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2024,外资汽车品牌又该何去何从 从公安部公布的...

2024,外资汽车品牌又该何去何从

从公安部公布的2023年新车注册数据看,中国品牌已经超越50%的新车注册量,这即意味着拐点的逆转,中外品牌竞争形势已经攻守易型了,消费者对国民品牌的信心和信任已经大范围提升了。那外资品牌又该何去何从呢?小编认为唯有从以前的“攻式”,主动且彻底改变为“抱式”,全面拥抱中国,或许还能延续更长时间。具体的表现在两点上:

一、 新车定价上放弃高额利润,以六折或七折的新车重新定价,直接杀入蓝海进行错位竞争。现在的中国品牌,无论是燃油车,增程车,还是纯电,尤其已经在10万-40万区间主力市场上杀红好了眼,实际上这个区间的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的市场零售价已经是六折七折八折表现了,与其遮遮掩掩,不如直接重新定价,放手一搏,更透明的定价机制,才可能让消费者买单,或许还有一丝生的机会。当然,除市场实际考虑外,小编也是颇有私心苦心两点,1)只有经历极致内卷竞争的中国品牌,才可能爆发出强大生命力,成长为世界级的伟大公司参与世界汽车格局的厮杀;2)极度内卷,也可以让中国消费者真正享受到价格实惠,享受时代发展的红利

二、 重新定位中国市场角色,从消费市场转变为大本营市场,也就是说,利用中国市场现有的供应链优势,互联网优势,消费者优势,政策扶持优势,把全球设计、研发、生产、供应等的主力全部移植到中国本土及周边区域,完全拥抱中国市场,与中国现有基础进行融合,在中国市场上实现涅槃重生,然后再以中国市场为大本营,对全球进行供应输出整车。这里的策略,可以是比如大众入股小鹏并合资江淮的模式,也可以是类似奔驰smart一样在中国全新重生再形成中欧双核的渠道销售的模式。除了高端价格市场还可以留在国外本土研发生产外,以上的策略将是唯二的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当前的全球汽车市场竞争,已经不再只是设计、研发、生产的竞争了;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更有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机系统等的竞争。纵观全球市场,只有中国市场具备所有这一切的全部元素,且都处于完善强劲阶段。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