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人汽」比亚迪与特斯拉,孰美?

  • 作者: 人汽
  • 2024-01-19 09:19
  • 340

图片

作者:谢人杰

多年前舆论就喜欢把特斯拉和比亚迪放在一起比较,而这两家企业的成长路线、企业文化和商业风格,其实风马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当前都在新能源这个锅里舀饭吃。对后者,马斯克已经从多年前不屑的态度更正为“值得尊敬的对手”。

特斯拉2023年干得不错,但比亚迪增长率更高。对此马斯克表示两家公司不是一个赛道,“特斯拉是一家AI/机器人公司,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一家汽车公司。”


商业能力是不错的通行标准

这么多年保持高出镜率,马斯克应该是个不愿意输在嘴上的人,为此他付出过很多代价。包括当年特斯拉私有化问题上“剧透”,不仅搅黄了交易,还被SEC惩罚不能做CEO。现在深陷政治舆论漩涡,但不妨碍他嘴壳硬。

从某种角度看,马斯克说的没有大毛病,特斯拉一直强调自己的AI属性,不是比亚迪崛起之后新换的话术。新能源业内现在整体都很强调智能化,考虑到特斯拉在多年前,在智能化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FSD、算力平台、E-E架构),说他引领了汽车圈奔向智能化,毫无溢美之嫌。

图片

但是,在工业化时代开启以后,任何技术理想,都必须藉由商业化实现。商业不成功,一切等于零。这和纯粹的科学不一样。而且我们很怀疑,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纯粹的科学”。

很多数学家或者理论物理学家,声称凭借纸笔就能开展研究。在牛顿时代也许可以,就连爱神的两个相对论,也是大笔经费支撑的试验才可能观测和证实。而且,现在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在享有相对论的成果(手机里定位信号部分来自全球卫星系统,而后者必须依靠超级精确授时,这种精度要求下,必须考虑近地轨道与地面的相对论效应)。

任何新鲜工程技术,包括AI、机器人,倘若脱开了商业化,都没有前景。这也是为什么,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机器狗,演示视频看着很好,也声称美军方感兴趣,但这家看上去很有科幻感的公司被转卖多次,迄今没有做出有任何商业影响力的产品。

图片

回到特斯拉与比亚迪这俩对手。两家企业,谁在商业上更成功?虽然特斯拉在技术上好像声浪更高(创始人IP起到很大作用),但消费市场只看结果,投资市场倒是可以留点幻想。


工业规律仍然主宰汽车产业

从产销量和产能布局,以及供应链的掌控上,也就是一系列工业社会的基本规律上,比亚迪积累起战略厚势,从2019年(特斯拉入华那一年)一路超车。两者现在销量比是10:6,这是暂时的。

特斯拉走量车型就俩,而比亚迪的产品序列,如果马上问王传福,可以打10块钱的赌他说不全。

这就相当于,前者是做快餐连锁的,后者是鲁菜馆子。前者更容易做到标准化,供应链和生产组织,压力相对较小,而比亚迪管理产线和供应链,需要更高超的大规模协调能力。比亚迪从垂直整合出发,降低了协调难度。

图片

食客爱吃什么,因人而异。但是随机招待100个人,快餐店和在鲁菜馆子里,哪一个更容易满足多样化口味?特斯拉当然也在谋求延长产品线,但始终不会像比亚迪那样,为适应细微的区域市场差异,而开发价位和产品点都有部分重叠的产品序列。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能力问题。

也就是说,组织工业生产,在消费市场兑现商业价值,比亚迪远远超过特斯拉。目前看到的差距,远未全部表达出来。而二级资本市场有不同的逻辑,两者也不在一地上市,不方便比较。


智能化的可能路线

而AI也好,机器人也罢,其实说的都是智能,而智能的背后是算力。特斯拉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就是与Mobileye分手后,在自动驾驶赛道上强化了算力的作用。算法的精进,确实可以削减硬件。特斯拉当时所做的相反,即部署冗余的硬件,在算法的迭代中不断将硬件派上新用场。而智能化在工业和消费的广泛应用中,出行只是其中一个场景。

目前尚未看到特斯拉在其他场景中大规模运用AI,因此汽车仍是其唯一落地的智能场景。这个时候奢谈自己是机器人或者AI公司,至少是还不到时候。

图片

现在的大模型,给解决自动驾驶的长尾问题,带来了希望。但是训练数据达到1.5万亿tokens的时候,为什么大模型就突然产生了“智能爆炸”,没有一种理论能解释这种现象。而模型转移为“端到端”,降低了对本地算力和网络带宽的压力。这条路线是没什么问题的,大家都拼命去升级算力硬件,算法队伍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基本靠堆人力。这条路线也不是一开始就被公认的,Mobileye玩的那一套低算力+2D视觉方案,2023年吃了大瘪。2024年还要继续沉沦。而古早时期,居然有厂家拿着地平线J3,就敢声称做出L3自动驾驶。现在业内全都明白过来了,这茬早就不敢提了。

而比亚迪在这方面投资落后了,底气不太足。在去年晚些时候才开始摇人并大力投资,原因很简单,15万的车,无论智驾智舱,解决有无就行。而70万的车,如果不上智舱大模型和NCA无图开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特斯拉在感知和决策大方案上,曾经是业内的启蒙老师(而非Waymo的Robotaxi路线)。现在就算纯视觉,也开发出3D空间占用的路线。当年特斯拉将横躺着的厢式车当做天空背景这种低级错误,应该从原理上排除了。

图片

纯视觉是不是一路能到L5,马斯克说能,因为大家都只有俩眼,谁也没脑袋上顶个LiDAR来回扫。但是AI(“人工智能”)走的绝不是人类智能这条路。

对于后者,固然不知道前者决策的中间过程是如何做的,甚至连自己的中间过程也不知晓。这种直接得结果的决策,是不是“模型转移”,业内有争论,但华为的做法,是一方面砍传感器(3LiDAR降成1个,毫米波雷达、摄像头都在砍),另一方面强化LiDAR分辨率(96线变成192线)。这肯定是基于算法迭代的安排,但我们看不到任何一方的源代码,只能从结果出发看个热闹。


人汽观察:

图片

结果是能看到的,算力和算法在往前推,而对感知的要求在往下走。无论是什么场景(包括驾驶),最重要的能力其实是预测,要求提升推理能力。目前业内找到的最现实的路径,就是大模型训练。所谓生态(OS、芯片、IoT、边缘网络等)则为此提供落地支撑。而生态建设,考验企业的是什么能力?两个,消费市场的泛在能力,以及联合产业链的投资和管理能力。

现在看看比亚迪和特斯拉,哪一个更符合这个要求呢?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