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96km/h车祸秒变敞篷车!碰撞测试不测高速,惨不忍睹?

  • 作者: 懂车
  • 2023-12-28 21:00
  • 845

高速撞击,A柱、B柱直接断裂,顶棚被完全撕开,多人死伤。

这场惨烈事故大家都听说了吧?12月21日晚间,一辆某新势力的SUV在清远市的国道上遭遇严重车祸,驾驶员疑似严重超速驾驶,时速一度达到178Km/h,结果一辆大货车在前方缓慢进入国道,驾驶员紧急制动后,仍然高速钻入卡车下方,随后又冲出道路。

这个事故引爆了整个车圈,关键在于最终的碰撞速度。按照车企的官方说法,最终的碰撞速度是96Km/h,大家可以接受这个速度下车子撞报废,但是无法接受出现如此大的伤亡,毕竟这家车企在宣传时大力强调了车辆的安全性,而96Km/h甚至都没超过高速公路的法定限速。还有个问题是,车企放出的行车录像中,丢失了最为关键的最后三秒,大家无法得知车主采取了什么制动措施,最终又降低了多少时速,很多人合理怀疑,碰撞时速可能远低于96Km/h,车辆的实际防撞能力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差。

图片

咱们今天不聊这款车的安全性,反正各有各的理,也吵不出什么结果。大家会产生如此多质疑,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权威的碰撞测试机构并没有对车辆的高速碰撞进行检验,消费者两眼一抹黑,心里完全没底。

像大家熟悉的C-NCAP,是以64Km/h的速度进行偏置碰撞测试,以50Km/h的速度进行百分百重叠碰撞,另一大测试机构中保研,标准也是相近的。可能有的人会说,咱们中国的机构不行啥啥啥,然而欧洲的E-NCAP以及美国的IIHS测试,都是以64Km/h作为上限,似乎全世界在已经有共识了,就是不给你测高速碰撞。

这事还得讲到,汽车行业非常看重的“所罗门U型曲线”。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车速越高越不安全,但在上世纪60年代,一名叫大卫·所罗门的专家通过汇总大量的案例而发现,车速和事故率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根据他的统计,看到车速100Km/h左右,汽车事故率是最低的,在速度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数值时,事故率会呈现上涨的趋势。

图片

另一方面,事故率又和平均速度紧密相关,车辆越接近道路上的平均速度,就越不容易出事,更快或者更慢都会提高事故率。

图片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高速公路拥有更好的设施和路况;车辆设计的进步大大提升了高速稳定性;大家普遍变快之后变道超车的次数减少……

不管原因是什么,汽车行业都从这条所罗门U型曲线中获得了关键信息,高速碰撞事故其实并不那么常见。

要彻底解决这种小概率问题,要付出的代价却很大。大家得知道,车速和碰撞时的动能,其实并非1:1对应增长,物体的动能是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这意味着速度增加2倍,撞击时的动能将增加整整4倍,在设计时必须大幅度加强结构强度,使用更加坚固的材料,这势必提升制造成本,还会影响到车重、空间等其它方面的性能。

图片

权衡利弊之下,大部分车企事实上降低了对于高速碰撞安全性的追求,而一般的测试机构,也不愿意对这种项目进行考核,毕竟大家都考不过的话,测试根本没有什么对比意义。

当然,也有少数业内人士为了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自己做了小规模测试。90年末到00年代生产的车,在这些超纲测试中的表现基本上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大多数车辆的车头都近乎消失,残骸大幅度入侵并挤压乘员舱,前排乘客的生存率非常低。比如说美版凯美瑞对撞美版雅力士的测试,两车相对速度约128Km/h,小角度重叠碰撞,雅力士A柱彻底弯折,驾驶员惨遭爆头;在美版日产阳光对撞日产tsuru的测试中,收集数据用的假人更是差点被挤扁,换成真人必死无疑。

图片

当然,时代也是在不断进步的,随着材料科技的发展,车企也在控制成本和性能的前提下,不断增强车辆的结构强度。第三方媒体近两年也乐于搞两车对撞测试,他们的方式也基本上采用128Km/h相对速度的小角度重叠碰撞,什么沃尔沃XC60对撞特斯拉Model Y,奔驰C级对撞宝马3系,话题度拉满。从结果来看,这些新车相比十余年前的行业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已经有车型能保证乘员完全平安无事,其余车型也大多可以让乘员幸存,差距更多体现在受伤程度轻重以及车辆本身的损伤。

图片

但这种进步是有局限性的,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媒体还是车企,都很少展示一种独特的碰撞工况——追尾大货车。因为货车的底盘远高于普通家用车,追尾的结果往往是家用车钻进货车车底,真正的碰撞点,并非车头,而是位置更高的A柱。

A柱这个特殊的部位,既没有办法通过增厚来提高强度,也没有足够的空间用来溃缩吸能,再加上受力面积非常有限,很容易被直接削掉。早在1976年,美国就对一批车辆进行了测试,碰撞时速56Km/h,并不算太高,结果无一例外都了成敞篷车,A柱直接被切断。大约2013年前后,美国又用同样的速度测试了一批车辆,结果还是一样,前排乘客没有生还可能性。换句话说,几十年间的技术进步,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图片

如今又是十几年时间过去,技术又经历了大发展,也许已经有部分车型能够承受56Km/h追尾卡车的状况,但速度更快会怎么样呢?就比如我们开头讲的事故,按照官方说的速度,那产生的动能几乎接近测试标准的4倍了。如果我们要求每辆车都能在这种极少见的情况下,保乘员平安,且不说技术上能否做到,反正车辆的成本肯定要飙升。

与苛求家用车的安全性,更高性价比的方法其实是,对货车进行改动。大货车只需要在尾部配备防撞梁,就可以防止家用车钻进车底,由最坚固的车头来完成吸能,而不是天生脆弱的A柱。这几乎没有什么设计难度,因为大货车数量更少,花费社会成本也更低,我国2017年就开始实行强制标准,要求大货车必须安装后防撞梁,并且要能够承受100kN的水平载荷。只可惜,在现实操作中,很多货车厂家糊弄了事,甚至用铁皮替代防撞梁,还有不少司机嫌这东西妨碍倒车,自己把防撞梁给拆了,反正跟自己的命不相关。

图片

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车企要考虑成本,测试机构要考虑可对比性,货车厂家觉得事不关己,谁也不会为你提供绝对的安全性。大家也只能握好手里的方向盘,尽量避开可能发生的事故。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