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谁偷走了保时捷的销量?

图片


虽然推出全新电动车的速度比不上中国品牌,但保时捷在中国销量下滑的速度足够加入市场的内卷了。

德国历史上第二大IPO所带来的兴奋还未过去太久,2023年,中国市场就丢掉了连续8年的“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地位,并且在全球市场销量相比五年前增加了6万多辆的背景下,“一夜回到2018”。

如今看来,这好像只是一个预告片。

刚刚过去的周末,保时捷经销商投资人“逼宫”的戏码已经传开,而赶在保时捷历史上首款量产混合动力911的全球首秀之前,保时捷中国与全体授权经销商发布了联合声明,对外表达了“和解”的态度,也总算没有让闹剧遮掩保时捷911的光芒。

有人说是小米SU7抢了Taycan的蛋糕,也有人说是“不是Cayenne买不起,而是问界M9更有性价比”,但保时捷销量的大幅下滑到底归因何处?

纯电动Macan的高价入市或许是一个导火索,但毕竟总部对于这款车的市场表现有着“自知之明”,保时捷经销商的这番“逼宫”背后又有什么隐情?

毕竟,在中国市场的内卷大潮下,保时捷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一线城市,不爱保时捷了




如果不是这两天保时捷经销商“逼宫”的新闻,可能连很多汽车媒体都忽视了保时捷纯电Macan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市的事实。

回顾一下价格,纯电动Macan 4和纯电动Macan Turbo的建议零售价分别为72.8万元和96.8万元,相比燃油版Macan 57.8万元的起售价格,高出了25%。而在德国,纯电动Macan的起售价比燃油版车型贵20%。

图片

当然,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抛开这个差价不谈,仅仅是72.8万元起售的价格,就基本已经注定了结局。

但作为一款刚刚上市的新车,把保时捷经销商“逼宫”的责任完全归于纯电Macan也并不公平,就像虽然长得很像,但Taycan卖不动的这口锅也不应该由小米SU7来背一样。

过去十年时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从4万多增长到接近10万辆,但下滑从2022年开始。只不过最初的微跌,更多是疫情下供应链的冲击,而2023年15%的跌幅,也被以“根据不同市场需求,调整了产品供给”为理由解释。

图片

但到了今年,1-4月保时捷销量同比下滑了40%,就很难再用客观理由解释了。

是高端豪华车市场大环境不好?

我们统计了中高端进口车市场的销量变化,今年1-4月同比下降了7.6%,奔驰和宝马的进口车业务也分别下降了22%和15%,但奥迪增长了12%,百万级别的平行进口丰田“陆巡”也有月均1000的销量。

当然,阿斯顿·马丁、兰博基尼、法拉利、迈凯伦等等跑车类品牌都有不小的下滑,但毕竟它们的产品都是数百万级别的,体量也并不大,如果仅仅是市场购买力下降,拥有相对平价产品线的保时捷反而应该更加“抗跌”。

而在Panamera所属的行政级轿车市场,只有奔驰S级/迈巴赫S级微跌,宝马7系和奥迪A8甚至录得了销量增长。

图片

事实上,百万级消费市场的确在萎缩,但更大的问题还是出现在了保时捷自身。

我们观察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结构就可以发现,以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为绝对核心,以Cayenne、Panamera和Macan为绝对支柱。

而问题,就出现在了这里。

首先从销量数字看,三款支柱车型都有不小的跌幅,尽管前两者跌幅略小于品牌整体近40%的下跌,但因为“绝对销量”很大,所以和Macan一同成为问题爆发的主要诱因。

图片

保时捷911销量下滑58%,可以看出超豪华车市场的确不景气,但其绝对数量并不算多。而在互联网上曝光率最高的Taycan,在保时捷的销量结构中甚至低于718和911,尽管是保时捷6款车型中跌幅最大的,但既不是因为小米SU7,也不是保时捷销量危机的核心。

那又是谁抛弃了Cayenne、Panamera和Macan呢?

图片

过去三个月,作为消费主力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中高端豪华车市场销量降幅约10%,但这其中,进口车下滑超过20%,国产燃油车下滑也在10%-20%,但新能源车却增长了40%和21%,而这部分增长基本被中国品牌所获得。

一年之前还未上市的仰望U8、问界M9,在4月份分别交付了6400余辆和600余辆,即便在一季度遭遇挑战的理想L9,其实销量也是同比增长的。与之对应的,是价格接近的保时捷Macan和Cayenne遭遇的下滑。

与BBA还有“低线城市”作为补充不同,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在保时捷的销量结构中占据了90%的份额,而这又恰恰是新能源车渗透率最高的市场,就算大家不买高端纯电,也会去买增程和插混,一线城市中高端车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在4月已经达到了50%以上,而去年这个数字还只有37%。

图片

尽管Taycan的销量数字放到那个价位的市场中也并不算差,但在核心市场中,新能源产品的缺失,的确让保时捷遭遇了很大的挑战。而纯电动Macan那个一眼看上去就卖不出去的价格,或许是“压死”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卖保时捷,各怀心思



即便到了2023年,我们在诸多代理保时捷品牌的经销商集团年报中,仍然能够看到类似于“把保时捷当做市场变化中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的表述。

