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小米的16.8亿种驾驶模式是不是伪营销?

文|七号-宋


过去我们喜欢把一款车的性格与驾驶模式联系起来,如果一台车能有七八种“性格”,那可不得了,一周出门心情都不带重样的。


不过我也没想到,小米汽车说“你一辈子中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都可以体验不同的驾驶模式”,这直接把我的CPU给干烧了,还能这么玩?



小米汽车语出惊人,行业很快炸了锅,一向敢于发声的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都对此发文表示“难以想象”。虽然更多车企对此保持缄默,怕被粉丝攻击,但在各种汽车专业群里,大家对此议论纷纷“这简直是不按常理出牌,哪个工程师敢这么说话的,拉出来打”。


在一番吐槽后,我冷静下来,小米汽车这种搞法,到底是单纯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抢流量不顾科学,还是小米汽车在玩一种更新的东西?


所以关于“16.8亿种驾驶模式”,我有三个话题想和大家一起讨论:


1.小米是怎么计算出16.8亿种驾驶模式的,科学吗?


2.为什么我们既往看到的驾驶模式就固定几种,这么做有什么道理?


3.小米的这种做法,会不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小米是怎么计算出16.8亿种驾驶模式的

科学吗?


根据小米的介绍,小米SU7除传统的舒适、运动等模式以外,支持无限自由度的自定义驾驶模式。包括动力响应、转向手感轻重、悬架高度、悬架阻尼、电动尾翼、前后驱动分配比例、前后能量回收比例、ESC稳定辅助控制、TC牵引力辅助控制、运动声浪10大项调节,每一项都可精细调节。当所有参数组合起来可提供多达16.8亿种驾驶模式。


我们可以试着反推下它是怎么来的。


已知16.8亿大约等于 2^24 x 10^2。我们要把它拆解为10个数字的乘积,因此可以推测模式类似于:4x4x4x16x16x16x16x16x5x5、8x8x8x8x8x8x16x16x5x5、4x4x8x8x8x32x16x16x5x5、4x4x8x8x8x8x16x64x5x5等等。



那这10项功能该怎么排布呢?


我们可以一起猜测下。


一般来说,汽车的转向、动能回收、加速的模式比较少,多为3-6种;悬架高低和悬架阻尼等根据情况有多有少,比如保时捷Taycan的悬架阻尼设定有三挡:普通、SPORT和SPORT PLUS,悬架硬度逐级增加;知名改装AIRBFT还有32段阻尼软硬可调气动避震,不过后者在一般家用车中很少见。所以我倾向于涉及到底盘和动力系统的功能挡位不会特别多(比如16种、32种),大概率集中为4-8种。


我猜测超多挡位模式应该集中在电动尾翼、运动声浪这些配置上,因为这些理论上甚至都可以实现无级调节。


所以比例可能为:


动力响应(4)、转向手感轻重(4)、悬架高度(5)、悬架阻尼(5)、电动尾翼(16)、前后驱动分配比例(8)、前后能量回收比例(8)、ESC稳定辅助控制(8)、TC牵引力辅助控制(8)、运动声浪(64)



其实不光是小米汽车一家,业内在做模式拓展的车企也有不少。


小鹏G9来说,它的极客模式可以调节5个/8个维度的不同参数。按下图这种选项,算起来也有13.5万种模式了。当然,它的数量级和小米SU7不能比,但思路早就打开了。



又比如蔚来ES8和ES6,它们都是有三种主要驾驶模式可选,同时也可以让驾驶员设定个性化的驾驶模式。



为什么我们既往看到的驾驶模式就固定几种

这么做有什么道理?


驾驶模式一般就固定几种,原因是车企想要找到最典型的道路情况,针对这些需求进行针对研发。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车企有一个“典型路谱”采集的工作,就是专门找一些典型路段,用传感器采集道路的路谱(也就是振动信息)。有了这些数据,车企就可以在实验室里高效调试汽车的动态性能。


我们有了这个知识背景,再来说说驾驶模式大爆炸现象。


这可以拆解为两个维度:1、这是不是一个升级?2、为什么传统车企不这么做?


