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时隔39年, 国产车重回中国第一! 以身试毒的王传福有多狠?

时隔39年,比亚迪以年销302万辆的成绩,从合资车的手里夺回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而且是全科状元。从10万到100万,无论是哪一个级别,都拿下了各自细分市场的销量冠军。

我们把时间拉都回到2008年,当时王传福当着老外的面,闷了一口成分复杂、味道刺激的电解液,只为求股神巴菲特入伙,钱多少不要紧,只求打消对新能源和国产车的质疑,打响全球的名气。那个时候,国内汽车都是合资车的天下,国产车缺乏供应链,从技术到设计,都是到处买买买,高端车做不出来,低端车又丑又难开,完全就是山寨的代名词。十几年后,王传福不但拿回了中国国内市场第一,还将4万吨的汽车滚装船开到了欧洲家门口。连《英国金融时报》都自我怀疑了,欧洲能够挡住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吗?日本人对此说的更加直白,比亚迪是用白船打开了欧洲市场。这个白船,好像是明治维新前,美国海军打开日本国门的时候使用的战舰,言下之意,中国的汽车强行撞开了欧洲大门。

比亚迪到底有多强,日本人是最清楚的。跟丰田一样,比亚迪也是垂直整合产业链,一台汽车拆开有3/4的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成本降到了最低。比亚迪还用插电混动技术,突破了丰田布局30年的,油电混动专利壁垒,打穿了燃油车性价比的天花板,然后还抢走了日本紧凑车型的市场。连丰田章男见了王传福也要一个劲的问:“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呀”?答案或许是“不要命”。汽车是一个规模效应的产业,价格、产能、销量是相互驱动的,谁掌握了规模效应,谁就拥有了裂变的核武器,反之,可能永远也抬不起头。2003年开始,王传福选择了最难的自建全套供应链,从拆丰田花冠开始,一个个零件学,用了七八年时间,集齐了所有燃油车组件。一般人想着终于可以赚钱的时候,比亚迪又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All in了新能源。

王传福本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毒,才说服巴菲特方面相信比亚迪电池技术的安全环保。后来又熬了整整10年,这十年比亚迪的销量卡死在了四五十万辆,利润也只有百分之一点几,这核弹还没造成,差点自已没先爆了。终于在2023年8月跨过了500万新能源车的门槛,成本越来越低,销量、产量也是水涨船高,一路登顶全球“新能源之王”。这个时候,一向容易激动的王传福又哭了,在舞台上他几度哽咽,细数比亚迪20年来两次转型的痛苦,喊出中国汽车在一起的口号。结果回应他的除了掌声和附和,还有尖锐的嘲讽。吉利的沉默,长城的回应,掩盖不住的是中国车企各自为战,残酷竞争的火药味。比起国外的技术挑战,国内的利益藩篱更是让人头疼。

实际上,从2023年年初燃油车大降价开始,量变到质变的时刻就已经到来了。新产能成熟,老产能过剩,价格战的火药味是愈发的浓烈。当时燃油车头号杀手的比亚迪秦plus,已经把价格卷到了9.98万,力压轩逸卡罗拉等一些紧凑性日本燃油车,成为国内销冠,但是靠成本降价与规模扩张的阻力也因此越来越大。因为地方往往跟本地的合资车、国产车绑定,用资金政策来扶持,汽车产业才得以遍地开花。然而当技术成熟之后,就会变成地方保护主义,画地为牢,乃至在换电标准、新能源、二手车等领域都存在着地方壁垒。比如在国家明确插电混动也是新能源之后,某地不仅不给补贴了,还限制插混车进入市场,只是因为不是本地生产。这明显就是针对比亚迪,一度导致秦这个走量的杀手锏,在当地的销量几乎为零。

说来说去,是有些企业的供应链底气不足,不敢凭本事降成本。结果先有某省政企联合补贴本地车企,后有中汽协拉着16家车企搞不降价承诺,由于惹上了垄断嫌疑,不得不半途而废。总之,地方保护跟变相补贴,扭曲了车企靠本事降低成本的正常逻辑,也违背了统一大市场的精神,让中国汽车从行业到市场四分五裂,对长期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终于到了2024年,国家

鼓励

汽车以旧换新的政策出来了,王传福抓住了政策风口,比亚迪秦plus在配置几乎不变的前提下,再度大幅的下降2万块钱,有人甚至怀疑秦的价格下限是在5万。看你地方钱多还是我成本够低,目的就是逼迫各地市场整合,向汽车行业走向全国统一大市场,发起最后的冲锋,从而让比亚迪的规模效应像滚雪球一样的持续下去。

但是王传福的雄心显然不止于此,因为比亚迪的8艘汽车滚装船已经蓄势待发了。预计到2035年,中国企业的汽车混装船的数量将会超过200艘,足以把中国车送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中国汽车产业最黑暗时代的亲历者,王传福要的就是出一口气。当年他第一次去美国,就感觉到了被羞辱,对方老是反复查他的返程机票,去英国也是一样,被反复盘问,出示很多东西,气得他最后连护照都不要就走了,就是咽不下这口气。王传福之所以喊话国产车在一起,是因为比起合资车,国产车长期各自为战,画地为牢,才会被各个击破。比亚迪打通了汽车上下游供应链,但要打成更底层的规模优势,还得靠新能源相关的所有中国企业团结在一起。

如今,全球95%的锰,73%的钴,70%的石墨,67%的锂,63%的镍,都在咱们中国精炼。全球99%的阳极,82%的电解液,77%的阴极,74%的隔膜,66%的电池组件,也都在中国制造。而且芯片也在不断的突破,智能驾驶也率先落地,只要中国企业站在一起,别说欧洲挡不住比亚迪,全世界也没有人能够挡住中国车。长城汽车的CTO曾经转发评论说:“在一起不如先打一架”。其实全球的市场够大,足够让中国车企八仙过海,猛龙过江,一决胜负。谁能够最终像奔驰,宝马,丰田,通用一样,成就新能源未来格局的全球霸业,或许还为时尚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下一轮国产车要打架,战场也应该是全世界。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