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合资车守住江山?想留下来还需新路径!

曾经主导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潮流的合资品牌,现在正在变得弱势起来。


从2020年到2023年,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则是一路从超过50%下滑至32%,2023年的销量相比2020年,减少了超过240万辆。而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52%,把强势的合资车狠狠踩在了脚下。


在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里,前十家有五家是自主品牌,分别是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而在批发销量排名里,自主品牌更是“遥遥领先”,前十榜单中占了六席。大部分的合资企业陷入了负增长或微增长阶段,甚至有不少合资品牌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从价格层面来看,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祭出了“油电同价”的40米大刀之后,合资车型的价格也开始走低,变得更有性价比。2023年上半年,20万的C6老气横秋,12万的C6成熟稳重,到了下半年,12万的ID.3完成了从无人问津到成功逆袭,这充分证明了合资品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并非只会被动挨打。


现在的事实是,只要合资品牌肯放下身段,敢和中国品牌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谁是赢家真的不好说。现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的对合资品牌的各种嘲讽,譬如合资高管的大放厥词,节节败退的市场销量,拙劣的营销手法。

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现在新能源竞争正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到决胜阶段。一时的输赢说明不了什么,需要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做判断。

毕竟合资品牌在产品谱系、成本摊薄、品牌认知、渠道覆盖等诸多方面耕耘多年,先不说优势只说根基,也不会在短期内被打崩。更何况,纯靠新能源整车业务赚钱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只有比亚迪、理想,其他新能源品牌都是靠集团或者投资人撑腰,扛着负净利润血拼。在拼后劲、拼家底方面,合资品牌优势明显,因此,在双方争夺战未来将呈现反复状态。


甚至,在未来中国车市的竞争格局中,最终的玩家也不会出现都是中国新能源品牌或者合资品牌的一边倒的情况。

从这个角度来说,合资品牌并不是就此一败涂地。

合资品牌的机会

从2022年开始,中国新能源车市开始了爆发式增长。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为13.4%;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到了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中汽协预测,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150万辆。中国新能源车市的增长正在放缓。

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发展最迅猛的两三年时间里,合资品牌并没有被浪潮冲垮。

2023年,大众汽车在华累计销量为323.6万辆,丰田在华累计销量为190万辆,本田在华累计销量123万辆,日产在华累计销量79万辆,通用在华累计销量210万辆,奔驰宝马奥迪在华销量分别为76万辆、82万辆、72万辆,再加上现代福特马自达沃尔沃等品牌的销量,累计超过了1129万辆,这在整体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2680万辆)占比达到42%,并没有想象中的一败涂地。


况且,合资品牌对于中国车市的作用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重要。这主要体现在合资品牌仍然是各大汽车集团不可或缺的“现金奶牛”。正是合资品牌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才使得各自所属的汽车集团能够拿出更多的资源发展新能源品牌,给亏损的新能源品牌持续的输血。从各大汽车集团的角度来看,它们也不希望合资品牌垮掉,反而会想尽办法帮助合资品牌渡过难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凡是垮掉的新能源品牌,基本都是独立品牌,没有合资业务这个大靠山,而有合资业务的汽车集团,没有一家新能源品牌因为亏损而出局的。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合资品牌都不应该被干倒。这也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少是新能源汽车品牌实现规模化盈利之前,合资品牌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打铁需要自身硬

事物发展往往是复杂的,需要多角度来看待问题。

虽然合资品牌可以不败,但是并不是说合资品牌就可以躺平,它还需要继续打铁,让自身硬起来。由此前的全面布局,向集中优势兵力在优势市场转变,将是合资品牌接下来的战略选择。


合资品牌的优势在于它有强大的品牌基础,丰富的产品线,成熟的渠道建设。从目前的市场竞争形势来看,20万以下的产品基本已经成为中国品牌的海洋。主要原因是,20元万以下的细分市场,面对的多是家庭第一辆车的消费人群。相比较而言,他们更愿意选择性价比高、用车体验更好、使用成本更低的新能源车型,所以,我们看比亚迪的王朝系列能够火爆,就是卡准了这部分消费人群。

合资品牌既然在这个市场失去了主导权,那就索性收缩战线,提升高利润车型的比例,全力以赴保住20万以上市场。产品层面,提高SUVMPV的销量占比、中大尺寸车型销量占比。

从绝对销量增长来看,合资品牌10-20万元车型正在以每年13%的跌幅下滑,20-30万元车型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维持平稳,30万元以上车型甚至在过去几年保持持续增长。

这已经给合资品牌指明了方向。


当然,以价换量只适用于具有溢价能力的合资品牌,而那些溢价能力不够的品牌则会陷入以价换量的大坑。尽管合资品牌有着诸多的原因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也有方法能够保持一定的竞争力,但是,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合资品牌能继续活下去,注定有些品牌是要被淘汰掉的。

一定要说哪些品牌能留下来,哪些品牌被淘汰,目前还不能做这样的判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谁更积极拥抱变化、谁的变革更大,谁就有更大机会留下来,反之则会更容易被淘汰。

百姓评车

未来,合资品牌数量减少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时代变了,市场需求也变了,从前的全面布局的策略已经行不通了。中国市场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大,而且需求很多元,用车环境更是复杂,这意味着新能源并不能通吃市场,所以,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就一定能知道自己的空间。

这是合资品牌的生存之道,对多数尚在亏损的中国新能源品牌来说,这个逻辑也同样适用。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