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问界M9一出 华为智选车的故事是否应该结束?

问界M5、M7相继遇冷,新M7虽然价格降了,但非常遗憾没有改进前脸设计,很难扭转销量。靠变相降价4万,销量可能会短期回升一下,但其产品力还是无法支撑长期的销量,除非再次大幅降价,今年年底看销量数据就知道。

前两款车型已确定无法成为爆款,接下来希望只有全部寄托在第三款车——问界M9上。

传M9和M5是同期立项,采用超过30个月开发的全新平台。相对于M5、M7是基于原有平台改造而来,全新开发的M9才是问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车。

问界M9的外观设计已经全部曝光,如果M9仅仅只是作为赛力斯的产品,其外观设计无疑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款。但对于作为世界一流企业——华为的产品来说,这样的外观设计无疑是平庸的,无法挑战奔驰GLS路虎揽胜甚至理想L9

华为以零部件、HI、智选车三种模式切入汽车赛道。零部件供应模式,最初的B端业务;HI(Huawei Inside)解决方案集成模式,目前仅剩长安阿维塔华为智选模式,从汽车设计到销售渠道全覆盖,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是典型的代表。

伴随着问界在宣传上的遥遥领先,实际销量上的遥遥落后,华为智选车面临很大的挑战。余承东曾在今年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只有两三年的机会窗,如果没抓住,将来这个市场就跟华为没关系。随着M5、M7相继被市场边缘化,M9虽然是全新平台,但外观设计估计仍将严重制约其销量,大概率也无法成为爆款,华为智选车至少在问界这个主力战场前景堪忧。

极度不重视外观设计

单有科技是不够的,只有将科技和艺术结合,才能打造出伟大的产品。

华为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极度不重视汽车外观设计。汽车和手机不一样,手机只要配置高、系统流畅,外观只要不是太丑(手机正面全是屏幕,想把外观做丑也不容易)就容易受到用户青睐。在中国,汽车除了是交通工具外,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关乎面子大事,在配置差别不太大的前提下,外观是消费者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另外,国人对产品颜值的重视程度明显比其他国家人高。

科技时尚的外观设计,能把产品技术很好的形象灌输到消费者心智,反之亦然。现在主流新能源车几乎全部是封闭式前脸配上隐藏式进气格栅,但无论问界M5还是M7,均还在采用传统油车式硕大的进气格栅,与新时代汽车格格不入。

问界M5借鉴保时捷外观设计,这里就不评价。

问界M7作为一款主打高科技的新能源车,却配了一个全无科技感和时尚感,老气横秋的外观。一方面大肆宣传车的科技属性,另一方面却拥有一个老干部式的前脸,外观形象不但完全无法给消费者传递科技感,反而是在宣传这辆车科技水平一般。

问界M9作为压轴产品,比M5、M7晚了一年多才推出,外观设计比M5、M7好不少,终于采用封闭式前脸和隐藏式进气格栅。

M9定位应该是作为奔驰GLS路虎揽胜等的平价替代品,但其外观设计水平和这两款旗舰车型仍有较大差距,和理想L9相比也有差距,主要在前脸。M9前脸设计比较小气,没有大型旗舰SUV应该具有的强大气场。受外观设计的制约,M9的销量很难超过理想L9,除非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设计语言上来看,从M5到M9,同一系列的三款车型,除了车标外,外观上看不出有任何相似的设计元素,采用三套完全不同的设计语言,设计上没有任何延续性。感觉设计理念和长城汽车一样混乱,坦克300、400和500,一款车一个设计风格,每款车好像都是不同设计团队的作品。

没有打造伟大产品的愿景

至少目前,华为在汽车领域还没有表现出打造伟大产品的愿景。华为作为世界一流的企业,不应该有打造二流、甚至三流产品的想法,更不应该让这些产品上市。华为即使不承认问界是自己的亲儿子,但至少它比亲侄儿还亲。

可能是为了节约研发时间,问界M7疑似采用小康风光ix7的平台来进行油改电,由于该平台定位是10万出头的入门级SUV,存在很多先天缺陷后期是无法弥补的,比如:中大型SUV里最短的轴距,前麦弗逊悬架,后排空调无法制热等。

问界M5疑似基于赛力斯SF5平台,该平台各方面都要比风光iX7好不少,但作为华为的产品这远远不够,必须像M9那样采用全新开发的平台,才有能力和蔚来、理想等一线新势力正面竞争。

问界M5、M7这些产品力明显不足的车型,不应该仓促推向市场,实在要推出至少不应该定那么高的售价。

应先推出采用全新开发平台的高端旗舰M9,再顺势推出基于新平台打造M7和M5,从高端利用势能往中低端打。这样做虽然会损失了1年左右的时间,但在这1年的时间里,M5、M7远没有达到预期的销量,反而在不断透支华为品牌,消耗华为自身和消费者的信心,特别从今年开始这个现象越来越明显。

可能是由于先前由于美国的打压,华为手机业务风雨飘摇,急于在汽车市场迅速开辟第二战场。但欲速则不达,这个古老的智慧,即使是华为也无法违背。

是否应该亲自下场造车?

华为智选车这种模式想法很好,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异常困难,国内一线车企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参与智选车;基于互联网出身的造车新势力,本身在智能方面的研发能力就比传统车企好不少,自然也不愿参与,最多只愿意采购华为的零部件。只剩下那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厂商愿意参与,但它们在制造中高端汽车上既没有能力又没有经验,如果华为有能力帮助这些企业造好中高端车,那为什么要为别人做嫁衣,而不直接自己下场造车,不受别人制约和拖累呢?

智能汽车发展到最后,必定和手机市场一样,领先的头部企业都是软硬件一体化,就像今天的苹果和华为一样,而且汽车比手机更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匹配,手机大不了就是死机黑屏,如果在汽车自动驾驶中出现问题,那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让两家企业文化完全不同的企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件伟大的产品,难度有可能比重新创立一家公司还大。这种模式有点像当年苹果和摩托罗拉在手机上合作的模式,两家联合推出了ROKR手机,但其外观丑陋,操作麻烦,以失败告终。但正式因为它的失败,乔布斯才决定自己做手机,这才有后来改变世界的iPhone。

除汽车市场外,很难再找得到第二个能容得下华为巨大体量的市场。理想汽车短短几年的成功,也证明进入智能汽车市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你能推出足够优秀的产品,消费者就会排队买单。

错过了这两三年的机会窗口,将来这个市场就跟华为真没关系了。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