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日产中国销量崩盘!滑坡速度惊人,即使轩逸也难挽救

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这家曾与丰田齐名的日系汽车巨头的情况可谓不容乐观。上半年销量下滑24.4%,7月销量缩水43.61%,8月又下滑了34.8%。眼下,日产已经迅速坠落,销量在短短3年内暴跌了50多万辆,几乎注定今年将失去百万销量的地位,退回二线品牌的阵营。这个速度之快,应对措施之保守,新技术落地之迟缓,几乎成为日本汽车工业全面落后的经典例证。

在中国汽车市场,年销100万辆是一个门槛。迈过去,就能被称为“头部车企”,还有可能迅速突破数百万销量,并与全球的“巨头”级别车企展开竞争。相比之下,年销量在100万以下的企业要么是初创新势力求生存,要么是产品技术有差距,品牌含金量不被认可,总之前路漫漫。

而像日产这样的合资品牌以前从未考虑过面临这样的困境。

然而,就在短短3年内,日系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急剧下滑,日产的情况更是最为危急。根据日产中国公布的最新数据,8月中国销量为64905台,同比去年下滑34.8%。而1-8月的累计销量为482921台,同比下降31.87%。虽然短期销量波动可能受到很多影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过去两年黑天鹅事件频发,对任何一家车企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但相较于自身的历史成绩、与竞争对手相比以及整个行业的大环境来看,日产在中国的情况已经拉响了“败退”的警报。


首先,从自身成绩来看,2018和2019年是日产的巅峰时期,销量超过150万辆。然而,2020、2021和2022年的销量相继下滑,短短3年内销量迅速下跌50万辆,今年上半年销量仅为35.85万辆,同比去年下降24.4%。今年,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趋势极有可能继续大幅下跌,百万年销量几乎注定失守。

除了自身的问题,日产还面临两个维度的比较。虽然2023年经济复苏不如预期,但总体来说比2022年好得多。上半年,中国整体乘用车市场销量达到了1100.77万辆,同比去年增长了7.5%。

而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日产显示出更明显的颓势。不妨拿丰田作为例子。虽然丰田的销量也在下降,新能源汽车也面临挑战,但通过更新和优惠政策等措施,丰田的销量下滑幅度在6%左右,相比之下,日产的压力要小得多。

事实上,日产的现状是自身下坠的速度极快,几乎每年都会削减25-30%的绝对销量。与此同时,在整个行业环境转好的情况下,日产的情况依然恶化,却无法遏制住这一趋势。

曾经,日产曾经取得过怎样的巅峰?

2018年,日产的销量超过了156万辆,创下自197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业务以来的最佳成绩,甚至超过了丰田。日产在中国市场的用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汽车发烧友,主要购买的是日产的高端车型,比如越野车途乐跑车GTR。然而,这类用户数量较少,撑起日产中国业务的主要是以经济耐用为目标的车型,其中包括SUV奇骏和轿车轩逸。特别是轩逸,被誉为“神车”,几乎是燃油车中极具性价比的产品。无论是平台技术老旧不是问题,还是可靠耐用,价格实惠,燃油耗费低,配置尚可,最重要的是耐用。售价在10万元左右,油耗不到6升,虽然配置不突出,但还算可以接受,关键是品质可靠。轩逸已成为中国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最受欢迎的生产力工具,截至目前已售出数百万辆。

因此,日产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可以概括为:经济、省油,性价比高。

然而,这也成为日产败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产败退的第一步是“三缸奇骏”。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有很多其他的设计手段可以提升三缸发动机的使用体验,但中国消费者的现实状况是:除非预算有限,否则没有人会选择三缸发动机。3缸引擎曾经致使福特最畅销的车型福克斯一度失去市场,同样也导致了日产最受欢迎的奇骏的瞬间衰落。三缸奇骏上市时不仅被段子充斥,而且用户发现了“掀开机盖就降低转速”的伎俩。

等到日产不得不换回4缸引擎时,奇骏面对的对手已经变成了宋PLUS DM-i等怪物级竞争对手。如今,日产已经不再单独公布奇骏车型的销量。

至于最畅销的轿车轩逸,众所周知,它是被网约车和出租车市场支撑的。如今,新款轩逸和老款轩逸同时销售,而以8-9万元的老款轩逸成为销售主力,而具备混动新能源的新款轩逸远不如实惠的老款受欢迎。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是供应网约车使用。此外,轩逸本身的绝对销量也在下降,8月销量为32894辆,同比去年下降2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简单,比亚迪秦998以更低的价格、更大的空间、更低的能耗、更高的配置挑战着轩逸。

而且现在价格又降了5000元,已经低到秦948的价格了。

那么,日产本身有没有自救的手段呢?的确有,但总是来得太晚,又来得太少。当日产不得不将三缸奇骏换回四缸引擎时,却发现中国市场已经充斥着一众混动车型,如宋DM-i、深蓝LS7、银河L7、枭龙MAX等,无论哪个都比奇骏更具产品力。于是,日产转向了混动路线,推出了e-Power,实质上是一种增程式混动技术。然而,在新能源技术积累方面,日产实在力不从心。他们推出了一款容量为2千瓦时的电池,几乎没有纯电动续航能力,只能作为燃油动力的削峰填谷中继站。

然而,2千瓦时的电池太小,无法支持高压系统,导致充放电功率不能增加。无论是轩逸还是奇骏的e-Power版,既没有纯电动车的绿色标识优势,也没有混动车的动力响应能力。当然,配置也远不及国内混动车型。而在自主品牌智能化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日产目前的水平还远远不足以与行业巨头们一同坐在一张牌桌边。

奇骏的失败使得日产的境地变得高度依赖轩逸,轩逸如强则日产强,轩逸如败则日产败。而新款轩逸无力与自主品牌竞争,老款燃油轩逸也很快进入到产品寿命周期的尾声。日产的危机已经来临。

日产的未来命运可能不同于三菱和福特等成为个性化玩车品牌,因为日产的“可玩”属性并不高。

除了门槛极高的跑车GTR,日产实在没有太多可玩的车型。与此同时,随着国产新能源越野车的崛起,乃至陆地巡航浮出水面,作为陆地巡航的升级换代车型途乐以及20万元价格区间的纳瓦拉途达等越野车型,都将越来越边缘化。

事实上,日产的败退与马自达铃木三菱等的情况相似,甚至更为典型。他们沾沾自喜地躺着赚钱太久,对新技术不再渴求,并对用户需求也不再敏感。然而,当他们醒悟时发现自己已经身无长物,已经为时过晚。如果有一天,日产真的退出中国市场,你会感到遗憾吗?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标签: 轩逸 日产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