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腾势N7深度解析,自主品牌的崛起之路

大概是2008年前后,自主品牌提了“正向开发”,从此开始了崛起之路。但“正向开发”这件事,更多是解决“能不能让一项技术从0到1的过程,要从1到100,我们还需要讨论从“能用”,到“好用”的蜕变。

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障”,当AI给了你特别高的预期,但它对你“简单的问题”却无法提供回应的时候,你的期望就会被狠狠地砸到地上,背后的问题出在哪呢?

取决于你,要的是什么。

所有的功能和配置,只是最终落地的形态,它们的背后理应有更高的理念来指导它们,避免它们走形---现在大家把它叫做“用户需求”。

但只解决“需求”的问题就好了吗?对应的,从设计的角度还需要有一个统筹的观点,来执行这个“理念”,也就是所谓的“整车视角”,它关联到的是主机厂的“态度”,是主机厂对技术,对用户,对社会责任的思考---这也是诞生整车智能的关键。

比如说,今天“自动驾驶”、“智慧座舱”的话题很火,但如果把它们等同于“整车智能”,多少是肤浅的,因为整车的内涵原本就包括了动力总成、底盘操控,概念造型等等等子系统,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大家从来不说破---需要有一个整车全局的视角,去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恰好最近在体验腾势N7,我觉得它就是比较典型的,在“用户需求”和“整车视角”两者理念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它考虑的不是“别人有什么,我也给你什么”,而是“需要给你什么,给了以后能不能真正解决你的痛点”。

作为观察下层设计与上层理念关系的窗口,再适合不过。

一.用户需求场景细节超多

什么是用户需求场景呢?

平时你开车有哪里觉得不爽,又或者哪里觉得用起来特别对味的,就是一台好车所追求的“场景”了。比如说,我家里有俩娃,安全座椅都在后排,他们又希望和妈妈坐在一起,平时一定是我先下车绕到后面开门,再回来主驾,有时在拥堵的老城区,医院、学校门口,就特别社死,我自己成为了那个堵路的来源,真的是一个痛点。

腾势N7在主驾车窗按钮上设计了电子童锁按键,一切问题迎难而解!我上车后立刻就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


再比如,看过黑镜的朋友,都知道摄像头被侵入有多恐怖吧?有些人不太喜欢“驾驶员监控”,N7就是“多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机械遮挡开关”,其实根本要不了两块钱成本,但是它把选择留给你了。

再比如,当你右手腾不出来,又或者是左撇子的朋友,直接可以在左侧内饰板上触摸调节空调,也非常爽!


等等等等,光是讲这些细节,我就能开一整篇。

不要觉得这些细节“没什么”,今天最可怕的就是把自动驾驶和所谓的智慧座舱塞给你,然后使劲说自己先进,但是根本不管你用不用。

从这个角度,我觉得N7就是站在“用户立场上”的一台车,非常有意思。


二.“懂得用户”的车,驾驶是什么体验?

到了这,就可以聊聊“整车”了。比亚迪的高阶智驾名称叫做“天神之眼”,很多人会对这个“眼”先入为主,觉得智驾就是几个雷达几个摄像头,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

智驾的三个要素:感知、决策和执行。雷达、摄像头仅仅是“感知层”的属性,我们平时说的算力和各种模型,用来解决“决策”的事情,但无论如何智驾的最后一步,一定是落地在“执行层面”,于是智驾天然就和机械层面上的动力总成、底盘脱离不了关系。

但是“传统机械”,这四个字,就是很多人误解为“不智能”的地方。新能源时期,“传统机械”有没有更加智能的可能性呢?

动力总成的层面上其实主要是“三电”的问题---比如更好的SOC估算,续航估算更精确,你对里程更有底气,这就是爽点。比如说更好的热管理和能量管理,通过热泵和三电系统的能量梯度流动来更好地实现快冷快热,节能高效,冬季夏季可以得到更好的续航达成率,这算不算智能?比如说,电机的输出特性,能够更加适配你的真实需求。


我开车的时候很暴躁,但我不太愿意用Sports模式的原因在于,多数车型的Sports都太过于刻意了,一蹿一停的过程非常突兀,“很难受”---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进入运动模式的时候只是为了“开快点”,而不是为了“剧烈地下赛道”。N7的Sports是我开过的最舒服的Sports,我注意观察了能量回收的事情,和Eco并没有什么差异---标准回馈大概峰值是25kW,最大回馈是50kW左右,差异主要在踏板特性,它解决了“快速响应动力”的问题,但过程是连续而柔和的,于是就很爽:一台车能懂你,背后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工程师懂你,基于你的需求做了开发,一层是它确实智能,能主动来匹配你的意图。

