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酸甜苦辣,2023车事杂陈

“再不努力只能开奔驰宝马奥迪了”

“以前没钱买国产,现在没钱买国产”……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2023年已经告一段落,回顾这一年的车市,经历过降价、裁员,也看到了国产品牌征战海外,当然还留下了一些精辟的段子。

苦辣酸甜,尽在不言中。

行业苦降价久矣。2023年的汽车行业,经历了“史上最大波的‘降价潮’”。

从年初特斯拉拉开了降价大幕,这场降价潮几乎贯穿全年。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还意外引发了燃油车“踩踏式降价”。

先是东风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地湖北省,向省内消费者发放大额购车补贴,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东风风神、东风日产等多个品牌热门车型,全系降价优惠幅度令人瞠目。

这也令局势“一发不可收拾”,降价潮一直持续到年底。

2023年6月,十多家车企提出了限时降价方案,包括蔚来、吉利、东风本田等,有的车型价格甚至直降10万元。12月,超15家汽车品牌再度宣布降价,宝马、问界、蔚来甚至上市不足一月的智界,均下调价格或给出权益减免。

价格战之所以能打响,除了因为争夺销量,车企的“内卷”外,也包括部分落后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比如,东风集团已经连续六年出现销量下滑,其背后原因就是,新能源品牌、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的布局未达预期。

尽管如此,车企也并非不想改变。7月,一众车企承诺“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这被看作是紧急叫停“价格战”的标志事件。

孰料,“画风”突然一变。7月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网发出一则声明,称此前组织16家车企共同发布的承诺书中,涉及价格的内容表意不当,有违《反垄断法》精神,并将相关条款从承诺书中删除。

价格战,终究是一场“囚徒困境”,在无法达成一致协议的情况下,车企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活下去”才是车企选择“降价”的背后最大原因。

当降价席卷整个车市,“等等党”只会越来越多,也更加难以提振短期销量。于是,降价潮就演变成了车企之间的“持续消耗战”“成本控制战”。

汽车行业已经“卷”成这样了,但再“红”的市场,也都有“艺高人胆大”的闯进来。

2023年12月28日,小米在京举办发布会,宣布小米汽车正式亮相并投入量产,预计2024年对外发售。但并没有公布新车的价格,这让消费者吐槽来了一款“保时米”。

而在前两天,华为也发布新车问界M9,指导价为46.98万元至56.98万元,

在智能化、电气化趋势的带动下,汽车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制造业向着科技企业全面转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3年11月,我国汽车产量创历史新高。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9.3万辆和2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4%和27.4%。

这背后是一场“新”与“旧”的动能转换。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销量首次双超百万辆,站上新台阶——产销量分别完成107.4万辆和10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0%。

价格战,是⼀场“⼫横遍野”的殊死较量,但销量毕竟是上来了。中汽协预测,2023年我国汽车总销量或可达到3000万辆,同比增长11.7%。2024年,我国汽车总销量有望达到3100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50万辆,同比增长20%。

持续热销的新能源汽车也带“旺”了中国汽车出口。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的出口额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前三季度,“新三样”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

一将功成万骨枯,有些企业高歌猛进,就有一些企业暗自伤神,一把辛酸泪。

在自主品牌的挤压下,合资品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23年10月,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迅速占领市场,自主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近60%;国内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7.7%,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较2020年24.1%的市场份额又降低了6.4个百分点。

房间里有桌子和椅子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于是,“广汽本田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尽管广汽本田对此澄清,这是外界的错误解读,只是终止了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协议,并对劳务派遣人员依法依规、及时地提供了经济补偿,有关裁员的消息为不实消息。

但不可否认的是,2023年以来,“裁员寒潮”正在席卷汽车业。

11月,奇瑞捷豹路虎官微发布消息称,对部分人员进行了岗位优化,调整比例低于全体员工总数的3%。

5月,福特中国开始裁员,人数同样超过千人,旨在“打造一个更加精简、灵活的组织结构”。

路上有辆绿色的汽车

描述已自动生成

大众汽车集团高层也表示,将通过部分退休或提前退休的协议来实现裁员,推翻了此前“2029年前不裁员”的承诺。

第二梯队的新势力,也处在“夹缝中求生存”,包括爱驰、威马先后宣布进入重整期,哪吒汽车也不复去年“风光”。

从乘联会发布的销量统计列表汇总就能发现端倪。2022年底,乘联会发布的统计列表中,乘用车企的数量是82家,而到了2023年9月份,乘用车企的数量已经变成了64家,9个月时间就减少了18家。

但有些品牌的努力也正被外界所看到。2023年8月,丰田位于常熟的研发基地“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并将中国现有三个合资研发公司的资源融合至IEM by TOYOTA主导的开发项目中。中国业务在丰田全球业务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程度进一步升级。

大众汽车集团则重点提出“在中国,为中国”的解决方案,在中国地区建设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

转型的过程终究是艰辛的,但再小的变化也好过不变。

汽车竞争激烈,大家都“杀”红了眼,结果就是,将“价格战”蔓延到了“口水战”。

2023年,2月28日,网上流传一张长安汽车委托律师事务所发给吉利汽车的律师函,称吉利汽车发布的吉利银河银河之光”原型车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车型雷同之处,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

之后,吉利汽车集团发布声明:“上述律师函的内容严重失实、对我司的指责毫无根据,误导公众,对我司品牌和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但世间哪有什么永远的敌人。刚开完炮还没过2个月,吉利就与长安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真是让人有点猝不及防。

“口水战”最热闹当属长城比亚迪“开撕”,而这也反映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

先有长城汽车就比亚迪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后有比亚迪公关总经理李云飞炮轰“黑公关”对其技术和产品的恶意针对。

图片包含 拳击, 室内, 桌子, 表面

描述已自动生成

车企之间的“互撕”,多少还讲点法律程序,车企高管亲自下场的“手撕”,那就更是随心所欲,火力十足。

2月,起亚中国杨洪海公开发文怒怼比亚迪王传福,声称让王传福好好教教自己的“水军”什么叫素质,并且调侃BYD的车标竟然是一句骂人的话,以及比亚迪产品存在自燃、公里数虚标、数据作假、谎称出口车数据第一等问题。

反正最后比亚迪的方式就是,懒得搭理。杨洪海反而遭遇微博评论区回怼,悻悻然只好选择删除了该条微博。

“二亚”之间没能打起来,但王传福却意外点燃了同城的怒火。他说,自动驾驶都是扯淡,是皇帝的新衣。华为余承东第一个不服。他直接开怼:或者是对行业不了解,或者是故意这样说的,说这话的大佬应该是故意打击这个行业。

不过,余承东就是再跳脚,也没法引发王传福二次回应,当然也没办法拿出更多实据,如同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年终大戏”则是何小鹏与余承东“主演”的AEB之争。显然,江湖之中没人能和余承东“硬碰硬”,那个有些腼腆的“大南海”何小鹏,愣是从这场争论中败下阵来,虽然有些“不体面”,但也让人对AEB功能有了更多了解。

车企之间的“互撕”,本质上是为了在激烈竞争态势下,博取关注。这事闹的!

爱点评

当然,2023年汽车界的大事件远不止以上这些,其间有酸甜苦辣,也有悲欢离合,但不管怎么样,汽车行业向前发展的脚步始终不停。在这个温暖的冬日里,我们一同奔赴更加充满想象的2024年。

标签: 问界M9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