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对下一个十年的7个猜想,中国车市将会发生什么?

驾仕派从最初诞生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在过去十年,驾仕派经历了泛汽车行业最剧烈的变化,包括汽车产业的一只脚已经从内燃机时代跨入了电动时代;

我们也经历了媒体从报纸电视跨越到互联网时代,然后紧接着就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自媒体也变成了新媒体,从写作变成了出镜,“媒体人”概念被全部推翻……

十年时间很长,足以对整个媒体行业刷新两次;十年时间又很短,短到可以见证中国品牌的大哥从长城变到吉利再交给比亚迪,短到雷诺三菱来了又走。

对于过去驾仕派的发展我们无意回顾,但是对于未来驾仕派所处的汽车行业,我们希望去大胆猜想,等到下一个十年再来看这些“历史存档”,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启发。

01

长期主义

驾仕派走向何处:是长期主义还是长期投机主义?

很多人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这句话其实太泛泛了,听者往往难以感知。去讲驾仕派的十年经验其实没有太多意义,但是我这里有另一个关于“长期主义”的故事,可能听起来很有趣。

差不多也是在十年前,我曾经听朋友的建议买了一只做调味料的股票。一开始那只股票涨势还不错,浮盈了20%不止。只是当时觉得还能涨,就没有出手,毕竟20%的涨幅对于那时候喜欢炒股的人来说简直不算赚钱。

但问题是那支股票质地本身就不好,炒作的就是一个借壳上市。结果借壳那家公司是一个“空壳公司”,本身也就是讲一个故事,直接把这只股票炒成了*ST,距离退市一步之遥。

然而,在不断的下跌中,我甚至还不断买入这只质地不佳的股票,原因是我还幻想着有一天这只股票能够迎来奇迹。

我最开始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差不多跌去了90%,好在它经过自身的一些努力和运作,保壳成功,有了新股东。而我,后来经过不断补仓成本也不断下降,只是大概距离回本还需要上涨一倍才行。

但是我为什么会一直持有这只股票呢?原因是从产品端来说,它似乎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调味料其实是一个特别稳定的需求,甚至还在不断增长。比如有一波上涨就是因为预制菜的兴起,这些调味料公司估值特别高,比如某家酱油公司成为了酱油界的“茅台”。在我看来,我的这只股票,总有一天会回本的。

九年时间过去了,并没有奇迹发生。

对于一个已经打定主意的“躺平股东”,转折发生在第十年的时候,而且毫无逻辑。

这家公司突然因为自己的股东打算做AI算力,并且找另一家公司预定了多少多少英伟达的算力卡,这只股票突然就成为了“题材股”。

大量的炒作资金涌入。第一个月这只股票上涨了15%,我没有卖;第二个月这只股票上涨了12%,我还没有卖;第三个月这只股票上涨了59%,我卖了一半;第四个月这只股票上涨了20%,我卖光了剩下一半。

清仓后算了一下,我不仅回了本,还赚了100%,算下来十年平均收益率10%。而A股市场在过去十年的收益率,差不多是零。现在这只股票大概又跌了50%,毕竟AI算力同样只是一个故事。

这次投资,给我上了这一堂深刻的投资课程。我大概整理了几个教训:——

1、长期主义没有错,但是你预估不到长期主义的方向;


2、大多数人把长期投机主义理解为长期主义;


3、大多时候你坚信的事情,或许真正能够带给你价值的,和你坚持的可能无关,而是偶然发生的其他转折;


4、赚一次100%,比赚1000%更容易,也比赚五次20%更容易;


5、要相信常识,酱油不会产生茅台,算力也不会永恒;


6、真正的长期主义,是一开始就要选择对的路线,再去坚持。


7、如果你选择错了,迅速离场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驾仕派,我们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内容本身就是长期主义。而不管是去做图文、做漫画、还是做短视频,都不过是一种内容形式的变化而已。如果只把“形式变化”当成一种长期主义,那就只是“长期投机主义”。

从驾仕派的角度来说,内容价值是上一个十年已经验证过的长期主义,而下一个十年,同样坚持内容价值就好。

只是或许我们最后会发现,让驾仕派赚到钱的,大概率不可能是媒体业务板块,而是一种我们或许想象不到的新业务种类——就好像有些电台主持人,真正让他们成名的不是电台节目,而是抖音短视频。

所以面向下一个十年,驾仕派也需要做好准备,基于媒体业务进行扩散发展,寻找更多的机会。

02

全面电动

全面新能源在中国必然会发生,燃油车销售会解禁

下一个十年,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可以明确的是全面新能源,95%的车型都会有大电池、并且通过电驱动,只是不知道纯电车和混动车型的比例。剩下的5%,也就是100万辆规模还是会留给纯燃油车。

