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问界M5 新款上市

「人汽」跨国车企“投华”,先斩后奏

  • 作者: 人汽
  • 2024-04-17 09:08
  • 504

图片

作者:谢人杰

今年以来,小道消息传说与华为建立合作的跨国车企突然多起来,应该不是偶然。


华为的侵略性

华为这种企业,不管是否喜欢,了解它越多,可能越会增加敬畏感。去年华为营收7000多亿,和比亚迪大致相当。两者都崛起于深圳,都是民企,都是“中国制造”的门面。从经常接待外国领导人参观来访就可以获知。

但是两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美国几乎所有的IT大公司,自己写报告向SEC汇报,都说华为是自己的最大对手。这些公司包括英特尔、微软、苹果、英伟达、甲骨文、高通、思科等。上一次各兵团都向上峰汇报自己碰到“共军主力”,还是在淮海战场上。

如今就连小赛道都算不上的电视、笔记本,前者华为已经统治了高端,后者正在发力,应该也快了。

图片

华为迄今唯一的战略挫折,是美国政府带来的,但后者全力出手也没达到目的。这根本不是商业的事。

华为2021年进入汽车业,了解华为的主机厂们,即便定位是华为客户,也会心里一哆嗦。“发誓不造车”是否起到安抚客户的作用,现在已经看的很清楚。华为确实“不造车”,但比造车还吓人,作他的客户,并不好受,埃安副总肖勇曾说过,华为“要价太高”。很多人都理解为华为智能解决方案的报价高,其实这可以视为成本的一部分,大不了就先在毛利高的高端产品上部署。

主机厂作为客户,与华为合作没有议价能力,更多在于研发合作进程谁来主导的问题,突破了主机厂的舒适区。和任何Tier1合作,主机厂都要掌控进程(技术谁抓不是重点)。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曾收到吉利高管寄的礼物:一把菜刀。告诉他“快刀斩乱麻”,年降15%。

博世高管尚且如此,其他供应商更是必须为车企打价格战提供弹药。但华为作为供应商,要求的话语权一直比较大,主机厂想合作,就必须按照华为的章程来。

图片

如今已经又迎来了华为汽车业务的1到10阶段。这个时候再不投,可能就晚了。

因此我们看到,大众(包含奥迪)、东风、长安、广汽(传祺)、红旗、奔驰、丰田,国企、合资,基本上都与华为拉上关系了,这个名单今年还将继续扩张。其中有的官宣,有的还在运作。岚图就是典型的先选百度后改成华为。这个变化很说明问题,类似的还有传祺。

坚决不投的,有新势力(包含特斯拉)和一些民企。这里面,有的是“自我定义”为华为的对手,有的价值锚与华为产品对垒,投了自己就无了。


汽车业务打开局面的路线

开展新业务,当然是从0到1更难一些。华为车BU实际上复制了当时ICT在欧洲开展业务的手段。

巧合的是,当时领导这块业务的,也是余承东。

20年前,全欧洲都没有电信运营商愿意和华为合作。欧洲ICT市场由爱立信、朗讯、西门子和阿尔卡特等把持。余承东做主,找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NEUF,拿到了光网络传输系统的合同。3个月就建成了两个法国城市的骨干网,做成了样板工程,迈出了“从0到1”这一步。后来无线和宽带业务迅速打开局面,沃达丰、荷兰皇家电信等大客户接踵而至,争着与华为签约。显然,后者属于欧洲ICT业务从“从1到10”的扩张。

图片

而华为在汽车圈“从0到1”行动,无疑是问界品牌的打造,几乎完全复制了上述商业路线。先找个不得志的小主机厂,拿到开发主导权,然后将自己的品牌、技术、管理方式、营销模式注入。尽管中间发生了店面挂华为标后来又撤下的波折,但谁都知道,问界就等于华为车,东风小康才是马甲。

而第一个合作的极狐(HI模式),则难言成功。后来的HI模式里面,阿维塔、岚图、奇瑞智界,商业上立得住都还需要验证。虽然是不同的业务模式,智选车和HI也有一定的赛马机制,但是哪一个取得突破,都会带动整体。消费者只会考虑“华为智驾”对整车的赋能,不会考虑合作模式。全能选手就一个