当然了,N7在三电上最为显性的技术,实际上是“双枪充电”

“双枪”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过于“霸道”,其实不然:第三方的充电服务提供商,很喜欢这种技术。对电池补能的话题,只去看低频的春节高速是不够的---日常生活里,城市里有许多桩事实上是闲置的。充电高峰双枪依然需要排队,它只不过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在超快充普及率还不够的前提下,你如何能够借用普通电桩来实现“超快充”节省时间?这是不是用户想要的?

我特地拉了一下对比,双枪的差异体现在中低电量,充电功率可以进一步提升20%左右,这个过程会持续到SOC到达85%左右。

这里我想过用SOC对比不够客观,用“充多少度”其实又只能对比“电池”,但最终我们关注的是整车的综合续航,所以我把起点全部归零后,看“一段时间充进去多少CLTC标准续航”,又拉了一个图,加上另外一台800V快充的车型,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在15分钟内,双枪对续航里程的延长效果和800V基本一致,与单枪相比,提升都超过了90%,以及都具备30分钟充入500km续航的能力。


换句话说,这台车获得了“普通桩当超快充来用”的能力。

再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单枪充电时间过长,有可能从低谷电价变成高峰电价,所以双枪在这个事情上有可能省钱hhh。

三.至于“传统底盘”,智能化的一种方式是提高自由度:空悬。

很多人听到这个词就想到“操控”+“舒适”两者兼得,我觉得也是不够的---兼得的含义是“一车多用”,创造更多场景给你,你获得了更多的利益点,这是智能化时期车要进入“大生态”的一个前提。

比如A0级轿车开始有“大空间练瑜伽”的示范,MPV更是有游戏厅、影音房的内涵:一台低趴的轿跑,和一台通过性不错的轻越野SUV,你在N7身上都能得到。

在“整车视角”下,这种“Smartify”后的传统机械,就能做很好的“智电融合”了---回到天神之眼的话题,通过感知层的“视觉”,提前对路面进行“预瞄”,识别减速带、砂石路面,是可以提前调节空悬来进行应对的。

这就是“整车智能”架构下,内部多个子系统以后的一种“协作”能力,1+1>2,就是爽点。如果你非要说N7搭载的云辇-A,是如何紧扣用户需求的,我觉得可以不纠结iCCT、iCVC、iADC这些到底是什么,只聊聊它能实现什么:

1. 针对加减速过程,云辇-A可以对纵向方向上的抬头点头现象进行抑制,不晃你就不会晕,它实现了我每次“刹车”时车身不摇晃的终极目标。

2. 过弯时车身内外侧因为离心力的问题,会存在侧倾趋势,它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补偿,可以提高操控与运动性能;

3. 如果是四驱车型,还可以通过前后电机的输出分配,结合悬架的软硬来实现更高级的操控能力;

4. 以及,智能漂移控制系统---顾名思义,我确实没敢试,但是它真敢给你。

我现在很期待比亚迪投50亿的赛车场---它不仅仅是属于仰望U9的舞台,N7这类车型实际上也很有驾驶乐趣!


四.智电融合领先2代

此前赵长江说“腾势的智电融合领先2代”,很多人觉得夸张,其实不然---当你去审视主流燃油车市场的合资产品时,会看到L0、L1,或者L2早期的产品,其实还很多,从前哪怕是用空悬、动辄四五十万起步的“豪华车型”,它们也不存在“天神之眼”这种预瞄的可能性。

只看智驾的层面,从ACC(巡航,纵向车速控制),到ICC(横向车道线、纵向车速控制,以及打转向灯自行变道),再到NOA(自动驾驶),中间确实就出现了“两次降维打击式的差异”,说“两代”真没问题。

这还没提“智驾与三电、底盘的融合过程”,这个附加价值。

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家讨论比亚迪说的是销量,最害怕听到的是“比亚迪又降价了”,但我觉得最恐怖的应该是“比亚迪说要搞智驾了”---在它的规模和体量上推广智驾,只会意味着真正的“智驾平权”。