但局势似乎急转直下。

其实单纯的卖车亏钱并没有多可怕,事实上如今大多数4S店卖车本身也都是亏钱的,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合理的商务政策、稳定的现金流都可以让经销商心态平和。

但以上这些领域的问题积累,也会让“崩溃”来得很快。

图片

此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李颜伟在社交媒体的发文中提到:经销商反馈电动Macan价格贵、没有信心、没有营销,产品规划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造成新车定价太高,经销商放弃批售。

可以看出,对于经销商来说,如果燃油车型销量遇阻还可以靠着打折促销实现流转,那么批售电动车基本等于完全赔本的买卖。

或许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心态,触发了保时捷经销商的这次“逼宫”。

事实上,最早传出对销售任务产生异议的经销商是新丰泰、百得利和美东三家,后两者也同样是周末“逼宫”事件的主角,而保时捷控股、捷成等集团已然签好了今年的销售合同。

一直以来,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授权策略核心,就是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根据官网显示,目前保时捷在中国大陆地区共有151家具备新车销售业务的“保时捷中心”或“e享空间”,授权经销商集团中,门店超过10家的有美东、永达、建发,以及归属保时捷家族的保时捷控股,还有区域性大集团百得利、新丰泰、捷成等。

如果按省级行政区分布,广东、浙江、江苏的网点数量排名前三,这也是保时捷销量最大的三个省份,福建和山东的经销商数量紧随其后,但销量更多的省级市场却是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城市各自拥有5个网点。

图片

尽管保时捷没有明确的区域限售政策,但我们仍以2024年1-4月和去年同期的销量,与各省份门店数量做了一个简单计算。

虽然没有公开的单店销量信息,以及未考虑过去一年门店数量的微量变化,但似乎还是能够从数据中得到一些结论。

比如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四川、湖北这几个销量TOP10省份的店均销量下滑也在前十,其中四川和湖北的下滑比例还是前十。而新疆、宁夏、海南、内蒙古、辽宁、贵州、云南这些销量排名靠后的省份,下滑比例却都在前十,超过50%。

而如果对比授权经销商的门店分布,就可以看到不同经销商集团所承受的市场压力差异很大。

浙江的19家门店中有11家归属保时捷控股、北京和上海各有两家厂家直营店;百得利的5家门店分布于北京(2)、四川(2)和天津(1),新丰泰的7家店分布于陕西(3)、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各1),永达、捷成的门店大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有一些区域性经销商集团只在本省拥有门店。

可以看出,新丰泰门店在这轮销量下滑中受影响明显,而百得利的四川、天津市场表现也不佳,北京这个大市场同样受制于三个厂家嫡系门店。美东在收购了追星汽车后,门店数量成为国内第一,但分布较散,也存在原追星门店的整合问题。

图片

美东汽车2023年报“致股东函”中提及收购追星后的运营挑战

而掌握了最优质市场的厂家嫡系、捷成等集团,显然处在“食物链”的上层。“不患多寡,患不均”的结果,也导致了此次经销商“逼宫”的爆发。

当然,就像最后的声明一样,拿到台面上的话,经销商们还是要站在一起,而最终也要和厂家站在一起。

这也是必然。


豪华车经销商的转型两难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传统豪华品牌纯电动车销量不佳,是没人买?还是不愿意卖?

曾有4S店资深经理人告诉我们,宝马i3都“不敢宣传”降价,因为知道的人多了,卖得多了,亏得更多。我们表面上看到宝马i3、iX3等电动车销量在传统豪华品牌中“遥遥领先”,但事实上这种销量增长并不能为主机厂和经销商带来更多收益。

新车市场价格战的炮火与内卷的焦灼,让汽车经销商的日子并不好过。代理新势力品牌,短时间内很难获得与卖豪华车相同的规模与收益,但传统豪华车市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图片

永达汽车在2023年报中写道:整体乘用车市场虽然销量保持正向增长的趋势,不过品牌结构分化加剧、新车价格下降明显。

其财报显示,2023年新车经销毛利减少12.63亿元,下降87.8%,连带公司净利润下降60.2%,而公司代理的豪华和超豪华品牌的销量、销售额和单车价格都遭遇下滑。但即便如此,豪华与超豪华品牌仍然是永达业绩的基石,新能源品牌无论在单车价格还是整体规模上,都还不是一个量级。

但如何转型?

没钱了找厂家“逼宫”的戏码,隔段时间就会上演一次,甚至连保时捷自己都不是第一次了。2015年,保时捷经销商就曾因为商务政策问题威胁停止提车,也同样导致了保时捷中国的人事变动。

但没奶了哭一下,给颗糖就好了,总归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其实保时捷那份“毫无干货”的声明里,还是指明了在当下变革中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走通。

“汽车厂家始终要积极倾听经销商来自一线的声音,厂家与经销商只有更加紧密地合作并彼此支持,才能更好因地制宜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多赢发展。经过充分探讨,我们一同寻求有效的方式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在挑战中发现新机遇。这些讨论涉及到诸多层面,包括但不限于商务政策、本土客户洞察、客户服务以及电动化转型等诸多关键领域。”

而一位投资人在早前谈及他对此事的态度时说:“当然希望经销商和厂家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这也并非“公关话术”,而是一个事实。

只是这“难关”该如何渡过,或许才是接下来所要面对的更大难题。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