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中国新能车崛起,全靠“不赚钱”?

前一段时间,韩国起亚高管声称“兜里都是钱和技术,等到本土企业烧死了,再来抢市场”,遭到网友群嘲。

图片

其实不只是起亚,大概很多传统车企心里都是这么想的,只不过大部分可能并不会像起亚这样傻到往舆论枪口撞。

早在2020年就有合资高管说过类似的话:“中国新能源汽车全是泡沫,没有一家是赚钱的,这种模式最多持续两年就会破产。”如今三年过去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没有破产,像比亚迪、理想等车企反而开始赚钱。

当然,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依然在烧钱,每次和合资品牌内部人士讨论的时候,他们也总会问:“中国新能源汽车大部分都不赚钱,但是市场又确实热火朝天,完全没有逆转的迹象,除了泡沫之外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然而,在笔者看来,“不赚钱”恰恰是中国新能源车能够崛起的关键因素,它遵循的是科技投资的逻辑,而不是传统车企制造业的逻辑。正是这种完全不同的逻辑让传统车企裹足不前,除了慢还是慢,而中国新能源车企却能借机绕过传统车企的专利护城河,实现弯道超车。

图片



“电动汽车真的不赚钱”




新能源车企冲击传统车企,归根结底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逻辑在起作用。

对传统车企来说,汽车是长周期、慢回报行业,如果不挣钱或者没有找到盈利模式,那么就不干。实际上,大多数传统车企其实都曾经尝试过电动汽车,并得出过汽车行业的定论——电动汽车不赚钱。

在过去,至少发生过三次电动汽车浪潮。

第一次发生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后,欧洲不少车企都曾推出电动汽车。比较代表性的有意大利公司Elcar制造的电动车Elcar Zagato,不过当时用的铅电池,续航和速度都不尽人意,仅有少量生产。于是,欧洲厂商就曾得出结论:电动汽车成本太高,不赚钱。

图片

第二次是1990年代,美国为了应对环境污染,推出了零排放车辆法规,要求车企生产一定比例的零排放车,因此促进不少车企开发电动汽车。比较代表性的,一个是1996年通用公司就推出了第一款量产的电动汽车EV1,当时卖了1117辆;另一个就是丰田推出RAV4 EV,生产了近1500辆。不过,通用和丰田再次确认了前辈们的教训:电动汽车真的不赚钱。

图片

第三次是在2008年前后,这一年特斯拉发布了Roadster,比亚迪发布e6,掀起新的电动汽车热潮。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这两家代表性的公司的电动汽车也一直在烧钱,这更加强化了汽车行业“电动汽车不赚钱”的印象。

所以,对传统车企来说,电动汽车不赚钱几乎是定论,无法盈利的情况下传统车企就不会盲目行动。除了大众因“柴油门事件”迫不得已之外,像丰田、现代、斯特兰提斯等头部车企大多都在持币观望。



科技的盈利逻辑




但这一次的电动汽车浪潮和以往都不一样。新能源车企看到的不是动力源不同的汽车,而是对未来的科技想象。在这种想象面前,新能源汽车的盈利模式就不是传统车企的低利润,而是“极具性价比的硬件+高毛利软件”的科技盈利闭环。

只要这种模式可以走通,那么通过烧未来的钱来补贴当下就是合理的。对很多投资公司来说,要想实现这种科技盈利闭环就是要烧钱的,甚至很多投资公司只投不赚钱的公司。比如特斯拉最烧钱的时候股票一直在涨,反而是卖车开始盈利之后股价持续走低,这是因为很多投资者认为特斯拉开始变成一个低利润的车企,而不再是一个高回报的科技公司。

图片

对车企来说,决定生死的就是消费市场,如果投资了电动汽车却卖不出去,那离破产就不远了。但是对科技公司来说,决定生死的是融资,当然既要看融资环境,又考验车企的融资能力,只要能融到钱就可以继续试错,至于卖出多少辆车或是否赚钱只不过是影响投资的因素而已。

比如蔚来前三个季度亏损156.6亿元,但是仍能融到钱,证明它的科技属性依然能吸引投资者,那么它的故事就可以继续讲下去,甚至打进下一轮竞赛。当然如果融不到钱,科技光环破灭,很快就会淘汰出局,像威马汽车尽管曾经也卖出近十万辆车,但随着上市失败无法继续融资,就只能申请破产预重组。

所以,新能源车企讲的是科技故事,不能只看财报,还要看他带来了多少科技想象。



不是泡沫,是试错:让子弹再飞一会




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传统车企一直在不断瞄准、瞄准、瞄准,而新能源车企在不断瞄准-射击、瞄准-射击、瞄准-射击。经常有人会用泡沫来形容“瞄准-射击”的部分,但是从科技投资角度来看,那些更多的是技术和路径的试错。

不用说几年前的电动汽车的困境,即使现在对电动汽车的很多根本问题依然没有共识。

“未来动力源是氢能、纯电,还是混动?”

“补能是超充还是换电?”

“智能驾驶路线,是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还是纯视觉”

……

对这些问题,相信丰田、大众、现代等车企肯定都思考过,甚至在实验室层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实验,但是在找到盈利模式之前,可能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因为这些问题根本不是靠思考能解决的,而要靠在实践中试错。

所以当传统车企因为“不赚钱”止步不前的时候,那些不赚钱的新能源车企借助融资快速去烧钱、试错,去抢占进入未来的一张门票。当然对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多的其实不是投某一家企业,而是投资整个赛道,会“让子弹先飞一会”。当大众和丰田还在死磕车机软件的时候,中国车企已经卷向智能座舱、智能驾驶。

图片

当然从科技试错的角度看,子弹飞起来的时候,就不是飞向某一个肯定可以盈利的方向,而是所有可能性。这种模式只有在不赚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那些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的传统车企即使想追,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追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全靠“不赚钱”。

回到开头的问题:会不会出现中国车企烧钱卷死,然后韩国车企来抢市场的局面呢?从科技试错的角度来看,完全不会。中国的内卷是在加速电动汽车的试错,推动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是从外资品牌自以为是的专利护城河上飞过去,而不是自相残杀。

当然,试错必然会带来淘汰和车企格局的变动,但这种变动带来的是产业的升级,就像中国手机行业格局从一开始的“中华酷联”变成了“华米OV”一样,怎么也轮不到三星来抢市场。

中国的汽车格局也一样,韩系车恐怕以后连出租车司机都不会买了。

标签: 比亚迪E6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