内燃机不会消失。一方面内燃机将成为应对“里程焦虑”以及面向中国更大范围的使用工况,另一方面是内燃机作为中国车企面向全球同步研发的产品,会继续在中国市场推出。而后者更有趣的地方可能在于,中国会在提供给全球产品的基础上,打造更为高端、更为豪华的版本去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燃油车的需求。

大致可以理解为,到了2035年左右,纯燃油车将会更贵、集中在中高端市场,提供给汽车用户差异化的体验,甚至加油这样麻烦的事情,只有有钱人才能去做。这就类似于机械表在现代生活中更多是一种装饰/奢侈品,而不是日常工具。

由于全面新能源化,对于纯燃油车的销售限制就没有意义,燃油车会和电动车享受一样的出行政策、购买政策。

同时,2035年由于燃油车的存在,或许手动挡驾校会是一个非常小众、却又很赚钱的生意。只有少部分驾校教练能够提供手动挡教学,这也变相抬升了手动燃油车的受众目标,或许那时候50岁、60岁左右的用户群体,会是豪华燃油车的主销客群。

这样想起来,过两年囤一辆手动挡型格,等到2035年没准儿就成了增值神器?

03

固态电池

电动车发展的分岔路口:固态电池真的会来吗

如果说未来十年已经明确全面电动化,那么决定电动车要如何发展、在哪里发展,唯一决定性因素就是:全固态电池。

先说说全固态电池为什么会影响电动车发展方向。

全固态电池的优势是安全、超充、能量密度高,几乎就是电动车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全固态电池能够解决现在电动车所有的问题——电池太重、能量密度低、占用底盘空间太大、需要额外的散热结构。

但是这一方案目前还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对固态电池的推广现在也就是营销概念,真正技术突破要等到2028年前后才能知道。

一旦能够确认全固态电池的量产,那么对于电动车的发展就很简单了,直接在燃油车的思路上继续做电动车。

举个例子,在现有电池技术路线下做跑车,基本上就是四不像;要解决长续航问题,最好的方案是加一个发动机;车辆宽度和体型也越来越大。可是如果全固态电池技术可以解决,那么即便是马自达MX-5也可以装上续航足够的电池,GT-R这样的产品也能够平衡性能和轻量化。

还有一点是,目前最有可能量产化全固态电池的车企是丰田日产宝马也在参与,而中国这边推进也比较快。所以全固态电池这种“终极技术”将被中日两国把持,全球汽车产业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打破了之前欧美日三极竞争的格局。

然而,所有的设想都是要基于“全固态电池量产”这一假设。那么,如果全固态电池在未来十年都无法达到合理成本量产会发生什么呢?

一种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电池技术的进步基本停止,变化的只是结构创新,通过微创新解决电动车的安全性和快充问题,续航则会达到500-600km的平衡。

这并非不可能,要知道铅蓄电池技术比汽车产业的历史还要长,1989年发明的镍氢电池至今仍在丰田混动车型上使用、现在的锂电池技术则是早在1991年就发明了的。电池技术的进步,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慢很多。

因此,只要电池技术没有进步,我们会看到汽车的尺寸会越做越大,加上越来越强调低风阻、简洁的造型,因为无法去解决车身重量问题,消费者对于乘坐空间和舒适性的要求会降低。

同时,不得不想象,XEV车型,也就是插电式混动和增程混动会成为另一种主流——销量可能会超过纯电动车,成为真正的主流产品。因为电池成本迟早会回到更合理的价格区间——也就是更贵——一台发动机的成本,远比50度电的电池更便宜。

或许还有一种可能是,电池技术的发展绕过了全固态,而被某种可能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完成商业突破的新工艺取代。这有点类似于光伏产品发生过的情况,从多晶硅到单晶硅的迭代,带来了成本的大幅下降,迅速让光伏产品在不需要补贴的情况下得到普及。

那就意味着电动车可能形态上变化不大,可是整个成本优势将急剧放大,推动整个汽车产业走向另一个方向。比如最简单的猜想是,当电池成本下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那么车企最好的选择是直接使用换电结构,而不再需要自己去做电池的组装。

04

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的实现

再过十年,无人驾驶是否会实现?这是所有汽车产业从业人员最大的疑问。但是从目前算力的进化、算法的进化来说,在2035年全球汽车产业大概率会进入“准无人驾驶时代”。

之所以说“准无人驾驶”,是因为下一个十年一定是混合交通模式,即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会混合运行。这样的混合状态其实才是无人驾驶最难得的地方,因为机器要去和有人驾驶车辆进行博弈,这将大大降低无人驾驶的效率。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将来的高速道路会存在一条“无人驾驶车道”,只要车辆在这条车道上就可以完全实现无人驾驶状态。这样所有的无人驾驶车辆在一条车道上行驶,那是最可控的,也不会产生干扰(不排除有人驾驶车辆误闯,但相对规避起来会更简单一些)。

如果我们再把范围扩大一点,某个区域全部都是自动驾驶车辆行不行?某条高架只允许搭载了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进入行不行?

