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当中国电动汽车走到了“数字路口”|路边闲谈


关于数据和逻辑漏洞,与欧阳明高教授商榷 


撰文|杨克铨

编辑|路由社

 

题记: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佚名



 

1、

 

对于仍然年轻的中国电动汽车来说,“数字”正在成为那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3月1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高层论坛上,原本希望通过30多分钟的演讲主动“回应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种种质疑”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教授大概没有想到,会因为PPT里引用的两组数字,反而让自己成了被质疑的中心,也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性的误解。

 

在谈到新能源汽车的“当前技术问题”时,欧阳明高教授用两页PPT对“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性的质疑”做出了回应。

 

图片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起火率比较

 

第一页PPT引用了国家消防救援局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自燃车辆,燃油车18360辆;新能源车640辆(8辆/天),计算得出的起火率为:燃油车18360/31771万=万分之0.58;新能源车640/1445.2万=万分之0.44。

 

据此,他得出了新能源汽车起火率低于燃油车的结论。

 

在演讲中,他还不无调侃地分析了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起火更容易被公众关注,因为“电动汽车自燃是新闻,只要烧一个就会爆;燃油车自燃不是新闻,没人愿意听这个东西”。

 

图片

国外市场各大品牌因火灾风险的车辆召回数据

 

第二页PPT,对比了国外市场各大品牌因火灾风险召回车辆的数据,并以特斯拉在2018-2023年0召回为依据,得出了“国外市场数据同样证明电动汽车安全性高于燃油车”的结论。

 

仅从这两页PPT提供的数字和对比结果来看,结论似乎也是板上钉钉的:公众和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忧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到了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

 

事实果真如此吗?

 

然而,我们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感知到的情况,明明和这一结论正好相反。这中间的不匹配和不对称,症结可能就在于对统计数字的选择、处理和理解上。

 

在路由社Roadbook看来,欧阳明高教授的两页PPT中展示的数据与所做的比较,至少,还有下面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

 

第一,数据来源和处理不严谨。

 

据称,第一页PPT中的数据来源是国家消防救援局。不过,作为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直属上级部门,国家应急管理部此前被广为援引和传播的一组数据却与这一结果恰好相反。同样是对2023年一季度的统计结果,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自燃率分别是万分之0.72、万分之0.37。可见,同期新能源车自燃率明显要高于燃油车。

 

图片

网传甚广的国家应急管理部2023年一季度统计数据

 

事实上,经过查找两个部门的官网不难发现,以上两组数据,无论在国家消防救援局,还是在国家应急管理部,均无法查询到原始的统计数据详情。

 

进一步搜索后可知,关于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平均每天就有8辆新能源车发生火灾(含自燃)”——也即第一页PPT中括号里(8辆/天)——的说法,最早或出现在2023年9月22日举办的首届汽车新生态发展大会上,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原网络交易监管司副司长严冯敏的演讲中,据称,他的数据也来自国家应急管理部。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细节是,当时严冯敏还提到了关键的另半句,“仅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自燃率上涨了32%”。

 

对于这个数据,不知道欧阳明高教授是并没有留意到,还是说是有意的忽略?

 

第二,概念上存在着含混不清。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车辆起火和自燃并不完全相同。正如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起火,尤其是后者常见的由电池引发的自燃事故,这两者之间也不能静态等同起来,或者做机械的比较。

 

除引发火灾的原因、程度、危害等都不尽相同之外,由各种外力碰撞引起的电池包损伤、或者电池包自身热失控引发的自燃事故,所造成的格外严重的火情、财产生命的损失,以及爆燃等次生灾害,才是新能源汽车起火/自燃格外引发公众关注的核心所在。

 

因此,燃油车起火和新能源汽车起火这两者之间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相应做出严格的区分,才有可能做出客观、有效的比较。

 

比如,相比燃油车起火往往发生在老旧车辆上,由部件破损、电路老化、燃油泄露等因素引起,新能源汽车起火,尤其是电动车自燃事故,则几乎无差别的大量出现在新老车辆上,而且大部分起火均与电池包的损伤和热失控相关。而且,相比燃油车的起火,后者往往火情更大,扑救难度、次声危害等也要大得多。

 

第三,特斯拉的案例恐水土不服。

 

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相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快速上升的销量、规模和市场渗透率,拿海外市场特斯拉起火风险零召回的个案,用来证明国内市场更复杂的情况恐怕并不合适,甚至还会面临水土不服的尴尬。

 

图片

 

且不说,特斯拉在美国的零召回,并不能等同于特斯拉车辆本身的零起火、零自燃,事实上,仅以“特斯拉2018-2023没有因火灾风险召回任何车辆”为由,是得不出特斯拉电动车比其他跨国品牌燃油车更安全的结论的。

 

更何况,欧阳明高教授这里还是想由此一个体案例,直接推导出一个更为广泛的结论:在海外市场,电动汽车整体上的安全性也要高于燃油车。这样的推论怕更是不妥。

 

要是按照欧阳明高教授的推导逻辑,那些没有因为火灾风险召回的品牌,成了拿来证明新能源汽车更安全的正面例子,而那些进行召回的厂商,反而成了它们产品安全性不高的负面例证。不得不说,这里面的逻辑着实让人有些困惑与不解。

 

 

2、

 

换句话说,这种对数字使用上的不严谨、含混不清,甚至是有意或无意的“打扮”成分,多少有一些屁股决定脑袋的“拿来主义”,也不太像一个顶级学者所应为和该为的事情。

 

