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华为开始掀桌子了,打爆特斯拉!



华为智界S7发布了,这可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下半场的一个分界线。在智界S7发布前,各家车企可以说自己的电池有多好,冰箱、彩电、沙发有多舒服,也可以吹自己的智能辅助驾驶有多厉害。但从智界S7发布以后,评价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就变了,智能化水平成为硬指标。


其实,在昨天,除了华为联合奇瑞发布的智界S7以外,比亚迪也重磅发布了方程豹品牌的首款越野车:豹5。但在华为巨大的流量加持下,豹5显得就格外地黯淡无光了。尤其是定价上,华为智界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一个C级豪华智能车,定出了一个B级车的价格,起售价居然在25.8万元起,这个价格不只是锁死了特斯拉mosel3,还把一众国产B级新能源车给摁死了。



像比亚迪汉、小鹏P7蔚来ET5、极氪001等,都在智界S7的火力打击范围以内。就连比亚迪方程豹也因发布会跟智界S7在同一天,被误伤得很严重。不仅流量完全被智界S7抢走了,还让人一下子就看到了比亚迪与华为之间的智能技术差异。


比亚迪以电池起家,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阶段,电池在综合成本中占比最高。这让比亚迪掌握了巨大的成本优势,得以提前抢跑。这种抢跑优势有多大呢?就是比亚迪可以月销30万辆了,而埃安、理想、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连生产线都不够用,小米汽车至今还在厂里,还没上市。当比亚迪把10万级、15万级、20万级、25万级、30万级等各个价格区间的车型铺满时,其他车厂至少落后2年以上,无法做到30万元以下,产品全覆盖。



也就是说,比亚迪的优势在于,它以电池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全产业链。除了车机芯片、自动驾驶芯片需要从高通、英伟达购买以外,电池、电驱、电机、甚至车灯、车用空调等,都是自己生产的。这让比亚迪就拥有了两大优势:一是,产能不受限,自己可以大规模高速量产;二是,成本控制强,只要把电池成本压住,整车成本就压住了。


但比亚迪的短板也很明显,它的易四方、云等技术,都是基于电驱下的机械化升级,没有上升到智能化。王传福自己还亲自说过:“自动驾驶技术都是忽悠。”余承东当时就判断,比亚迪的自动驾驶技术不太行,所以要故意打击一下对手。



何小鹏也质疑了华为的AEB技术,然后很快就被打脸了。王传福要感谢自己,他是去年质疑的。要是他今年质疑,那就要变成另一个何小鹏了。


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卷得太厉害了。从短短3年时间,比亚迪曾经引以为傲的“刀片电池”技术已经丧失了市场优势。电池本身的技术门槛是比较低的,电池的核心在于成本。像月销超过4万辆的广汽埃安,电池主要由中创新航供应。埃安的网约车几乎遍布全国,安全性本来就是电池最基础的一个性能。电池不自燃,本不应该成为一个卖点,它是消费者放弃燃油车,转购电动车的基本前提。如果拿不自燃当卖点,只能说明这个行业,当初是不正常的。


电池行业发展到现在,就比较正常了。像华为的界汽车、吉利的极氪汽车,发货量均超过了10万辆,没有发生过一次自燃。这种东西是不需要去刻意宣传的,因为这是行业道德的最低标准。



进入2024年以后,大家对自燃的讨论也越来越少了,根本原因就在于,如果没有出现重大碰撞,电池是越来越安全了。说这么多,就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件事:在超级快充技术下,关于电技术创新,将面临智能化技术创新的天然碾压。


电的诞生已经400年了。燃油车时代,没有哪一家车企会专注于研究汽油;电动车时代,主导市场的也不会是电池。电驱本身并不先进,先进的是基于电的信息化、智能化。可以说,智界S7是新能源汽车从电动化,走向智能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以后,哪个车企再以电为宣传点,就会很尴尬,因为华为把智能化技术给卷起来了。就像理想汽车,在30万以上的价格区间,月销4万辆。它靠的是电吗?完全不是。它甚至还背上一个油箱发电,作为充电宝,却横扫二线豪华品牌,距离BBA只差一步之遥。因为它的智能化、舒适度、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均超越了同级别的BBA。



智界S7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中国车厂不会再以特斯拉为对标产品,因为行业的标杆变了。就像李想所言,对于华为:80%是学习,20%是尊敬,零抱怨。李想太懂流量了,这不仅把理想的品牌立意拔高了,还蹭了华为的热度。


特斯拉model3和华为智界S7相比,无论外观、内饰、豪华度、智能化水平等综合性能,全面落于下风。在25万到30万的这个价格区间,智界S7几乎打爆了特斯拉。华为把智能化的重要性拉到了行业的一个新高度。


为什么是奇瑞?在国内几乎所有大车厂都不愿意把灵魂交给华为的时候,为什么奇瑞愿意?好歹,奇瑞也是一个月销20万辆的大车厂,没有华为,自己无非就是走慢一点,也能雄起。为什么奇瑞愿意联合华为共创界?



其实,队长一直认为,这两家有着共同的全球化基因,是最为匹配的一对组合。华为的汽车业务想要重返海外,奇瑞就是一座最好的桥梁。汽车出海,核心在于海外工厂建设和海外渠道铺设。这两个东西需要经年累月地苦心经营,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华为在海外经营了28年,奇瑞也在海外经营了23年。


基于全球视角,市场是无比辽阔的,蛋糕是奇瑞与华为共同分享的。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国内,利润极为有限,华为多吃一口,车厂就要少吃一口,自然就不愿意分享。赛力斯倒无所谓,自己比较平庸,找了个好大哥带飞,偷着乐。


但华为的海外品牌声誉是远远超过奇瑞的,奇瑞还只是在海外燃油市场取得成功。奇瑞要在电动汽车市场取得成功,核心就在于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穷国是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充电设施的,电动汽车要出海,第一大目标一定在欧洲,上汽名爵就已经证明了。奇瑞燃油车可以自己稳扎稳打,但想打入欧洲,就得借助华为了。



有人说,那奇瑞就不怕因为华为而被制裁吗?这种想法完全是多余的。美国要制裁的不是华为,而是像华为一样的高科技企业。如果奇瑞能做到华为的地步,难道美国就不会打压了吗?相反,要对抗美国制裁,更需要中国高科技企业抱团。如今的华为是一家被迫全国产的企业,反而不怕制裁了。其他车企,要是被高通、英伟达断供,还真就掉坑里了。


2025年,我们回头来看今年智界S7的发布,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电动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强势地位也将被车企所逆转,智能化的下半场由华为打响了发令枪。何小鹏一战成名,AEB之争也将载入史册。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