至少从技术上,我们觉得是可行的。

对未来十年最笃定的两件事情,如果其中一件是全面电动化,另一件就是L4技术可以在部分区域或道路广泛使用。

05

汽车消费体验

汽车消费趋势和PC、手机消费的拟合

未来十年,汽车的消费模式可能会和曾经的PC、现在的手机一样拟合。这种拟合的背后将是汽车消费业态、汽车消费流程的巨大变革。

如何理解这里提到的“拟合”?其实就是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体验、品牌体验会越来越简化,而不再像现在对购买一辆汽车还当做一件天大的事情。

这类情况和在2000-2010年左右购买PC、笔记本,又或者和2010-2020年购买手机的情况一样。大多数消费者关注点都是要如何买到一款物美价廉的电脑或者手机,不愿意为品牌付出过多的溢价,这也造就了大量新品牌的机会。

而且那时候消费都是卖场模式,消费者需要真切的感知到产品才愿意下单,原因就是往往需要销售推荐和对比。

但是你会发现,到了2010年之后,普通消费者购买电脑的心态就不一样了,基本上直接选择品牌了,是联想还是戴尔,又或者选择ThinkPad,基本上没有太多纠结。核对好参数、价格,直接就从网上下单,大部分不需要再看实物。

手机消费也类似,2020年后换安卓手机,其实手机品牌就决定了大部分因素。再根据自己的游戏需求、摄影需求或者其他一些个性化需求,直接就可以在网上下单,或者在店里面看到合适就购买了。

这种消费变化的逻辑在于,消费者已经是多次购买,对于自我的需求和产品的体验都有了很充分的认知,也能够洞察到广告宣传中的陷阱。因而消费者在复购时基本上不会去卖场里面进行咨询或者对比,这也使得卖场消费场景也随之没落了。

再往后十年,汽车消费也是一样的情况。消费者基本上都是复购为主,对于品牌认知、产品需求都有了明确需求,所以也不需要听经销商销售忽悠,基本上会明确根据自己的需求购车。

唯一的区别在于,汽车依然是需要体验的产品。

虽然现在商超模式可以有效的触达用户,能够形成广泛的认知,但是距离消费者直接订车还是有一定距离,包括如何解决消费者的体验环节就成为了接下去十年汽车消费新业态的一个课题。但是可以明确的是,4S模式和大卖场模式应该不会持续存在,或者说4S模式中的销售功能大概率会被剥离,更多是负责交付和售后。

一个猜想是,今后十年的汽车消费,产生价值的环节可能在于体验。谁能提供更连贯的体验、更全面的对比体验,或许就能掌控汽车消费环节最重要的价值,相当于新时代的“汽车垂直媒体”。

只要能够完成体验环节,接下去的下单、付款、交付环节都是现有的方案,所以谁能让用户去体验,谁就是渠道之王。

06

内饰设计归零

随身数据和AI交互对汽车设计的影响

下一个十年,汽车一定会迎来一种新的交互范式,这也将改变汽车的内饰造型,也可能会改变汽车的外部设计。

如果我们回忆下十年前的汽车,它的内饰有什么?除了传统布置的仪表盘,往往就是中间有许多实体按键的中控。中控又分为空调区域,然后是中间的收音机区域,好一点的车会有一个屏幕来显示倒车影像,也有USB接口。更早一点的车可能是CD播放机,甚至还有DVD播放机。

而现在的汽车内饰基本就是特斯拉定义的。主要是中间一块15英寸的大屏幕,然后围绕这个屏幕会有延伸的液晶仪表或者副驾驶屏,当然也可以没有。空调大部分时候被整合到了屏幕里面,其余的按键也被虚拟化,音乐播放要用APP,拥有了更多娱乐方式。

