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中国人玩起「匠心」来,比日本人更「可怕」

「中国人怎么不迷恋『工匠精神』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让大家「上头」的工匠精神在国内开始去魅,小到寿司匠人,大到工业制造,大家突然意识到所谓的「匠心」也并没有那么神秘、遥不可及。

比如,在汽车圈最以「工匠精神」著称的雷克萨斯,最近几年就经历了一系列的滑铁卢,走下神坛。徒手摸出 1mm 误差、发动机罩的缝隙对齐、车漆的手感是否光滑平整…… 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指标背后并不是「匠人」独有的能力,在汽车行业它们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简称 PQ)。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种「匠心」就是我们能感觉到的,一个产品在设计和打造过程中的精心程度。中控屏幕的边框是否刮手,车门缝隙与轮眉缝隙是否对其,后备箱开关声音是否刺耳,后备箱拉手是否顺手等等细节,这些看起来无关大雅、不影响基本功能,但是能让人觉得这款车是不是做工精致、设计用心的细节,都是感知质量的范畴。

都说如今国内车企卷配置、卷价格,其实在我们没有看到的领域,国内车企在「质感」这件事儿上,也卷起来了。

甚至,当中国人玩起「匠心」来,比日本人更「可怕」。

汽车的质感=超过一万个细节

「豪华品牌汽车为什么豪华?」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把这个问题抛给 100 个人,大概能得到诸如:配置高、设计好、技术强、品牌硬等一系列的回答。如果我们把这些答复汇总一下,会有一个颇为玄学的答案名列前茅——「质感」。

之所以说这个词「玄学」,是因为质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能是用料扎实,可能是做工精致,可能是一些细节的设计,可能仅仅因为车里的味道......

但是如果我们反着来问:「哪些点会让你觉得一款车不精致、没质感?」那就太容易了。不平整的机器盖、亮度不均匀的车灯、露出内里海绵的座椅套、对缝不齐的门板、不顺手的拉手…… 每一个点出现,都直接在用户心里打了负分。要想营造汽车的质感,就是把这些细节的「扣分项」消灭于未然的过程。


都说细节影响体验,在感知质量这个领域,那要多少个细节能让用户感受到「质感」呢?

作为工匠精神的「鼻祖」,雷克萨斯告诉我们,每辆走出九州白金工厂的车,要额外增加 300 道检测工序,对约 1800 个项目进行严格检测。

但国内车企告诉我们,这还不够。前不久,理想汽车组织的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简称 PQ)分享会,理想汽车感知质量产品负责人杨守法给出的数字是「超过一万个」。

其中,影响用户感知的高感知零件部件有 76 个评审点,此外,每一条缝、每一个配接、每一个细节也都要扫描,共经历超过一万次评审。


比如,在车辆外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分缝交界的区域,且没有被零件表面覆盖的洞,行业俗称「老鼠洞」,固定件间的老鼠洞必须小于 5 毫米。

类似的评测点既包括外观品质、座椅舒适性、操作舒适性、灯光品质、声音品质、人机工效这六项汽车行业里感知质量评测的常规考量指标,也从用户使用的场景角度出发,增加了功能逻辑这个纬度

「质感」的马斯洛需求:

满足安全感、提供价值感、创造向往感

这样看来,车上感知质量的评测颇有点暴力穷举的意思。但是暴力穷举是杂乱没有规则的,感知质量则需要在一辆车上数几万个细节中,判断哪些细节是会影响用户感受的、不同细节之间对感知质量影响的优先级是什么,把主观的感受客观化。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到更高阶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一款车的感知质量需求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概括来说,这是一个满足安全感,提供价值感,创造向往感的过程。


如果说各相关功能的实现是一款车最基础的需求,那用户对质感的主观需求,最基本的就是安全。

这种安全不仅来自于主被动安全系统,也来自于感知质量的感受。车辆的做工看起来是否扎实,车辆运行时的声音是否松散有异响,电吸门是不是有夹手的潜在危险,这些问题都有可能让一辆车看起来似乎没那么安全。

比如,与试制样车相比,理想 L7 量产车的安全带多了一段橡胶材质的安全带护套。其实从功能上,量产版和样车版本安全带的性能是一样的,但这一段护套让安全带看起来更结实,更安全。

在满足安全感的基础上,大到机舱盖板是否平顺光滑没有鼓包沉坑、前后雨刮是否能隐藏起来、不影响车辆整体的美观度,小到灯珠亮度是否均匀、化妆镜灯光与阅读灯色温一致、前轮轮罩与车门缝隙是否对齐,这些不太容易被特别关注到的地方,都能让用户感受到车企在背后的用心,感受到一款车「物超所值」的价值感。

把用户的感受融入造车流水线

感知质量,并不是汽车行业的新兴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里,每家车企都有感知质量部们,但是最终呈现在产品上的结果千差万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是因为在传统车企中,用来评测车辆感知质量的部门通常放在研发部门下面,更看重工程落地交付情况。也就是说,一款车的设计和功能完全在前期设计阶段就确定了,感知质量只影响最终产品的还原度,无法改变产品体验的本质。

要想让产品更贴合用户需求,就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用户的需求,把用户的感受前置到设计阶段。

针对这个需求,理想就把感知质量部门放在了产品部下边。感知质量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产品经理,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会从工程师的角度去看,更会在设计之初就考虑用户的体验。这样感知质量团队考虑的不只是设计落地的还原度,更是这个设计本身是不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作为家庭用车,理想 L 系列在产品设计之处就要重点考虑二排、三排的乘坐体验。比如,通常车辆后排安全带是从 C 柱拉出来的。但在实际体验中,当第三排乘客是身材瘦小的乘客,特别是小女孩时,从 C 柱上拉出来的安全带可能会卡住脖子。这个问题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才会发现。

理想 L 系列在考虑到这个问题后,把第三排安全带改到了 D 柱上,避免安全带勒脖子的潜在风险。

类似的细节设计还有 L7 的第二排座椅。在试制车阶段,理想 L7 的后排与其他车一样,可以向后倾倒 35°,但最终量产版上改为了可以向后倾倒 40°。之所以增加了 5°,是因为考虑到准妈妈在孕中晚期时,会为了更安全更宽敞选择坐后排,后排座椅放倒但角度更大一点,能让怀孕的准妈妈与肚子里的宝贝感到舒适,不会有一种因为座椅靠背太直而受挤压。

在产品定义阶段,就从外观品质、座椅舒适性、操作舒适性、灯光品质、声音品质、人机工效、功能逻辑等「6+1」个维度来考虑用户体验,把可能影响用户感受的细节变成一套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并用这套标准来评价研发和制造是否合格。这是理想感知质量评测的过程,也是把用户感知标准化、流水线化的过程。

最后

把时间倒回十多年前,国产车在大众心里的印象还是「廉价车」的代名词。这个「廉价」指得不只是价格,更是产品力、安全性、质量等一系列细节的概括。

如今,当国产品牌推出越来越多的中高端车型,当理想 L 系列这样的车型在 30 万以上豪华品牌市场打破 BBA 垄断格局时,既需要依靠三电系统、智能化水平这样的硬实力,也需要更多细节的打磨,让用户感受到一款车的品质。

一直以来,在理想汽车身上都有一个标签:用户。对用户的理解和场景的挖掘,并不是在发布会上看车讲故事,而是在产品打造之初,就洞察、预判、解决那些可能影响用户感受的细节。这何尝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工匠精神呢。

标签: 理想L7 日本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