外,最受欢迎的自然是丰田的埃尔法,哪怕需要加价,它也仍然备受各位老板的追捧。‍‍‍‍‍‍‍‍‍‍‍‍‍‍‍‍‍‍‍‍‍‍‍而腾势D9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自从2022年10月正式开始交付之后,仅仅花了半年时间,月交付量便已破万,并且在2023年取得了MPV市场年度销冠的成绩。‍‍‍‍‍‍‍‍‍

与原装进口的丰田埃尔法相比,腾势D9不仅性价比更高,而且有着更强的动力和更高的配置,舒适性也丝毫不落下风。市场的反应直接说明了其产品力的强大,毕竟这种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投票”结果,才是最真实的。‍‍‍‍‍‍‍‍

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是中大型SUV中的奔驰GLE,曾经也是多少老板、高管的不二之选。而如今在路上的能见度却变得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像理想L9、问界M9之类的新势力车型。‍‍‍‍‍‍‍‍‍‍‍‍‍‍‍‍‍‍‍‍‍‍‍‍‍‍‍‍‍‍

论分量感,这些新车丝毫不弱于进口车型,论智能化和舒适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花4、50万就能买到“100万以内最好”,甚至“500万以内最好”的SUV,那何必再花大价钱去买进口车呢?‍‍‍‍‍

自主品牌在高端车型市场中已然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在30万以下的市场中,其内卷程度根本更是合资车企无法匹及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像斯巴鲁这样的普通合资品牌进口车,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状况。‍‍‍‍‍‍‍‍‍‍‍‍‍‍‍‍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妄自尊大,起码目前在D级轿车市场中,自主品牌尚未有能跟“78S”掰手腕的车型。在这一级别中,豪华品牌进口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更不要说像是宾利劳斯莱斯这种奢侈品级别的超豪华车型,这是自主品牌仍遥不可及的目标。

不过好在自主品牌已经在陆续尝试推出超级跑车等百万级车型,未来或许能在超豪华市场中分一杯羹,只是总体而言仍然任重而道远。‍‍‍‍‍‍

那在未来,进口车的销量会触底反弹吗?我认为并不会

在“闭关”三年之后,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支柱产业来带动经济发展,汽车制造业是一个非常适合的选择。为了拉动经济发展,国家仍然会继续扶持国内的汽车生产工业,除了支持自主品牌之外,吸引外资企业设厂也是重要的手段。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曾经依赖进口的车型实现了国产,像是丰田的赛那,还有特斯拉Model 3等。‍‍‍‍‍‍‍‍‍‍‍‍‍‍‍‍‍就以特斯拉为例,中国工厂制造的Model 3比进口版本的做工要更好,而且中国工厂制造的车型还大量出口海外。在国内汽车销售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内需转出口”会是一个更好的方向。

像返销日本本土市场的广汽本田奥德赛、在欧洲市场持续畅销的MG4,以及在多个国家霸榜的比亚迪元PLUS等,都是“闷声发大财”的代表。全球车型在中国进行制造,加上自主品牌崛起,国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各大车企都已经在“出海”的路上,中国汽车进口量怎么还会反弹呢?

另外,大家还可以关注一下近期即将可能打响的“贸易战”,因为前段时间美国对进口的电动车加征了关税,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电动汽车关税从25%提升至100%

2、动力电池关税从7.5%提升至25%

3、非电动汽车锂电池关税从7.5%提升至25%(2026年开始执行)‍

4、电池零部件关税从7.5%提升至25%

5、天然石墨、永磁体及其他关键矿产关税从0提升至25%(2026年执行)

2024年,电动汽车关税将从目前的25%提升至100%,叠加美国针对电动汽车征收的2.5%基础关税,最终税率将达到102.5%。我国商务部对此表示反对并坚称将采取措施维护权益,大家都能看出来这针对的是中国车企。

以5月28日正式上市的比亚迪秦L DM-i为例,售价仅为9.98万元起,满油满电却能行驶超过2000km。正如美国网民吐槽的那样,“这辆仅售1.3万美金的车型,哪怕征收100%的关税,也会把本地所有制造商都干碎,所以这玩意是不可能进入美国的。”

确实,比亚迪乘用车暂时还没有进入美国市场的打算,不然真的可以给美国民众一些“震撼”看看。同时这也不难看出,美国为什么要打这场“贸易战”,毕竟中国企业真的都太卷了。但既然美国已经先动手了,我们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据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报道,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所长刘斌提到:“有必要提高对装有2500cc以上大排气量发动机的进口车的关税。在遵守WTO(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同时,最多可以暂时上调25%的关税。”

目前,我国对于进口汽车收取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和购置税,进口车关税为15%,增值税为13%,如果是进口新能源汽车则是免消费税的,再加上购置税减免政策,最低的综合税率仅为28%。

而就算是燃油进口车,其消费税则与排量挂钩,排量越大税率越高,最高也不过为40%,加上其它税费综合税率仍远低于美国对中国产电动车加征的关税。

目前我国进口的车型中,排量在2500cc以上的车型不在少数,特别是钟爱使用“美式大V8”的美国车。如果真的对关税进行了上调,那么这些车型的售价将同步提升,在消费需求本就不旺盛的情况下,进口量只会进一步减少。‍‍‍‍‍‍‍‍‍‍‍‍‍‍‍‍‍

另外在“贸易战”之下,其它排量的车型关税也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未来汽车进口的形势可谓不容乐观。‍必须承认,原装进口的车型会更加“原汁原味”,但质量稳定性和品质的优势,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大了。

在大家都缩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情况,还有多少人会为了所谓的原汁原味而买单呢?一定会有人这样做,只是这样做的人将越来越少,更多人会选择购买“平替”产品,毕竟有余钱攒在手上才有安全感。就是不知道进口车越来越少,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