由此,不禁让人联想到同在上周举办的“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以下简称“央视3·15晚会”)。

 

作为一年一度最受消费者、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盛会,这台以“共筑诚信,共享安全”为主题的晚会,照例在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这一天如期而至。 

 

图片

央视官网3·15晚会节目简介

 

然而,出乎许多业内人士预料的是,在这个新车终端市场价格内卷、车市行情整体下行压力巨大的艰难时刻,原本以为不会有汽车品牌上榜的央视3·15晚会,却爆出一条“令人不安的宝马传动轴”。

 

不过,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在时长11分48秒的节目当中,除了对4位上一代BMW 530Li车主进行了个人经历与感受的采访,并报道了相关4S店对该故障的官方处理意见、处理过程外,节目并没有提供由该异响引发的安全隐患、或已经产生的安全事故等其他相关数据和信息。

 

此外,一个多少带有移花接木味道的迷之操作是,央视3·15晚会反倒将数年前的2017年、2019年,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因传动轴设计问题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发起的两起针对进口X5、X6车型,以及M3、M4车型展开召回的备案,拿来用作证明采访中二手车商们提出的一个观点——“宝马汽车传动轴的质量问题并不是小概率问题”的证据。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另外两个显见的事实。

 

其一,报道中涉及的多家宝马经销商售后负责人、维修技师等,在确认了530Li传动轴异响问题后,也明确给出了可免费更换传动轴,并补偿2000元代金券的解决方案。

 

图片宝马集团官方微博第一时间的回应

 

其二,节目播出之后的第一时间,宝马集团官方微博发布的声明当中,第一句话就正面回应了此次传动轴异响的问题,并明确表示,“我们此前已经进行过技术核查,确认该现象不会影响行驶安全,并可以通过维修解决,宝马承担所有相关维修费用”。

 

当然,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任谁遇到这样的质量问题和使用状况,都不会是一种愉快的消费体验。由此对行驶安全心存疑虑或担忧,也完全属于人之常情。

 

然而,这也并不能由此否认另外一个事实,宝马集团的官方申明和经销商的处理方式,反倒是对今年央视3·15晚会“共筑诚信,共享安全”主题的一个正面回应的范例。它也要比央视节目本身的似是而非要直接、直白、明确得多。

 

毕竟,相比于“令人不安的宝马传动轴”,这台国内级别最高、声量最大、关注度最广泛,也被认为是最权威、最严肃的央视3·15晚会,却对近几年来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是电动车快速普及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令人不安、危害更大的问题选择了避而不谈。

 

譬如,某些国产新能源车品牌频频出现的断轴事故、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失控问题、层出不穷的电动汽车自燃事故,等等;譬如,许多消费者购买了一些造车新势力的产品之后,品牌纷纷破产倒闭之后的车辆保养、维修问题,等等。

 

无论是日常出行中的人身安全问题,还是在商业中的诚信经营问题,以上这些大量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大问题,按理说才是一家拥有更多采访资源、掌握更大舆论话语权的国家电视台应该采访、报道和关注的大题目。

 

 

3、

 

当然,问题并不会因为人的选择性忽视而自动消除。正如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诸多疑虑,也不会因为专家学者们的吆喝或者权威媒体的视而不见而自动减少。

 

事实上,3月12日,由麦肯锡中国发布的《2024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就指出,自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调研启动以来,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首次出现了下滑。

 

图片

《2024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相关调研数据

 

根据该机构提供的2023年调研数据,在受访的纯电动汽车车主中,有22%的车主表示下一次购车将仅考虑燃油车,这一比例较2022年的3%有了大幅攀升。该报告还进一步指出,国内三、四线城市电动汽车车主出于充电不方便等因素,“反悔率”更是高达54%,远高于一、二线城市的车主。

 

不过,关于这份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调查报告,当网友、媒体和舆论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作为市场红利与发展窗口的最大获益者,置身事内的中国品牌掌舵者们又怎样看待行业趋势,准备如何面对走到十字路口的新能源车?

 

作为坚定的“挺电派”,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裁王传福,在今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的演讲中,就用一组数据继续唱多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进展与进度。

 

图片

 王传福


“新能源汽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中国,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上险数大约是788万台,整体渗透率超过35%,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正处在突破迭代的临界点。

 

上一周,新能源汽车的上险数渗透率已经突破了48.2%,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的话,我估计未来三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可能会突破50%,甚至会更高,形成新能源汽车在市场的主导地位。”

 

相比而言,另一位中国品牌大佬,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要谨慎得多。

 

图片

 李书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就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电动汽车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对此,他给出了三条理由:“一是,电动汽车的自燃率,要比燃油车高一点;二是,电动汽车购买成本,要比燃油车高一点;三是,电动汽车的二手车价格太低了,保值率不如燃油车。”

 

两位大佬的看法和观点无疑各有侧重,究竟孰是孰非,想必也会是见仁见智。

 

不过,从前面欧阳明高教授的数据使用和央视3·15晚会的报道这两个案例中,大约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或许可以牢记一条常识:即便数字本身不会说谎,但是那些选择使用什么数字、选择用哪些数字来为自己观点服务的人,却有可能会打扮数字。因此,在选择相信专家或权威之前,我们仍然有必要保持适当的警惕与必要的怀疑。

 

-FIN-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