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人汽」欧盟加税板上钉钉,中方会对等反制吗?

  • 作者: 人汽
  • 2023-11-01 16:47
  • 441

作者:谢人杰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这件事,从露出苗头开始,接近1年;正式由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盟情咨文里提出,接近2个月;“抽出”调查三家对象(比亚迪、上汽、吉利),接近1个月;而收卷时间(完成调查问卷、提供应诉证据),则放在11月17日。

接下来12月和2024年1月,欧委会将进行现场调查,然后是2024年7月初裁、11月终裁。


为什么只“反补贴”?

这个时间表从9月13日就敲定了,所有参与方都在按部就班走流程,几乎没人期待有其他结果。虽然统计学告诉我们,欧盟发起的双反调查里面,有90%最终形成了惩罚性关税,但在中欧贸易的历史上,尚未发生“放空弦”的先例。

也就是说,只要发起调查,加税是妥妥的,区别在于,应诉企业如果提交的证据“有力”,加税幅度可能微不足道。这种游戏规则鼓励企业积极应诉。也就是说,出题方希望大家积极参加考试,不要摆烂,也不要蔑视前者的权威。

图片

欧美都有咨询机构专门做这种生意,提供从“应试宝典”到“代答枪手”,再到“院外游说”、控辩质证,一条龙服务。在2017年之前,这类生意非常火。后来为什么不火了呢,因为特总来了,直接祭出“番天印”(特别301条款),根本不用走调查、应诉流程,说你是,你就是。本质上属于国家间的贸易战,没有企业什么事。

相比而言,欧盟貌似要“讲道理”一些。为什么不是双反,而是只提了反补贴。很多分析都说反倾销手续复杂、调查方要投入更多资源,敲死证据比较难。

其实没那么复杂,贸易救济都是用最方便的工具,哪有自找不痛快的道理。反倾销数据不支持。中国电动车(把跨国车企在华产能,出口到欧盟的也算上)在欧盟市场占有率,2022年6.3%,2023年1-7月8.4%(评估周期),认定倾销大概率有困难,这都是要脸的表现。

图片

走反补贴流程还有个好处,就是欧盟早就拿到数据了(渠道谁都能想得到),这个结论呼之欲出,不用费力气掰扯。没被抽中的长城第一个表示“积极应诉”,就显得喜感十足。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反补贴和反倾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条件可以是潜在威胁,而后者则必须构成现实行业损害。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操作起来便利性当然不同。


为什么选中了上汽、吉利、比亚迪?

选定的三家中企,也是有讲究的,抽签的可能性不大。很多舆论都试图总结出三者的共性以及与其他车企的区别。其实不是这个思路,而是选了三个特定企业,它们之间足够的差异性和代表性,才是入选理由。

图片

上汽一直是出口冠军,而且MG在欧洲卖的在中企里面最好,这个不用多说,必选,因为它最接近“现实威胁”。比亚迪现在是全球新能源销冠,而且蹿升速度极快,名头也越来越大,不选择它简直没道理。这里面就忽略了比亚迪在欧洲卖的很少这个现实。

那么,选吉利是什么道理?吉利是中国企业里面最具国际范儿的企业,旗下有彻头彻尾的欧洲品牌,投资活动遍及各个市场。跳的比较高,棒子落在身上可以理解。

图片

至于此前呼声比较高的特斯拉上海、大众在华的三个合资企业都没被抽中,证明欧盟并未到“疯起来连自己都打”的境界。其实如果按照比较阴暗的心理来解释,可以认为布鲁塞尔希望,将这些几十年在华混得风生水起的德国人,留给中国来惩罚。

如果中国人被激怒,那么手边最方便的报复对象,就是这几个德国牌子。这样既恶心了中国人,又离间了中德汽车产业合作,还树了靶子、修了篱笆、巩固了内部共识。如果中国报复了在华投资企业,那么“扩大开放”的信誉就会受到质疑。

这就不能说一石二鸟了,简直串糖葫芦。


中方会对等反制吗?

既然加税结果板上钉钉(具体到企业可能有税率差别),这件事还能有其他悬念吗?

其实欧盟发起之前一周,其内部一直在激烈辩论,核心就是中国的报复手段。后者都在国家工具箱里,企业手里什么都没有。

欧盟期望中国做的对等报复,估计很难成立。中国的反制措施,不大可能对等,在对方设定的汽车业里回应。哪怕法国的奢侈品、意大利的农产品、空客的飞机,都不是理想制裁的对象。以前的贸易制裁手段的效果,复盘下来都是这个结论。任何贸易不平衡局面,都源于竞争力的差异。

图片

2021年欧盟还能和中国电动车在总量上打个有来有回,2022年就被甩得很远。今年更是差出数量级来。

8月份法国纯电销量1.96万辆,占了当月销量的1/4,看上去渗透率还不错,但是中国9月份市场销售的纯电62.7万辆,。法国喊了这么久,给了慷慨的电动补贴(5000-7000欧元),结果电动车销量只有中国3%多一点。至于PHEV、增程的销量数据,就不拿出来了,太欺负人。

9月份欧盟整体PMI在42、43徘徊(德国更是低于40),整体工业投资非常低迷。汽车也不能独善其身。销量上远不如中国(哪怕考虑到市场体量差异也是如此),技术投资更是没钱,差距只会扩大。

贸易救济通常是为了赢得时间,让落后的产业追上来。现在既然越追越远,救济就失去了意义。很多人都举光伏的例子,从历史视角看,凡是时间不站在自己一边的,救济都不是为了赢得工业竞赛,而是为了别的,比如选票什么的。

图片

中国的工具箱里不止有贸易手段,而且欧盟不吃软的,让利的CAI(中欧投资协定)都被后者拒了。中国习惯的是闭门谈判、口信传递某些信息。但欧盟和美国不同,说给谁听,谁能做主?根本找不到话事人。到头来,还得硬碰硬。

只有地缘政治损失能让对方肉痛。具体不展开,只说一句,越是趴在前殖民国家身上以不公平手段大搞不公平贸易的老欧洲国家,越是软肋明显。如果对方确信报复必会实施,而且潜在损失大于贸易保护利益,没准儿会考虑一下力度。但是前提是欧盟官员从欧盟利益出发,我们现在深刻怀疑这一点。

有些国内舆论担心,反制会推动欧盟去风险政策。

现在的局面是,力量强大的一方陷入自我怀疑,而虚弱的一方喊打喊杀。其实,欧盟的去风险政策喊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中国考虑反制抬高对抗风险,为什么发起方没有顾虑?螺旋升级能升到哪里去。19世纪英国用两次鸦片战争解决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如今绝对到不了那一步,不是因为对方的仁慈。干就是了。

标签: 元plus 欧盟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