如果只是在驾驶模式、动能回收等方面,不涉及底盘的调整,从成本维度看,更细致的划分并不会带来很高的成本投入。



这就和十多万的汽车已经配备了无级调节氛围灯是一个逻辑,多色氛围灯采用了RGB灯珠,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RGB 来生成不同的颜色,再设定氛围灯的亮度,对应的RGB和亮度值输入给LED驱动芯片,驱动芯片解析完之后控制RGB LED灯珠的PWM占空比,从而实现氛围灯颜色和亮度的控制。


对于纯电车而言,电机系统的无级调节是方便的。纯电动电机是无级变速,它可以利用节气门传感器调整线圈电流,提高充电电池电机的扭矩,实现车辆加速和减速。所以通过一定手段,可以设定一个“虚拟挡”实现多级调节。


那为什么传统车企不这么做,我想原因是以下两种:


1.过多的驾驶模式不一定能让驾驶者感受到舒心


这就和软头枕不一定有人体工学头枕睡觉舒服一个道理,通过精心设计的东西往往更好用。人体工程学头枕是大量采集了各类人群的骨骼结构,才找到了最适合的弧线。汽车也是如此,底盘悬架系统的调节舒适度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比如悬架高低、软硬、动力响应这三个组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合理的搭配,有时候就像踩高跷跑步,有时候又像穿鞋游泳,哪哪都难受。 



支撑汽车的驾驶模式的数据要经过多轮的验证,反复调试,充分调研后才能得出,如果像睡软枕头要用户自己去找角度,你今天可能睡得舒服了,明天可能反而失眠。


此外,大部分人对于参数缺乏概念,容易陷入挡位越大驾驶越运动/激进,越小越柔和的认知,但就像太极拳打出刚中带柔的劲道儿才算是练出来了,这些参数得有高有低,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所以它们也不是这么好调的。


2.过多的驾驶模式会增加能耗预测的难度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用户对神经质的能耗预测结果是零容忍的,特别是被丢在去充电站的路上几次后,恨不得卖车的心都有。


既往,我们会把常见的驾驶风格分为激进型、一般型和保守型。激进型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踩油门的幅度较大,频次较多,因而行驶能耗相对较高,而保守型驾驶员踩油门的幅度较小,频次较少,行驶能耗相对比较低。工程师可以根据这几类划分,通过数学模型更好地评估续航里程。


但如果采用“16.8亿”驾驶模式后,工程师除了要考虑人的驾驶风格外,对汽车多变的性格也要兼顾,所以这种不固定的驾驶模式会给能耗预测带来更大阻力。


提供准确的能耗预测结果可以让用户更好地把控续驶里程,从而制定合理的出行路线。


小米的这种做法

是不是“营销伪创新”?


我认为更丰富的驾驶模式肯定是大趋势,让用户更多参与汽车模式的调节,拥有更高自由度,在燃油车转向电动车被吐槽驾驶乐趣丧失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弥补。


不过车企在宣传这些技术时,要更严谨才行。比如小鹏汽车在宣传自定义驾驶模式时,又紧跟着就做了说明,大意是“因为担心模式太多,用户体验降级,工程师花了很多功夫去做验证”,不知道数据量超过小鹏G9 N倍的小米SU7,工程师又做过多少次验证呢?



在过去几年,汽车行业迎来送往了很多新企业,我们喜欢统称它们为“造车新势力”。但同样是“新势力”,我觉得现在的某些科技型企业入局后,将它们定义为“传统新势力”已经不合适了,他们应该是“更新的新势力”。


以前的新势力是更敢做,但是不敢说,心虚。


现在更新的新势力是更敢做,也更敢说。


小米SU7更多自由度、更细致的挡位调节,对汽车爱好者来说确实值得一试,但车企也要警惕,因为丰富的驾驶模式意味着不可控性。如果使用下来感受并不好,这就是一个“伪营销”,甚至是“灾难性营销”。


总结


汽车行业近20年发展十分迅猛,堪称技术大爆发。随之而来,各行各业也在更积极进入汽车行业。一方面是,传统的技术宣传手法就像鞋子里灌了铅,不敢大脚迈;另一方面,新势力的打法又语不惊人死不休,创新玩法必须敲锣打鼓。对于我们汽车用户来说,好消息是汽车确实变得更新颖了,坏消息是学习分辨成本变高。如果让你选,你是希望看到哪种局面呢?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