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中国正式教日本造车,日系车为啥忽然在中国结束躺平了?

11年前,曾有一本书横空出世,被翻译成65种语言,全球销量早就超过2500万册。把当时正在流行的“碎片化”“短视频”等流行趋势直接推翻,这本书真正在中国开始大火实在2015-2016年。之所以《人类简史》能够爆火,是因为它用一系列的史实、调查、科学分析等,破解了很多人类长期以来的认知。

出道11年,火了11年,目前仍处在图书销量排行榜前列。它破解了人类发展历史上关于“农业奇迹”的突破,更是揭开了尼安德特人为何被智人干掉,智人又如何发展成现在的你我。

而之所以提及《人类简史》这本书,是因为它之中关于动物性和人性最朴素的一系列原理,用来解释目前日系车在全世界的“内部分裂”行为,即得体,又通俗易懂。

一面是,丰田章男忽然转身炮轰电动车,本田和索尼合作的新势力炮轰中国汽车智能,日本本土流传着“躺平5年”的发展观点,以及最新的动作,准备给燃油车续命;

另一面却又是,在东京举办了日本交通出行展,告诉全世界日本汽车工业要All in新能源,中国市场里的一众日系合资车企,尽管上半年多数有着超过20%的销量下滑,但,选择那条和三菱相同的路,大多数人不愿意。

全球范围看,日产、本田、丰田“病”得不轻

认知上看,日系三大品牌现在释放出的多数信息,是“精神分裂”。

这种精神分裂在于,在全球范围,忽然开始反电动。因为新能源发展未达到之前所制定的预期,从德国,再到日本,忽然都开始放出消息,考虑进一步给燃油机、燃油车进行投资。至于续命燃油车的原因也很简单,新能源车卖不出去,赚不到相应的利润,而重新再掏出燃油车,也是为了给自己续命。

逻辑上,这些新计划都成立。但,一旦碰上最新的事实,就能发现这种说法有些不攻自破,对日系车企的认知则变成了“进一步的精神分裂”。

因为,半年财报里,三家车企在全球的赚钱能力其实是进一步变强。

日产的2023上半财年,合并净收入增加1.4万亿日元(670亿元人民币),合并经营利润增加1801亿日元(超86亿元人民币);

丰田的上半财年,销售额增加了近四分之一,冲到了近22万亿日元,净利润相比2022年同期达到了近2.2倍,为2.58亿日元;

本田的2023财年第一财季赚钱能力也是冲到新高,营收同比增加了近21%,数额4.625亿日元,净利润3631亿日元,同比涨了143%。

除了日本车,德国车企也差不多是相同的情况。宝马2023年上半年财报里,营收740.7亿欧元,同比涨了12.4%,奔驰营收757.5亿欧元,同比涨6%,就算是在中国快被除名BBA的奥迪,上半年营收也涨了14.4%,为342亿欧元。

能够看出,几家头部车企,根本不缺钱。但,却又忽然摆出了,自己很缺钱,要给燃油车续命的态度。而更加精神分裂的则是,其在中国又进一步摆出了和全世界不一样的态度。

在中国的精神分裂,来源于哪儿?

和全世界不一样的态度是,在中国,德系车多数早就已经摆明了态度,搞特供。日系车最新一轮的态度也一样,同样是搞特供。

不过,这一次的特供不是贬义词。上一轮的特供是,把先进技术在中国进行组合,赚取更高利润。而这一轮的特供是,其拥有的全球思路干不过中国的内卷,所以中国市场更多使用脱离于全球的特殊模式来玩。

而且,特供的已经不止关于车,更是关于经营模式。东风和日产,现如今,已经按下了第一个引爆按键。

随着11月11日,东风和日产正式在中国变阵。在中国,德系、日系等头部合资车在面临全年汽车销量减少至少100万辆以上的局面时,丰田是直接选择了短期减产,让4S店销售网络里悬在头上的库存,稍微有点放松。然后甚至是,准备在即将推出的下一代凯美瑞身上,放弃自己之前的镍氢小电池混合动力逻辑,尽管不是PHEV,尽管依然还享受不到绿牌等政策,但换上更大容量锂电池的它,2024年已经基本能确定会让中国的丰田车主在不用去充电的条件下,接触到新能源车主的空调自由是什么。

广汽本田会把2023年上海车展亮相的全新纯电动概念车e:NP2完成量产,这可以视为是同时融合了雅阁SUV血统,不再是玩油改电,而是全新电动产品在2024年就会上市。

日产和东风的最新变阵,要比丰田和本田更深度。

关键信息是,不再按原有合资模式来玩,提出DNA+战略,D为东风,N为Nissan日产,A为前进并领先,+则为迭代。战略的核心也很清晰,利用中国的资产,用中国的速度和标准,推出一系列新产品。

简言之,中国将成为相关项目的主导者,不再是合资1.0时代,全球有什么新车,看哪款适合中国,再进行相应的国产与销售。

眼前到2026年年底前,会推出中国本土开发的10款新能源车。换言之,3年多的10款新车,整个日产目前的在售车型都会换装新能源。而这些车型,还会基于东风集团、日产的一系列渠道,主动开展出口业务。也就是说,美国、欧洲、东南亚,大概率都会出现中国主导新能源车的身影。

