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国产车为啥越来越贵?性能碾压后,底盘也开始反杀BBA

再不努力,以后只能买BBA了。这句调侃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突围的客观写照。价格注定不会像“小米”的小米汽车,一举突破50万元价格门槛的AITO问界M9,还有百万元级别的仰望。由此也带来一个新问题,中国汽车品牌,凭什么能卖这么贵?从传统汽车角度出发,“三大件”实力无疑是为价格背书的最有力证明。电气化的出现,直接绕开了“三大件”里面的发动机与变速箱。那么剩下的底盘部分,就理所应当成为支撑产品获得定价权的核心。只不过,拼底盘,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可以比肩,甚至超过外资车企了吗?

底盘调校,“笨鸟先飞”?

如果要比堆料,那中国品牌车型可以说早就在底盘上反杀了外资车企。什么双叉臂、五连杆,铝合金材质等等,在中国品牌上早就见怪不怪。但底盘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三大件,并不只是因为在结构、材质上的技术水准。更重要的还是堪称玄学的调校功底。简单来说,就是在结构和材质固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校使悬架能够更好覆盖多种路况的需求。比如运动操控外兼具舒适,或者柔软舒适下兼备韧性等等。这种设计调校功底,确实是经年累月积累而成的。但再好的悬架调校也有“弱点”,因为它们的工作方式都是“被动”的。

如果把应对各种路况的职责都交给悬架,那么很显然,它们的工作方式都是先受到挤压、拉伸,再提供支撑、过滤。既如此,那中国品牌高端车型的办法,就是让悬架从一个被动的思考者与执行者,变成一个单纯的执行者。至于思考过程,直接前提至遭遇问题之前。负责思考的部分,当然由各种感知硬件与软件算力算法支撑。而这显然是中国品牌们的优势赛道。

以刚发布的小米汽车为例,其悬架结构毫无悬念地采用了前双叉臂+后多连杆。至于它的底盘核心技术,还是在于主动自适应方面。比如在直线路况下,车辆底盘容易受到考验的地方主要在坑洼路面对悬架的冲击上。而凭借对路面状况的提前感知,就可以使减振器做出预判动作,降低路面对悬架的冲击。弯道也是同理,入弯减速、出弯加速,抑制点头、控制侧倾等等,悬架应对弯道时的考验更多。但只要能够通过感知硬件与地图导航的配合,提前预判车辆的动作,剩下的只需要交给执行硬件做出对应的选择即可。

总结下来,这套在底盘上“笨鸟先飞”的技术方案,首先高度依赖软件算力、算法,甚至包括高精地图等配套工具的完善。如果说算力可以堆砌,算法是小米、华为这种互联网大佬的传统优势项目。那么依托激光雷达等更为强有力且可靠的感知硬件,就成为实现这套方案的必要条件。既然硬件上无法通过阉割式的纯视觉方案来降低成本,那么这套技术方案在现阶段,便只能天然适配中高端车型。

更便宜的空气悬架,硬件王炸?

而且不仅是前瞻部分,在执行硬件上,想要获得优质的底盘效果,同样也不简单。毕竟传统悬架的减振器与螺旋弹簧,天然就是被动工作。想要主动执行计算之后的结果,悬架硬件部分还必须换用阻尼可调减振器,以及空气悬架。CDC减振器我们并不少见,主流合资产品中,对该硬件的使用已经覆盖到20万元左右的车型。但是空气悬架就不同了,如果只讨论外资车企配备空气悬架的乘用车产品,基本上定价覆盖的都是35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即便把范围扩大到中国品牌乘用车,在使用国产供应商的情况下,想要配备空气悬架,其价位至少也在20万元门槛之上。硬件的价格还是一方面,空气悬架也并非包打天下的存在,其性能表现也还有提升空间。

从功能上看,现阶段中国品牌车型使用的空气悬架,绝大部分还是开式系统。简单来说,这套系统的供气与环境空气是相通的,在降低车身高度时,高压空气将会直接排向外界。与之对应的则是闭式空气悬架系统,顾名思义,其工作供气路径常规情况下不与环境空气相通。无论是充放气,其气路都来源或回归至自身储气罐。

两种工作模式的差异,也决定了它们虽然都是空气悬架,但在使用效果上有着明显差距。比如由于气路相对封闭,闭式空悬所需的压缩压力要远低于开式空悬。如此一来,不仅闭式空悬更为节能,工作所产生的温度也更加可控,从而使得连续调节悬架的能力更强。这对于整套主动调节悬架的工作逻辑而言,也就意味着能够实现更为灵活地调节动作。同时,节能与控噪能力对于新能源车而言,也是提升用车品质的关键细节。甚至在环境适应力上,闭式空悬即便在高原、低压环境下,也基本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之所以开式系统抢先占据市场,主要原因并非价格,而是其设计相对简单,控制方式单一,国产供应商突破技术壁垒相对容易。比如国产的孔辉科技,就已经成为包括岚图、理想、极氪比亚迪等数十家中国主流汽车品牌的空气悬架主供应商。而在制造成本方面,事实上闭式系统空气悬架由于集成度高,空间小、重量轻,甚至要比开式系统具有更好的成本控制力。只不过现阶段在体验更好的闭式空悬主要需要仰赖外资供应商的情况下,其采购成本显然明显要高于国产开式空悬。

好消息是,前不久孔辉科技已经明确了其闭式空气悬架已经完成开发,预计将在明年(2024年)二季度开始量产供货。如此,闭式空悬的体积、重量优势,意味着它将能摆脱现阶段空悬主要配置在C级或更大尺寸车型上的体积限制。其次国产供应,加上制造成本优势,未来空气悬架下放至20万元以内的车型,将非常值得期待。配合中国汽车品牌在软件上的优势,以及不断深度学习优化的算法。只要最终将激光雷达等感知硬件成本进一步控制,那么整套主动感应式悬架,势必也将进一步下放至更为廉价的车型上。届时,中国品牌车型也将实现在底盘部分对外资车型的“弯道超车”,从而为掌握行业定价权打下技术基础。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