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车
浏览易车国际站
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568
汽车电动化已见成效,四月上半月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如果这个比例能一直维持下去则会加速燃油车市场份额的缩减,同时也会加速汽车网联化和智能化的进程。
可是现在的智能汽车似乎正在进入误区,一个品牌对应一套系统的方案是否合理?
华为“界系列”均使用鸿蒙系统,包括没有采用智选车模式的阿维塔也不例外;小米SU7自然会采用澎湃系统;比亚迪采用自己研发的Dilink,其他车企也有专属开发的系统生态,海外品牌里的本田与索尼合作研发系统,日产与松下合作推出人车家生态网联服务。
等等。
似乎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系统生态,这样下去则有可能影响汽车智能化的进程。
汽车智能座舱应当开源与融合在手机领域里知名度最高的系统是苹果的IOS和安卓,IOS是封闭的,安卓是开放的;使用安卓架构的系统非常之多,可是依旧未能动摇苹果IOS系统和产品的占有率,所以有一部分汽车爱好者认为车企们各自为战也没有什么不妥。可是知名手机制造商是屈指可数的,苹果、华为、小米、三星、OPPO、索尼等,而汽车制造商的数量却非常之多,欧洲有数十家大大小小的汽车制造商,日本的知名车企也有十余家,韩国有现代起亚,美国有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中国有吉利、长安、长城、奇瑞、比亚迪、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东风汽车等等数十家知名车企。
如果这些车企都各自为战的话,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一定会举步维艰。
每家车企都有属于自己不可取代的创造性,同时也都有局限性,其开发出的系统生态必然达不到高水平;同时每个品牌都将产品研发思维限定在特定用户人群的圈子里,结果当然是无法发现竞品的优势与自身的不足,久而久之必然会停滞不前。
可以说每个汽车品牌独立开发的系统生态都像是在一条局域网里的单机游戏,能看到的、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是有限的;反之,只有让不同品牌的用户融合到一个大的系统生态模型中才有可能不断地推进进化,才能让智能汽车真正的智能化,更重要的是只有融合才能真正挖掘出智能汽车的潜在商业价值。
潜在的风险电驱动技术正在加速汽车同质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越高则同质化越严重。
当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的时候,汽车产业也就到不得不转型为“软件定义价值”的阶段了;届时缺乏系统生态开发能力的传统车企将会逐渐失去竞争力,反倒是科技企业成为汽车工业的核心。
而数码消费品领域里的巨头科技企业就那么几家,在这个领域中的马太效应是非常严重的;那么如果进入以软件定义汽车价值的阶段之后仍然没有改变,这些科技企业则不仅会重塑汽车产业格局,更会打造出多个行业寡头。
汽车产业是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格局不应该像数码消费品领域;所以在现阶段则应当考虑汽车品牌系统生态的融合,以避免个别系统成为大多数汽车的“灵魂”,要让每台汽车都围绕同一个核心实现智能化。
而这个核心不应该属于任何一家车企。
你认为呢?
天和Auto编辑,欢迎转赞评
标签: 小米SU7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