匹配一下开篇所提出的关于书籍的问题,如何用《人类简史》来解释眼前的车市分裂现状。

《人类简史》中让人记忆最深刻的那个结论是,智人之所以能在身体素质(武力)、脑容量(智力)等硬件条件上都不如尼安德特人的前提下,战胜后者。原因是,八卦和讲故事。所谓八卦和讲故事,是在经历和体验到了某些新事物之后,对内部进行分享,并重新思考。

有经历,所以有思考,再有挣扎和判断,这既是当前认知处于深度分裂的最大原因。自己的一系列新能源新技术在连续多年投向中国市场之后,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

长期的失败,显然会引发思考的不断积淀。

把时间回调到2021年,比亚迪靠着DM-i冲起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了超过一倍的时刻。本田的/PHEV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丰田在中国总计售出了超过194万辆车型,但在之中占比甚至不到1%,尽管日产更早就推出了车型,但最终的局面也只比丰田略好。

那局面也很简单,要么是选择和中国市场一起发展,要么是选择三菱、铃木的方式,全世界那么大,总有赚钱的一亩三分地,比如东南亚,比如南美,或者更多地方。

当然,头部车企很少会轻易认怂。丰田看着Model Y在2023年上半年超过卡罗拉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车型,丰田、本田、日产看着2022年4月时全球销量已经超过了HEV油电混动。它们内心的结论其实很明确,继续苟下去,短期赚钱问题不大,但自己大概率就是当年英国汽车工业被拍到地上的复刻案例。而且,全世界不买新能源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自己的车也是越来越难卖。

下一个问题,中国人能教的了日本人造车么?

所以本质上,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躺平与否,其实背后还是合资双方谁说的算,这件事的博弈。

传统的合资模式1.0时代下,重大受益方多数情况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决定引入什么技术,什么车型,甚至是供应商零件该选择谁。所以,尽管是有着50:50的股比限制,但卖车的利润大头,还是流向了外资方。

尽管中国汽车工业在不断进步,但,如何造出顶尖的发动机、变速箱,甚至是底盘悬挂,这些决定权却不能在自己手中。一面是外资车企,另一面是和外资车企共同成长并深度绑定的大陆、采埃孚、爱信、博格华纳等各大供应商们。

所以,原有燃油车时代,变更话语权的话题,处于根本没法聊的状态。至于眼前,当想要维持基础的销量都需要大幅度降价时,外方慢慢放弃话语权/主导权,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中国人能否教外方造车,这个话题要分两个层面来看。涉及传统汽车相关的,还是教不了,而涉及新事物的板块,中国人教的了。

教不了的部分譬如,车辆的造型设计怎么做,车辆的底盘悬挂等该如何布置,简言之,和传统汽车工业相关的,尽管徒弟目前表现不错,但距离教师傅还很难。另外,包括一体压铸、柔性生产等制造部分的话题,供应商能给到的方案愈发趋近,于是,先应用的车企,手握的先发优势也在慢慢变小。

以一体压铸为例,目前掌握并应用的车企,从原本只有特斯拉一家,如今发展至包括小鹏极氪、理想等越来越多的车企。至于传统车企会不会,能不能用上相应新技术,答案其实不言则明。更多只是企业自身的抉择和取舍问题。

教的了的部分则包括,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做高集成的电驱等零部件,以及,最关键的,如何写代码。

降低成本其实不难,就是技术方案的取舍。如同当年智能手机被苹果带起果链之后,各大高性价比的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逻辑一样。换言之,深度用上中国供应商的部件,增程/纯电/PHEV插混的降价一样只是时间问题。另外,就是合资品牌是否要对自己原有的标准进行妥协。以日产为例,其为了保证电池包不起火不出重大故障等,在电池pack时设置了非常多的其他材料与设计。

但,对比中国新能源市场里的其他解决方案,这种高冗余的设计并没能带来明显收益,甚至进一步带来了车辆高价不利于销售,车辆加重增加能耗减少续航等问题。

高集成电驱零件也是同理,实际上当前的市场巨头们,不论是特斯拉、比亚迪(除刀片电池)、蔚小理,其在很多优势方面也并不是有着绝对的技术护城河。巨头们更多是需求的发掘者,找到需求后,与相应的合作伙伴进行共同研发。理想的空气悬挂、小鹏的一体压铸、蔚来的半固态电池、比亚迪的很多电动车驱动系统等,背后都有着国内外零部件供应商的身影。

所以,能教的,其实还是关于软件等方面的代码部分。智能座舱该如何搭建,智能座舱的生态该如何布局,手机的算力能怎样匹配到车机上,高速上的智能驾驶该怎样低成本的做,如今正在疯狂内卷的城市智能驾驶该怎么低成本的做。

上述的这一切,才是外资车型真正做不出来的。即便是已经过了SAE L3级合规的奔驰,接下来即将通过的BMW宝马,它们也同样面临一个考验,就是快速降低成本,将其能进行市场商业的应用。

当然,合资车也可以选择另一条路线。即,依然自己主导,但是更多让出控制权。比如,和小鹏合作的大众,和上汽合作的大众,和比亚迪合作的丰田,和广汽合作的丰田,以及和零跑合作的PSA母公司等。

至于这种模式能否有效,在11月10日东风集团新能源之夜之后的群访中,东风集团高管给到了一众猜测,它们目前正在试错,冲击2026年之前的窗口期。

所以,最差的局面是,上述两种模式如果无法取得高销量。那时,才是外资在中国车市里真正躺平的主因。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