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销量稳步增长、新势力却赔钱,传统车企利润下跌,钱去哪了?

2023年的汽车领域快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与一些同道聊天的都是似乎都有些困惑;汽车的销量在不断的增长,可是新势力车企普遍赔钱,传统车企也有部分出现利润下跌,钱到底被谁赚走了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销量高、利润跌,这样的变化似乎有些反常。

然而笔者却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合理的规律。

促进汽车销量增长的动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近十年里促进汽车销量的源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可是势头如此之猛的增长很难维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趋于温和,那么汽车消费人群的规模扩大速度与幅度也会随之而延缓,此时想要保持汽车产销量就只有让车辆的价格往下探。

于是汽车价格战成为2023年的主要话题,即便到本年度的广州车展也还未停歇。

看一看刚刚上市的五菱星光,一台中型插电混动轿车的门槛价低至9万级;再看一看哈弗猛龙,四驱插电混动SUV的起售价低至16万级,而两驱紧凑级插混SUV的价格门槛更低低至10万级。由此可见价格战的烈度之强,而价格战等于直接压缩车企的利润空间。

汽车制造企业属于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的利润是不高的, 一般在5%~10%之间;不过在燃油车为主的阶段里,车企的利润点一般会高一些。究其原因是由海外车企制定出的价格模型已经深入人心,其他车企也乐于按照该模型去给产品定价,除非竞争足够激烈,否则这个高利润的价格模式是打不破的;自主品牌和合资汽车虽然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可是在内燃机技术领域很难做到突破,因其技术瓶颈早已出现,在燃油车后时代里主要角逐的是品牌力,自主品牌在这一方面是处于弱势的,所以价格模型还是难以打破。

但是在自主品牌开始全面转向电驱动技术之后就不同了,海外车企已经深陷于内燃机车的利益和产业链条,想要实现产业链的快速转型是不现实的;而起步阶段的中国汽车产业则显得非常灵活,在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可以随时与新技术进行融合。

于是具备性能、操控、能耗、智能等多方面优势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不断涌现,这些车在产品力上实现了对海外品牌竞品的全面超越,有效补偿了品牌力的不足。

至此自主品牌与合资汽车的“肉搏战”正式拉开,在这个阶段里的合资汽车仍旧有足够强的品牌力,只要产品的价格足够低则依旧能稳定销量;于是国产新能源汽车也不得不动态的进行价格下调,一步步的拿回被海外品牌拿走的市场份额,价格战的烈度也就越来越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企业利润的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不到自主品牌和合资汽车找到占有率的平衡点,价格战就不会停歇,但到了那个时候反而能实现利润率的提升。

比亚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其单车利润在近两年里几乎翻了十倍。

自主品牌的崛起依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自然能不断扩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倒逼海外车企加速三电产业链的建设,等到两方的产业规模都足够大的时候,产品竞争力自然会齐平,那时候就要探索与构建新的价格模型。重点在于两大阵营的产业规模势必会进行融合,产业规模会扩大很多,而产业规模化带来的正是汽车制造成本的下降,同步出现的自然会是车企利润空间的加大。

最后就讲一讲新势力汽车品牌为何会普遍亏损吧,其实原因也正是产业规模和供应链体系不够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还未全面做到与同级燃油车齐平;车企研发一台新车的投入会非常大,把初期的建设与研发成本平均到一台或两台车上,结果只会是卖一台亏一台。但是仍然不用担心,因为只要能把销量拉起来,初期的投入就会逐渐的平均下来,车子也当然能扭亏转盈,比如零跑汽车理想汽车

同时产业规模扩大的红利也会陆续被这些新势力车企吃到,随着造车成本的不断下探,这些新势力车企的未来前景自然是不用担忧的。

所以不能只看新势力车企现阶段的“烧钱”,只要能坚持下来的话,这些车企就会是未来的长城、长城、吉利、奇瑞、比亚迪,亦或者提到宝马奔驰奥迪等海外高端汽车品牌。

就是这样了。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欢迎转赞评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