“城区NOA”N7车上还没有释放,但我在深圳是体验过的,有一些小亮点:比如说厂区主道侧边总是有一排车临停,右转专用道转弯后,遇到这排车,其他厂家的车很容易停下来,但腾势N7懂得绕行。

不过这两周我主要体验的是包含横纵向控制的智能巡航ICC,以及高快领航NOA。后面我计划释放一些视频,这里就主要先讲讲一些特别的体验。

ICC是比ACC高一层级的智驾辅助,它能解决的是“车速控制”,但不能跟随导航换向---尽管如此,你只要打转向灯,它是可以自发地完成变道操作的。让我比较意外的有两个细节:

1.我以为ICC是极容易因为外界干扰而被迫退出的,但在番禺区南大干线我竟然全程没有干预;

2.我一直以为下图这种“大曲率环形匝道”,得需要强NOA才能解决问题,但实际上N7的ICC,通过“车道居中”,完全足以通过。


在这个背景下,我对高快NOA是很有信心的---这2周我累计1000公里左右的里程,大概会有七八百公里的高快。高速路段稳定发挥就不提了,我特地选了繁忙的时段去遍历24公里的番禺大道,也能做到零接管。

每次拥堵的时候我看着虚拟世界里对周边环境的复现,都觉得非常解压,你觉得它只是“看着好玩”而已吗?其实有两个用途:1.帮助你理解智驾的意图,随时好干预它的动作;2.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简易的360°环视影像,帮你识别盲区的情况。



前面我们不是提到了“整车视角”是一个品牌对技术、用户、社会责任的思考的么?以前大概是日系更喜欢讲“安心”这个概念,但腾势的NOA里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受到这点了。

“安心”实际上是建立在“安全”之上的存在。

腾势的NOA里有一个场景叫“智慧避让”。比如说,右车道突然遇到大卡车,这时候N7会适当放弃居中,往左偏一点点,待远离大车后再重新恢复居中。

这是此前一直困扰我的一个场景:我知道NOA算得比我肉眼精确,但坦白说我对两侧障碍物就天然有恐惧感,比如说高速过大环形匝道的时候我一定是会吃到中间的车道线,但NOA知道它不会撞壁,因此就会贴侧边很紧---这种突破我心理预期的动作会让我很紧张。

“智慧避让”是一个缓解我焦虑的动作,同时也是“安全的动作”。

设计从安全的角度去思考你的“担忧”其实还有更多。比如N7打开车门的形式是很方便的“一键解锁”,但会有人怕事故后掉电无法打开车门,于是下方就预留了一个机械开关,算是一层技术冗余了。

而“安全上的冗余”,就是用以支撑“豪华”背后的存在。



五.智驾的另一个场景是中低速的泊车。

我知道今天“识别车框”的自动泊车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原本觉得N7只要是常规水准也不必多说,但真的就遇到了一个惊喜。

我家的停车位是“超生”在最侧边的车位,前后两个柱子大概吃进了1/3的车位,不太能用常规的方式挪进去,但适应了以后也完全可以“一把进去”。可惜我试过不少“自动泊车”的产品,没有任何一台,可以在这里触发自动泊车。

N7做到了。这来自于它设计上预留了“自选车位”的功能,你可以在屏幕上拖动一个车位,只要拖得出来,N7就能停进去:它在硬件上可能和其他人也没有太大差异,它在软件上也没开发什么惊天动地的算法,但是工程上,它的技术开发有了自己的思考,于是就解决一个用户生活里真实会遇到的难题。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搞自动驾驶的工程师自己没有驾照。但在这些细节当中,我觉得比亚迪做这些开发的工程师,不仅是“有驾照”,而且一定是很深度地开过车、体验车,才会拥有这么多“细节上的思考”。

零零散散地说了很多,我觉得大家多少应该已经认识到了“整车智能”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三电动总上的智能(刀片电池,比亚迪的基石),底盘操控上的智能(云辇-A),智驾(ICC+NOA),智慧座舱,种种种种,不仅仅是叠加起来,而应该说是背后存在着一个“上帝视角”去审视它们的意义,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用户的意图和诉求---这才应该是“天神之眼”的真正内涵。

最终能够打通内部的所有矛盾,让一切智能以一个完整的形态出现了,我们才称之为“整车智能”。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去理解N7的形态,就能认识到它饱含着比亚迪对技术,对用户需求,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因为它“懂”用户,所以它是“真的智能”。

很有意思。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