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人汽」2024年汽车企业如何搏出位?

  • 作者: 人汽
  • 2024-01-02 09:25
  • 396

图片

作者:谢人杰

今天是2024年第一天。第一缕阳关将世界重新涤洗、擦亮。

其实“新”意从去年最后一周就开始汹涌起来。23日,蔚来ET9发布;26日,华为问界M9发布;27日,极氪007上市;28日,小米SU7预发布。“F4”一个比一个咖位大,一个比一个流量凶。有传言称,小米砸9000万一口气买25个热搜。江湖传言当然没证据,但小米会后热搜前10有5个和小米有关,这是没跑的。而很多汽车品牌铆足了劲儿才能冲一个热搜,就算是用钱砸的,也砸不过人家。

很显然,随着场外的野蛮人相继下场,中国车市愈发动荡不安。如王阳明所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可对付2024中国车市竞争的激烈程度,远不再是修心养性这么简单。


生态的“古惑仔化”

雷军表示,小米汽车是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集大成。很多人理解成技术,其实雷军的意思恐怕是用流量打前者。当然,流量的正式名称叫“生态”。

图片

业内对“汽车生态”可能也有误解。以为就是多种应用、硬件,在同一个平台上共享数据,主机厂从中直接与终端客户互动并获取数据,而客户则获得一条龙服务。这么理解没问题,但只是表象。

平台的对象远不止汽车那点终端客户,新势力累计销量不过百万级,看着不少,但撒到14亿人口的汪洋大海里面,不足千分之一,影响力远远不行。这个时候,大家看不上的、廉价的消费电子(手机、平板、智能家居),哪怕是一个100元的体重秤,都可以成为生态的一员。小米接入智能设备7亿,月活8000多万,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智联平台。就连华为都没攒起这么多终端智联设备。

图片

所以,所谓生态,就是比拼终端节点。操作手法上,够狠、义气、兄弟多。古惑仔的江湖逻辑,放在这里挺合适。“兄弟多”就是生态的丰富性,这很容易理解。暴力买热搜、名为致敬实为挑战、趁你病要你命,这些操作难道不狠?向基础粉拼命示好,打造一个极度亲民接地气到油腻的程度,难道不是笼络人心的所谓义气?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车企们无不目瞪口呆,还能这么玩?

但是一个舆论宣传,现在还站着的手机企业宣传一个比一个猛。各种概念植入、各种吹牛不上税、各种纵横捭阖、拉一打一。车企那点狗屁倒灶的互咬,简直太小儿科。原因很简单,手机是技术、生产、供应链、OS标准化做得最彻底的一个行当。大家拼营销都拼出火花来,宣传不强的品牌都成历史了。


老兵不死,只是粘在履带上

现在效果已经看出来了,2023年新能源月渗透率窜高到40%(12月会走低,因为传统车企在拼命压货,将主机厂库存变成经销商库存),怎么算也是燃油车仍占据优势。但在消费者个人参与比较多的社交媒体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F4发车的同时,其实有些传统品牌也在发车,除了既定宣传渠道,几乎没有自带干粮的媒体,这也导致声量完全被F4压制。投入宣发的钱,就像直接扔通天河里,连个水花都溅不出。普通消费者普遍不关注的下场是什么,大家都懂。每一个过气明星,都是因为这个再也接不到本子,只能抱着一堆钱去养老。

图片

好在这种宣发受挫的事,后者也习惯了,在之前也想到了,这是一个可怕的心理预期。一旦对自身境遇缺乏破局的动力,就会变成履行规定动作的行尸走肉,俗称摆烂。

很多人看到未来趋势,但对趋势的猛烈缺乏预判。比如全球销量前10的跨国车企,基本上仍是老面孔。比亚迪在2023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增长,不过排名第九。一切似乎没什么改变。就连这些当事方的高管,也存在这种迷思,认为从全球角度,自己销量仍在扩张,同时比中国品牌赚钱多得多。后者打生打死落个赔本赚吆喝。如果将落日晚霞的灿烂当做恒常,怎么说呢,朝菌不知晦朔吧。

其实从商业上而言,当新旧世界切换的时候。将时间轴浓缩一下,每一个巨头的落幕方式,都不是和缓渐渐退出舞台的,而是轰然倒地,血溅当场。

图片

诺基亚在2012年就败相已成,2013年被微软收购,2014年Q1智能机出货量已经占到70%,苹果都发售iphone 6s了。但诺基亚出货量仍有4700万台,虽然被三星赶超,退居全球次席,看起来还很能打。但第二年其手机业务就彻底消失了,一个巨头,从退出冠军到连渣都不剩,只隔了1年。