有人表示,2024年是华为与对手在智驾领域差距最小的一年。这是一个预测,但如今汽车市场的营销变成流量经济学统治,意味着同质化太严重了。开发周期拼到18个月,意味着第一集团的对手,技术差距不会超过6个月。这样一来,迭代速度快的方案,就会在几个轮次之后,扩大领先优势。

智驾的硬件迭代速度和整车一致,软件至少是整车开发周期的6倍以上。国内有谁会从算法、工具链、传感器、算力Soc、应用库、云控模块、操作内核,全方位地砸钱研发?只有华为。

图片

有人说,在智驾领域,英伟达、英特尔-Mobileye、特斯拉都是华为对手。这是错误的,前两者一个主做算力芯片硬件和一点开发环境,另一个提供智驾方案,但已经被中企边缘化了,特斯拉自己玩自己的,和华为都不是一个赛道。按照同样标准,地平线、寒武纪、魔门塔,都是对手。

单从汽车这个大业务来看,和智驾有关的上下游100多个节点,从传感器到并行计算架构再到模型训练、软件开发环境本身的开发,只有华为全覆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在全方位和华为竞争,这才是问题所在。

截至2023年底,华为车BU成立4年半,投入300亿。其中2023年投入超过70亿。销售收入翻了一倍还多,但只有47亿。就算营收全是赚的,也无法弥补投入亏空。砸了这么多钱投入,拼积累。电动让整车性能门槛变低,但智驾则是水涨船高。业内没有任何一个主机厂或者智驾专业公司,有如此的投入力度。这还不算华为云服务、大模型等基础算力的投入(孟晚舟所称的“算力底座”)。如今华为的云端运算达到了3.3E FLOPS,智驾算力超过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总和,而且差距还将快速拉大。

图片

2023年小鹏的城区无图NOA部署速度还领先业内,今年4月之前,华为就覆盖了全国所有4线以上城市。而最接近的对手为243城。这里面有一些细节的差异,但不重要了。华为智驾进化的增速太吓人了。


两个风险没能阻碍“投华”

这个时候,国企和跨国车企纷纷来投,是顺理成章的事。尤其是后者,“投”的速度并不在于中国区高管的认知速度,而是取决于总部何时下决心。

总部需要评估两个风险。

一个是技术复用的授权问题。短期看,所有跨国车企看上去都试图将中国区投放产品搭载华为方案。海外市场暂时还不用那么卷。而且智驾必须依靠云算力提前部署。海外目前唯一有希望直接利用架设在中国的服务器的区域,是部分东盟。这也是日系在东盟虽然份额占优,但惶惶不可终日的原因。

但长期看,多数国家都要求用户数据、地理数据放在本国境内,因此必须将华为云向目标市场延伸,否则就只能依赖本地(车载)算力,那样华为智驾的能力就大大折扣,和普通的L2辅助驾驶,区别不大了。哪些国家会引入华为云,就是华为智驾能够平移的潜在市场。这就排除了美欧日等国家。

图片

另一风险,就是美国人。现在华为能够保证,在智驾软硬件解决方案里,美国技术和零部件含量为零。但是美国可能以自身市场为武器,迫使跨国车企放弃与华为在第三方国家的合作。这么干当然不讲理,也没有先例。但是所有日企,特别是丰田,将美国作为头号市场,是无法割舍的。BBA的中国业务权重更高,但也应有类似的担心。

评估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他们仍然决定和华为合作。反推过来,合作一定是浅层次的,集中于具体产品层面,不会有合资公司等“脱离成本”高的方式。万一美国人翻脸刀架脖子上,放弃合作就是。不能指望欧盟或者日本能像中国政府那样支持自己。

但在光速滑跪之前,其实不妨等等中国政府的态度。不是声明之类,而是实际出台法律,对冲美国人的法律行动或者行政令。中国在TikTok 2020年被劫掠之前,将其算法列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技术目录》当中,阻止了美国人。中国会不会“保护”华为和跨国车企的合作,与美国对刚,这需要发挥想象力了。反正2022年以来离谱的事太多,有助于解放思路。

图片

现在看,跨国车企把战略优先级排的很清晰。先发起合作再说,否则还没轮到美国人发飙,中国市场先要保不住了。如果能做点什么,阻止中国业务下滑,跨国车企其实愿意做更多。

标签: 问界m7 车企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