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固态电池这个“坑”,上汽为什么非踩不可?

wps_doc_0.jpeg

5月底,上汽集团在上海举办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技术发布会,第二天,小红书上出现了这样一则热帖:“油车的天塌了,上汽2026年量产固态电池。”


一般来说,这样的标题总是比亚迪或新势力的专属,而上汽这样的企业则往往出现在“塌了”的那一方阵营中。如今角色猛然转变,则全靠此次发布会的主角——固态电池。


倒计时500天,上汽“死磕”固态电池

“首条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建成贯通倒计时500天正式启动。”


发布会现场,上汽清陶的官宣倒计时成为了全场关注的重点之重。这意味着上汽将在2025年10月前就达成全固态电池量产能力落地。

wps_doc_1.jpeg

截至目前,除了广汽官宣将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之外,尚未有更多车企对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作出表态。至少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如果不算蔚来在2021年NIO Day上“提前抢跑”喊出了固态电池的概念,论真正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上汽应该是走在了所有车企的前面。


事实上,上汽也是今年首个吃到“固态电池”概念红利的车企。5月初,在智己L6公开亮相前夕,CEO刘涛就在微博数次预告其搭载“固态电池”上车的信息,引发固态电池板块概念股震动。


如今,尽管最终智己L6上所搭载的已被确证为“半固态电池”,但依旧吸引了不少新能源技术爱好者的关注,也让智己L6有了更多的筹码在小米SU7、智阶S7等群狼环伺的高端纯电轿车市场站稳脚跟,取得相对品牌影响力而言超预期的销量成绩。

wps_doc_2.png

或许智己L6的牛刀小试,让上汽进一步看到了固态电池的潜力,此次技术发布会尽管提出了“七大底座”,但固态电池的C位不容撼动。对于全固态电池的装车量产,上汽清陶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产品液含量降低至10%,目前应用于智己L6车型的光年固态电池已经实现该目标,该产品实现了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


此后,上汽将进一步降低产品液含量,能量密度也将随之进一步升高,有望提升至500Wh/L,作为对比,目前比亚迪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90Wh/kg,宁德时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为255Wh/kg此二者已分别接近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极限。


理想丰满,现实未必买单

那么,前途如此“光明”的固态电池,会有车企不想分一杯羹吗?

wps_doc_3.png

事实上,在固态电池领域,想要有一番作为的车企着实不少。2023年底,丰田高调官宣与日本能源公司联手,将尽快突破固态电池技术瓶颈实现量产。本田、日产也纷纷敲定量产固态电池时间表,将大面积量产的时间锁定在2027年前后。综合看来,日系车企全力竞逐固态电池赛道已不是秘密。


除此之外,欧洲的BBA,美国的特斯拉、福特通用也对固态电池这块蛋糕虎视眈眈。他们其中的大多数都采取与初创科技企业合作的方式钻研固态电池。比如宝马投资欧洲著名电池厂Soild Power;通用投资锂金属电池公司SES;奔驰投资Factorial Energy等。


在国内,蔚来是较早开始打出固态电池概念的汽车企业,早在2021年初,蔚来便宣布要在ET7上搭载固态电池,但随后此固态电池缩水为半固态电池,上车时间也一拖再拖,一直到2023年12月李斌驾驶一辆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蔚来ET7行驶了1044公里才算完成承诺,但宣传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没能激起外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国内友商依然选择纷纷跟进,诸如比亚迪、长安、小鹏等车企,都分别在接受采访或调研时透露过自己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时间基本集中在2027-2030年之间。

wps_doc_4.jpeg

相对其他车企的谨慎而言,上汽的500天倒计时显得格外激进。事实上,固态电池的优点大家都很清楚,但现实的“困难”却不得不考虑:首先,进行技术突破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成本,像蔚来这样本就是新势力,还未实现盈利的企业更是很难全力以赴攻克难关。


其次,固态电池的高昂成本注定了它在价格战面前没有太多优势,从实用角度出发,车企和电池厂自然更加青睐成熟易用的磷酸铁锂、三元锂等材料。毕竟,这些电池通过“结构改革”也已经可以实现相当可观的续航里程,与燃油车之间的差距已逐步缩小。


因此,车企对固态电池的感情可谓复杂,从长远意义上来看,没人会否定它的价值,但要吃到成熟的果实,首先需要确保自己有实力“苟”到最后,而在这一点上,有太多比固态电池更重要的东西。



官方“下场”,再造动力电池神话?

wps_doc_5.png

固态电池量产并非易事,至今仍有许多难题待解。在行业专家看来,全固态电池目前在正负极材料、生产工艺、成品率等方面均还未达到大规模量产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突破。


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全力押宝固态电池的上汽多少显得有些着急了,将原本还需要3-5年量产落地的技术提上“倒计时500天”的关口,势必要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


2023年5月,上汽宣布对清陶能源追加投资27亿元,全力加码固态电池赛道研发。


豪掷千金,上汽所争的不只是固态电池量产研发成功,更重要的是还要做领域内“吃螃蟹”第一人。从国内市场角度来看,上汽急需在新能源市场找到技术锚点,相比智驾、混动技术等已被友商占据的优势领域,固态电池的性价比更高。

wps_doc_6.png

如果将视角放得更广阔一些,扩展到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来看,在日系、欧美车企和电池厂商对固态电池“虎视眈眈”的前提下,中国企业也必须要紧跟风口。这也是我们保持竞争优势,避免被其他国家“反将一军”的必选项。为此,国家层面已经开始出手行动。


今年1月,中国全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China All-Solid-State Batte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CASIP)成立,工信部、科学技术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均为其中一员。


5月29日,有媒体爆料称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


可以预见的是,国家对于固态电池的扶持和利好不会仅限于60亿元的投资,而政策的鼓励则让车企冲刺固态电池量产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


在上汽立下“军令状”之后,其他车企能否加码跟进甚至“截胡”上汽,量产落地后的固态电池又能否为新能源市场带来全新的格局?一切都已进入倒计时。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