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马斯克的“星链”,在中国让吉利给办了

春节到了,普通人也就放个烟花,“宇宙大厂”吉利直接发射火箭!一炮打上去11颗卫星,算是结束了兔年的收尾工作。

2024年2月3日7时37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轨道面,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所有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件事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度,一方认为它代表了我们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冲破太空的决心;另一方对此反响平平,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也可能是吉利的一次心血来潮。

实际并不是,吉利早就有“冲出地球”的想法,如今再来看“吉利银河”品牌,才发现吉利在布一盘大棋,所有的动作都是有关联的。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在2010年就公开表示:“在扎根一个地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放眼浩瀚的宇宙,那里有无数个星球。人类应该以更加大胆和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与加快开发太空世界与宇宙未来,在保护与发展地球经济的同时,开拓更加广阔的宇宙世界。”

此次发射中,有一个主要名词“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它是什么意思,一个技术?一个系统?还是一个公司?

简单来说,它就是吉利造的星座,通过布局众多卫星,实现信号全覆盖,知道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吧,“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可以看作是吉利版星链。

当然这是一个大工程,所以会分阶段进行,此次发射的是“吉利星座”第二轨卫星,一共11颗,而首轨9星已于2022年6月2日成功发射入轨。

到目前为止,“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已完成2个轨道面发射部署,在轨卫星达20颗,展现了吉利构建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的进展,未来将全面赋能用户出行生活。

那么是谁帮吉利造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呢?一个叫“时空道宇”的科技公司,而它不是别人,正是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科技创新企业,成立于2018年,就是要成为全球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提供商。

时空道宇自主研发芯片模组终端产品,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应用服务,比如通过融合通信、遥感、导航技术,在车规领域,赋能汽车自动驾驶;在消费电子领域,赋能手机及物联设备直连卫星通信;当然它还有智慧海洋、智慧农业、应急减灾、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卫星数据产品及服务。

从这点来看,吉利集团的整体布局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其技术实力令人信服,相对于直接购买,自己研发的路一定更难,但吉利在各领域传承了李书福的拼搏精神,带有一股“倔劲儿”,没有干不成的事!

吉利可以说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拥有自主发射轨道卫星能力的车企,一手造车,一手造星,可以说除了马斯克的SpaceX,全球没有第二个了。

目前“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卫星已在轨稳定运行超1年,02组卫星也发射成功发射。到2025年,将完成星座一期72颗卫星的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二期将扩展至168颗卫星,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定位服务。

虽然卫星这种高精尖科技,看似离普通用户很远,但实际也非常需要走向商业道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平常说的导航地图就是商业道路的重要一环。其中导航主要依托导航卫星,利用多普勒效应,测出相对运动产生的变化,进行定位。地图,则需要使用的是遥感卫星,就好像在地球外支起三脚架,收集地球的各种信息,当然这就包括了地图。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高德地图现在可以查海外路线了,实际这正是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商业应用,可以为20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加精准、全面、及时的服务。

2023年底,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4年1月21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我们知道未来都是智能驾驶时代,更高精度的驾驶辅助,甚至是自动驾驶服务等都需要卫星提供服务,这就是一种高阶的科技创新,谁先开发抢占先机,谁就能占有优势。

卫星可以进行高精度厘米级定位,进行全天候精准位置监控,通过对人员驾驶行为分析,保障智能驾驶行车安全,降低驾驶安全风险。而它的AI数据分析能力,又可以收集车辆行驶数据及车主行为习惯,刻画精准用户画像,提升自动驾驶与手动驾驶兼容性。

智慧城市也少不了卫星,它会和汽车进行信息互通、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优化城市运营效率、提升产品满意度。

实际卫星的商业化是未来趋势,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当时由吉林省政府、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社会资本以及技术骨干出资成立,总注册资金19.7亿元。

那么买一颗卫星送上天,需要多少钱呢?从几百万元人民币,到数十亿美元不等,其中包括低成本卫星(一些小型或低技术的卫星,如立方星)、中等成本卫星(用于更复杂的系统,成本可能在几百万到几千万美元之间)、以及高成本卫星(如情报卫星,其造价可能会高达数亿美元甚至更高),美国先进的情报卫星,每颗造价能达到7-10亿美元。

2023年,一家淘宝店铺上线了3款卫星,这不是开玩笑,而由中国商用卫星工厂“九天微星唐山卫星工厂”售卖,它就是低成本卫星,也就是立方星,价格只有200-300万元,是一个10立方厘米大的物体,通过组网可实现对海洋、大气环境、船舶、航空飞行器等监测。

由于卫星的特殊性,用户拍下产品后,厂家不仅“包邮上太空”,还提供一系列服务,包含了卫星的研制、发射、保险,“太空自拍”载荷服务,以及两年运维服务。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最快半年左右,卫星就可完成发射、入轨运行。此外,费用还包含发射现场观礼、个性化铭刻,以及在轨运维等服务。

如果在发射过程中,订购的卫星发生爆炸会由保险公司介入赔付,买方的权益不会受到严重损失,仍可以要求售方实现未完成的发射。

这种“一条龙服务”,远比我们想象的成熟,但我国商业航天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有专家表示,当前国内发射商业卫星的成本约千万元左右,相比国际成熟市场依然偏高。通过共享卫星等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先行降低卫星研制、发射成本门槛到百万元规模。

未来汽车赛道,会开始“卷卫星吗”?很可能。

随着吉利发射11颗卫星,吉利品牌也宣布将为旗下汽车提供卫星通信功能,其中银河E8,成为吉利首批支持卫星通信的车型。

此前极氪001 FR、极氪007也均搭载车载卫星通信技术,借助预装的车载卫星通信终端——吉时寻,让过去没有网络信号覆盖的出行区域,对极氪用户解锁。

比亚迪、长安等巨头车企,也曝出了一些卫星通信相关的消息。

其中比亚迪的仰望U8越野玩家版,具有卫星通信功能,提供可靠的双向语音通话、双向短消息通信,可一键SOS求救、紧急呼叫以及GPS/北斗定位,不管你身处何地,皆可获取位置信息。有消息称,比亚迪子公司,也正涉足卫星通信技术研发。

长安汽车则在2023年9月4日的科技生态大会上,带来了旗下首款支持卫星通信的产品启源CD701,该车可视为SUV+皮卡,主打户外场景,让用户在冒险穿越时更有安全保障,尤其是面对戈壁、沙漠、草原的时候,能保持“永不掉线”。

与此同时,汽车卫星通信相比手机更有优势,就拿能耗来讲,手机使用卫星通信时,耗电较大,长时间保持卫星通信会对续航造成不小影响。汽车拥有大电池,这点功耗对于续航基本没有影响。

而未来卫星通信如何收费,车路协同的信息交换如何实现,又将是一个更大的话题。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相当卷,马上就不满足地面上的竞争了,此次吉利一箭11星的成功入轨,意味着在航空航天领域建起了护城河,在众多汽车品牌中,它走在了前面,也为空间资源上抢占了先机。

有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达40亿美元,到2028年有望突破171亿美元,5年复合增速达33.7%,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发展虽尚处早期起步阶段,但发展进程提速显著。

随着智能驾驶的发展,卫星技术也将更深入的参与进来。一方面,卫星网络的不断完善,可以提升覆盖范围和精度,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与5G、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实时收集和分析信息,解决道路拥堵、交通事故,对交通进行精细化管理,二者的融合也将引领着社会发展方向。

文 | 任宏斌

编辑 | 王歆

出品 | 有驾报道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