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洪观 | 我有心病,而你刚好有解药?

“卷不动,也躺不平”,这正是新一轮合资潮背后,这些海外巨头内心的写照。


万万没想到,中国汽车产业从2018年开始进入大规模合资分手潮后,又在最近,拉开了新一轮联姻潮,一个新合资时代的出现,宣告整个市场进入了全新的拐点。


8月24日,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带着大众董事会成员再次到访中国,两天的匆忙行程里,据说施文韬下了飞机之后就直接坐上了媒体沟通会的桌子,之后又和合资公司伙伴会面,并拜访了经销商。


这是上海车展之后,大众核心管理层再次访华,这种风风火火的节奏,也充分透露了大众对中国市场的危机感,用施文韬的话说,“屋顶已经着火,这是最后的警钟”。


图片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以来,大众为了跟上中国市场油电快速反转的节奏,展开了密集的投资工作,包括投资地平线,成立大众科技进行电动化和自动化的研究,为旗下充电公司开迈斯引入一汽-大众新股东,入股小鹏奥迪品牌与上汽集团战略合作,以及最近新传出的捷达与零跑的合作消息。


过去三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跌去了100万辆之多,作为昔日在中国市场领先了几十年的霸主,大众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嘴上说着“销量被中国自主品牌超过无关紧要”,身体却很诚实。


都说缺什么就补什么,大众以往最大的短板其实主要是智能化方面。2022年财报显示,大众汽车旗下软件子公司CARIAD营业亏损高达21亿元,已经成了集团名副其实的包袱。从集团全年2800亿欧元的营收里拿出7亿美元来入股小鹏,这笔账对于大众来说,大概率是不会亏的。


图片


但换做几年前,“方脑袋”的日耳曼人是不可能屈尊寻求与中国新势力合作的。这也恰恰证明,在新一轮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比拼中,中国本土车企超越了欧洲和日本车企。


有心病的绝不止大众汽车。在刚刚过去的8月,长安福特与长安汽车签署了成立新能源合营公司协议,日产启辰使用东风汽车S纯电平台研发和生产纯电车型的消息传出。


图片


最令人意外的消息是,最近传出欧洲第二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正在考虑与零跑品牌合作。


要知道,从2022年开始,Stellantis旗下欧宝品牌暂停进入中国市场,广汽菲克败走中国,而且CEO唐唯实曾表示,标致和雪铁龙等品牌也可能在中国采取“轻资产”模式。


即便没有中国市场的助力,Stellantis集团今年上半年依然获得了漂亮的财报数据,营收和全球销量双双增长。


在2022年公布的Stellantis集团全面触电的新战略中,曝光了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规划中,Stellantis集团举起了电动化大旗,将2030年全球纯电动年销量目标定在了500万辆。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欧美市场,中国市场成了纯纯的“大配角”。


图片


而事实上,在这一轮电气化转型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是真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像大众丰田这几大传统巨头,最初也都想向全球证明,“只要我们想,随时都可以出一系列车型”。但最后的结果,市场并不买账。


日本产业界曾对丰田评价:丰田不借用中国厂商的技术,就造不出像样的(电动)车。今年3月,丰田旗下首款纯电轿车bZ3上市,和此前推出的 bZ4X(之前被人吐槽为“工业垃圾”)所不同的是,这款车从车体到三电系统,全部采用比亚迪方案,最后只是挂了一个丰田的车标。


咦···这个配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最近,日本开始排核污后,国内日料店老板纷纷与日本水产割席,表示食材无日本进口。只是不知道,这种逐渐脱离“日本”标签的“日料刺客”,将来还会有多少消费者继续买单。


图片


有数据显示,在2022年,全球电动车的总销量突破了1000万辆,这其中,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了60%份额,而在全球电动车销量前十的榜单中,中国品牌占了七席。


最为重要的是,在决定电动车竞争力的几大核心技术上,中国车企已经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比如在电池、电机、电控的“三电”技术方面,前几年或许业内一直认为在动力电池方面中国车企是绝对的第一阵营,不仅有宁德时代,还有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几家装机排名都很靠前。


但在电机和电控领域,中国企业过去一直被认为自主化程度不高,甚至处于鄙视链的底端。


这时候,就不得不归功于中国市场的“内卷”了,这种令人窒息的“卷”,不仅仅只有台面上的“明斗”,当然也有许多企业台面下暗暗的技术突围。


图片


当海外巨头一直在因为误判汽车的发展速度而错过战机的时候,中国车企在电机电控等方面也迅速在崛起,另外,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方面,也开始遥遥领先于德国日本等传统车企。


比如最近比亚迪在发布仰望U8时,重点展示了国内首个量产四电机驱动技术“易四方”。


零跑汽车在7月底发布了零跑LEAP 3.0“四叶草”架构。这些都打破过去业内认为中国新势力有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配置的固有印象,让海外巨头意识到,中国汽车企业在电动车最核心的三电技术上,已经走在了前沿。


图片


这里不仅有最大的电动车需求,还具备最强大的对手,以及最完整的供应链。另外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未来中国市场会越来越封闭,尤其在智能化方面,国外品牌会越来越不适应中国智能化的转型节奏。与其自己耗费长时间研究,不如找中国伙伴帮忙开发。想要在中国市场寻求新的“入局”机会,那么找一家本土车企合作,无疑是相对低成本又高效率的,再度打开中国市场的捷径。


所以不仅仅是Stellantis,可以预见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海外车企巨头,在中国市场寻求与本地车企进行合资合作。


BC黄公子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卷不动,也躺不平”,这正是新一轮合资潮背后,这些海外巨头内心的写照。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