如果你去研究汽车内饰的变化,会发现本质上内饰的变化,实际是和用户的数据储存方式相关的。

早期的数据存储更多是提供娱乐,比如磁带、CD,所以汽车上也用这些装置。后来有了小尺寸的屏幕,可以显示画面,就有了,而且界面布局也和手机类似,开始有了九宫格按键。发展到现在,数据储备往往是手机或者云端,所以钥匙可以整合到手机NFC钥匙和蓝牙,车辆控制可以整合到手机APP,因此汽车开始用大屏、更大的屏,再把你常用的APP放进去。

可以说,汽车内饰的设计变化和交互演化,本质上是把驾驶者的数据储存模式搬到了车上。你用磁带,车上就有磁带机;你用CD,车上就有CD机;你用U盘,车上就有USB接口;你用手机,车上就有了大屏幕。

那么未来十年,对消费者来说,数据储存最可能的变化是个人账户资料被迁移到云端,经过AI的训练,可以更好地适应每个驾驶者的需求。

比如现在很多车机系统设计了“流转”这些功能,就是让手机和车机可以转换数据,而以后通过云端数据,直接可以把你手机现在正在播放的音乐自动切到车机上继续播放,在车上进行的导航可以在下车后拿起手机时(假如那时候还用手机的话)自动打开步行导航。

基本上,车机和手机不再有任何区别——甚至可能的一种情况是,汽车不会再有额外的车机系统,直接是手机放到车辆上,车辆上的计算中心就把你需要展现的数据投放到车辆屏幕上。对于车企来说,他们不再需要去打造一个“车机”系统,而只需要一个“展示器”。

同样,还有更多的AI功能,可以让交互直接从触控变为“动嘴”,这样也可以让车辆的大屏被取代,直接被设计到远端,比如风挡的位置。通过语音、或者手机功能的投射,直接可以替代原有的车机大屏。这对于整个车内的空间布局会有极大地改变,车辆设计或许会回到“空白”模式。


07

媒体颠覆

Vision Pro对汽车媒体的影响

接下来的一个十年,可能我们会面临汽车媒体行业最大的一个“跃迁”,那就是从平面影像时代,进入到沉浸式的空间影像时代。而这一切的驱动力,来自于苹果发布的Vision Pro的启发,这个空间计算设备,很可能会大幅度改变我们对资讯的浏览方式。

Vision Pro被称为“空间计算设备”,不仅仅是一个VR或者XR设备,它最重要的可能性是会替代桌面设备,让使用者对PC或者Mac的使用转移到“虚实空间”。具体的发展应用机会我们不作过多的猜想,但显然会首先改变汽车媒体展示产品的机会。

首先是分辨率,目前大屏看4K清晰度已经很高,但是Vision Pro将带来双目8K的分辨率,这是极其夸张的清晰度,而且对整个影像拍摄设备的要求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其次是使用Vision Pro这类设备观看节目的体验变化,用户不再是带一个VR设备然后看一个平面的内容,而是会有更强调沉浸感。包括拍摄的角度也会更加多样化,比如现在的航拍更多是起到氛围感的营造上,但是到了Vision Pro里面,航拍或许可以变成一种展示产品的重要视角。

第一视角拍摄的内容很可能成为体验型内容的主流方式,也就是现在刷短视频很多那种“头上长了摄像机的男人”视角。这也将洗牌现在所谓的KOL、主持人模式,因为对于用户来说,我可以沉浸式体验产品,只需要展示产品、展示使用环境,不需要有人再来专门介绍。

至于看人,在没有距离感的前提下,什么样的主持人是被需要的,这是一个问题。就好像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很不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打破第四面墙,而现在的短视频和汽车评测基本上做的就是为“墙”后面的你来介绍产品。

或许到了十年以后的汽车视频,更像是一种互动游戏体验,可以通过主持人的交互来更全面的体验产品。主持人的角色可能就成了一个“虚拟角色”,一个类似于游戏里面的NPC,用AI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功能。

当然,汽车视频更有可能和旅游、冒险、甚至游戏等领域进行融合。比如一条SUV视频更多是展示如何翻山越岭看到雪山,是如何从森林中穿越来到高原湖泊,高分辨率的沉浸式体验,将完全让汽车视频的制作方式和呈现方式都不一样。

可能这时候你要问的是,图文在未来十年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就好像我们十年前很难想象大家都不看文字内容,而把大量时间放到视频上来获取信息。图文的浏览量或许是十年前的10%左右,那么再过十年、都习惯用上Vision Pro这类设备之后,会不会看文字的人只有1%?

那时候作为一家汽车媒体,可能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有价值的内容,通过非纯文本的形式传递出去。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走,但是我们知道,总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END)

标签: 领翔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