所以,历史的某些阶段往往是指数变化进行的。短期流量固然可买,但长期流量就是关注度,就是市场走向。一旦中长期失声,被嘎是早晚的。如果没招,不如选个体面的姿势躺好。


跨国为什么追不上研发节奏

由此衍生一个必然的推论:2024年,跨国车企在中国的退出要加速。三线快要退光,这两年我们已经看到了。2024年会轮到二线,一线暂时还安全。后者在中国的存活,靠的是更残忍的以价换量,踩踏二线,因为两者的目标受众大致重合。而新势力那点销量的背后,是供应链、产能管理,乃至品牌认知、服务体系,暂时还没能力下沉。

2024年双方位置可能加速互换。新势力和创业品牌的高端产品坐稳一二线中心城市,豪华品牌的进口业务先崩盘,然后被迫更多依赖下沉市场(此前部署的下级渠道立功了,如果没有后果就比较惨)。前几个月社媒开玩笑的话“如果不努力,就只能去买XXX”,在2024年会成为部分的现实。

图片

有一种努力叫感动自己。这三四年,电动化、智能化,传统车企也没少喊,但市场不买账。有传闻说某合资品牌顶级电动车,试驾的都说好,让谁买谁不买。哪怕是这个牌子的忠实客户,也不再考虑这个牌子的电车。

以前进口车与合资车,有中国“溢价”。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否则平行进口就不会大行其道。如今天津港的平行进口商,除了少数,大多数赔的妈都不认识。做反向平行进口倒是挺赚。有很多人将中国品牌,甚至合资品牌在中国的产品运到国外卖。前一阵有个德国人不就从上汽大众弄来22辆ID.6X运到德国卖。惹得大众火速启动诉讼,要求当地法院判决该贸易“违法”,并要求销毁这些车。

这个中国人很熟啊,跨省叫串货,跨国叫平行进口。反向平行,就离经叛道了。大众必欲除之而后快之情,溢于言表。

大众在中国的ID.系列比德国本土便宜一半,中国电动车对欧洲就是碾压的。为什么大家还不去大杀特杀,只能说明有门槛。

图片

欧盟对中国产业资本开放度非常有限,而对产业资本持欢迎态度的很多国家,池子太浅,三下两下灌饱了,盈利空间也就被限住了。

超过100万辆/年的区域市场,就那么几个,赚不到钱怎么办,爬产业链,往上走。跨国车企为什么喊得凶投的少?研发风险这么高,在多数市场拉量就能赚的盆满钵满,不香么。在中国赚不到钱怎么办,如果一时的还能忍,时间长了没希望,就算你是头号市场,也得撤,外溢到市场竞争水平低的地方,继续用存量技术再吃一波,直到中国的卷王追杀过来。

躺久了,就忘了站起来奋斗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实际地盘还占优势的时候,就心里清楚已经止不住下滑。


各有各的活法

2024年头部争的是什么,已经很清晰。20万以上的车,3C以上快充,碳化硅、激光雷达、8295、大屏、单电机230kW以上,上城区NCA,智舱大模型接入。谁跟不上谁就无法持续占领用户心智。

这里面没有歧视油车的意思,但油车不可能花钱改架构,忽略动力部分,双智也无从谈起。

图片

流量在此又起到关键作用,因为用户心智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非专业消费者只愿意记住最多不超过5个产品点如果传统车企还在讲自己的机械素质、品牌底蕴、服务、做工什么的,自己都心虚。

在新时代,只要你一个智能化的关键词都没有,用户瞬间就明白了,你不智能,全剧终。别以为你的产品点,能和对方的智能化打个差异竞争,刚说了,用户的第一印象,“你是旧时代的产物”。这个时候用一些旧的话术去引导消费,很费劲。想留住客户,只能往便宜了走,给一个超期待的价格。时间长了,价格体系就保不住,自己踩踏自己。

主机厂一看,与其这样,不如不吆喝,因此很多传统品牌的营销预算被砍。2024年,汽车媒体的日子也相对难过。因为新势力都努力去做流量了,哪怕翻跟头拿大顶也行。

图片

用户心智趋向于智能化,喊了也有好几年。2024年则有点真刀真枪的意思了。因为一部分品牌已经部署,用户已经得到甜头。从手机平移过来的经验,学习成本很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24年传统豪华品牌业绩增长将比较难。有些打遍全球无对手的豪华进口品牌,唯独中国销量往下走。BBA的基本盘,特别是比较赚钱的40万以上区间,正被渗透成筛子。M9、L9、X9,还有一堆名字带“7”的新势力轿车,抢的是谁的地盘,大家都清楚。反而是比亚迪,现在智能化有点落后,声势将不如2023年初。而一线跨国,如果能正确认识自己,反而能在退防中找到新的固守线,当然是以道友升仙为代价的。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